【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之一,其诗词中却不乏与酒相关的名篇佳作,从中流露出的苦闷情结,对研究辛弃疾的性格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诗酒苦闷情结
一、传奇坎坷的英雄之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确,稼轩之词,或作窾坎镗鞳愤激不平之声,或发豪气洋溢力扭乾坤之音;或抒沉郁顿挫壮志难酬之情,或叹缱绻悱恻人生苦短之悲,近千年来备受青睐。我们不禁要问:辛弃疾为何有如许不平之声苦闷之情呢?他又是如何抒发此声排遣此情的呢?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身为九五之尊的徽宗整日描摹花草虫鱼,吟诵风花雪月,疏于政务,荒淫昏乱。炙手可热的佞臣蔡京、童贯等人无恶不作,横征暴敛,兴风作乱。广大人民不堪重负,积怨成愤,群起叛乱,本不平静的江湖顿起巨澜。与此同时,女真族按捺不住久蓄的问鼎野心,灭辽之后,趁乱挥师南下,又起兵燹……在这诸多令人堪忧的阶级的或民族的矛盾冲击之下,北宋王朝的大厦终于在靖康之难中轰然倒塌。
1129年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慌乱地逃往镇江、临安等地;北方人民长期处于忙乱的肉体逃亡和错乱的精神恐慌之中,甚至惨遭杀戮,彼时彼景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正是在这刀光剑影满人寰的危急时刻,于金戈铁马塞平原的兵燹之地,1140年5月11日,辛弃疾诞生于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
翌年,南宋与金人成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宋称臣、进贡、割地。接着,岳飞被害。宋进誓表于金:“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对外完全丧失民族气节,对内却罢免主战派,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荒淫奢侈的生活,而此时的辛弃疾刚满一周岁。
辛弃疾早年丧父,祖父辛赞“被污虏官”,时刻伺机起义,以雪“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时常激励弃疾恢复中原。而少年弃疾“目光有棱,背胛有负”,胸怀大志,曾于燕山窥敌虚实和北方地理形势准备反正。
恰在此时发生了几件令辛弃疾异常苦闷之事。同学党怀英甘心投敌,使他亲历割席断交之痛;祖父辛赞溘然长逝,让他备受披麻丧亲之悲;好友义端和尚背信弃义,令他几乎遭遇丧命之祸。
1162年,辛弃疾奉表归宋,顺利完成使命。但张安国却杀了农民起义领袖耿京,投降金人,二十万义军溃散无余。弃疾既悲痛耿京之死,又愤恨叛徒降金;遂率五十人,直入拥有五万人的金营,生擒张安国,献于临安,斩首示众。
辛弃疾晚年作《鹧鸪天》纪少年渡江之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前面写出了少年英雄气慨,后面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老于农村的愤慨。
1162年,辛弃疾任江阴签判。翌年,进《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分析两淮形势之重要。又进《议练民兵守淮疏》,提出正确的守淮保江的主张,可惜无人采纳。
1163年,张浚等盲目冒进,兵败符离,与金订立了“隆兴和议”。弃疾熟悉敌情,以为不应以“小挫而阻吾大计”。于1165年、1170年先后进《美芹十论》、《九议》,详论审势、察情等事,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可惜均完全未被采纳。
富有战斗性的正确主张无人赏识,弃疾忧国忧民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气,在1174年作的《水龙吟》中表露无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只好“倩何人,换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苦闷之情,无以言表。
1172年,弃疾知滁州,使残破之地百废俱兴。
1174年9月,弃疾镇压了赖文政茶民暴动,后历任各地地方官,屡平民乱,同时认识到“官逼民反”之因,提出“弥盗之术”,即“蕙养元元”之意。
因平“盗”有功,弃疾知潭州。下车伊始,赈灾民,整乡社,办学校,尤其是创办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以备恢复中原。
1181年,知隆兴府,举办荒政,政绩卓著。忽遭王蔺奏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而落职,从此,开始了他被迫退休二十年的苦闷生活。
他退居上饶带湖新居十年,《水调歌头》记有:“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携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一方面写了“一日走千回”的闲适,一方面也写了“人生几欢哀”的感慨,被迫退休的苦闷心情,一直是郁结在他心里的。
1192至1193年间知福州,在财政、军备各方面政绩卓著,却遭弹劾,因而罢官,退居上饶。
从1203年到1207年,他最后一次被起用,赞助韩侂胄北伐,积极备战。1205年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当年孙权、刘裕的英雄事迹,说目今不能恢复失地的可哀。从奉表南归至今四十三年,失地未复,重来此地,无限感慨。最后以廉颇自况,想见他到老不懈的战斗意志。可惜不能舒展抱负,又被罢官。1206年8月,弃疾于铅山得病,延至九月十日逝世,临死还大呼杀贼!英雄虽去,浩气长存!
纵观弃疾一生,生于乱世,长于逆境,多为小吏,不被重用,请缨无路,报国不能,终使英雄壮志难酬,只好长年吟诗耽酒。
二、壮志难酬的诗人之情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辛弃疾作为诗人的艺术天才不容抹煞,但常常隐没在“英雄”二字之下。这不仅在论者,辛氏本人也是这样认为——若没有酒的浇灌,诗人逸趣恐怕很难摆脱知识精英的救世情结而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所以,诗与酒在辛词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弃疾一生填词620多首,为官时所作仅百余首,罢官时竟作了500多首,其中300多首与酒有关,连弃疾自己也说:“醉时拈笔越精神。”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符离兵败,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壮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弃疾初为江阴签判,六年后虽逐步升迁,但皆在地方任职,且每任为时不长。从29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有大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管不作水中凫”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屡遭馋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这正如王兆鹏在《唐宋词史论》中所说:“宋南渡词人大多是有才有志勇于进取的英雄志士,他们对英雄受压抑、遭排挤的苦闷和无路请缨的悲剧有着切身体验,因而无法伸展的压抑感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南渡词所表现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巨大的反差,辛弃疾的这种压抑和苦闷表现得尤为深切。
压抑之深之切,满腔报国之志、建功之策,只好全换作“长年耽酒更吟诗”,在诗与酒的个人天地里忘却忧患;只好全换作“醉乡稳到无风浪”,在醉与醒的瞬息之间抚平伤痛;只好全换作“许多愁,问君有酒,何不日丝竹”,在酒精和音乐的感官刺激中寻求人生所剩不多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