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好评如潮,但是我看后却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句子中的第一个分句是一个主语残缺的病句。因为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的后面(第一个逗号后面)没有可以做主语的词语,所以主语只能出现在方位词“后”的前面,出现在句首,而“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一个介宾短语,是不能做主语的。
【关键词】病句方位词主语残缺
2009年5月15日,我校高三年级学生与某师大附中进行了一次“高考适应性联考”(以下简称联考)。师大附中命制的语文试题第3题为句子正误辨析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其中C句为:“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好评如潮,但是我看后却并不怎么喜欢。”师大附中在网上公布的“参考答案”说:C句“缺主语,把‘由’删去”。从“把‘由’删去”这一修改办法看,命题人显然认为C句是一个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的病句。但“参考答案”公布不久,师大附中便在网上“更正”说:“第3题C选项正确,故此答案为BC。”
可是我校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有的赞同“更正”的说法,有的则仍然认为C句是一个“主语残缺”的病句。认为C句是“主语残缺”的病句的教师的理由是,“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和“在社会上”都是介宾短语,它们都只能作状语,不能作主语。确定C句有没有语病,老师们的分歧点显然在于第一个分句“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有没有主语。如果这一分句有主语,C句就没有语病;如果这一分句没有主语,C句就有语病。那么,第一个分句到底有没有主语呢?C句到底有没有语病呢?
笔者从有关工具书、专著和历年高考试卷上搜集了24个第一个逗号前的词(指最靠近逗号的一个词)为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的句子(有的句子属于病句,但毛病不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残缺上),通过分析,发现这24个句子可以分为两类(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10例)。
一类是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前面的人或事物是第一个逗号后边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承受者(广义的)。这类句子的主语就是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前面(句首)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等。例如:
1.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2006年高考安徽卷第2题A句)
2.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2006年高考江苏卷第3题C句)
3.大家听到志公先生演讲的题目后,都觉得这个题目太难,大家准备记录。(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槪说》,第1版,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学生课外阅读之后,在课内报告并讨论阅读一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叶圣陶:《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1版,第3卷,2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此事在报上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379页,商务印书馆,2005。)
如前所述,以上5个句子的主语(或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均在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的前面。1句的主语是“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2句的主语是“电视连续剧《亮剑》”,3句的主语是“大家”,4句的主语是“学生”,5句的主语是“此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句为病句。2句是2006年高考江苏卷“词语使用”正误辨析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中的C句。该句中加点的成语“评头论足”是“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现代汉语词典》)。用贬义成语描述、评价要赞扬的事物,感情色彩不当,不合语境。但是倘若撇开“评头论足”这条成语的意义(或感情色彩),只看句子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2句是没有语病的,因为“词语使用”正误辨析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所以命题人不会在句子结构上设置障碍(即不会让句子结构出差错)。
另一类是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前面的人或事物并非第一个逗号后边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承受者。这类句子的主语是第一个逗号后边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等,“……后(以后、之后)”是状语。例如:
6.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援救行动。(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第4题A句)
7.一万元的起价叫出后,竞买人纷纷举牌应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637页,商务印书馆,2005。)
8.同学们离开教室~,老师还要把教室门锁上。(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70页,商务印书馆,1999。~,代“后”。)
9.很久以后,我父亲才找到了工作。(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1版,628页,商务印书馆,2001。)
10.这本书停止重印之后,相识的和不相识的朋友,不止一次地建议我们修改再版。(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再版前言》,第2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以上5个句子的主语均在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的后面。6句的主语是“中国政府”,7句的主语是“竞买人”,8句的主语是“老师”,9句的主语是“我父亲”,10句的主语是“相识的和不相识的朋友”。
通过分析以上两类句子,我们可以得出两条规律:一是无论主语在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的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主语前有介词“由”的句子(这是因为主语前一旦加上介词“由”,“由”和原来做主语的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等便变成了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是不能做主语的);二是如果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的后面(也就是第一个逗号的后面)没有可以做主语的词语(省略的除外),那么主语一定在方位词“后”、“以后”或“之后”的前面,在句首。基于这两条规律,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联考题C句的第一个分句是一个主语残缺的病句。因为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后”的后面(第一个逗号后面)没有可以做主语的词语,所以主语只能出现在方位词“后”的前面,出现在句首,而“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一个介宾短语,是不能做主语的。其实,师大附中起初公布的“参考答案”及修改办法是正确的,C句的第一个分句确实应删去介词“由”。删去介词“由”后,名词短语(偏正短语)“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便可以做主语。这样,第一个分句的结构与上面的第5个例句即“此事在报上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就基本相同了。如果我们再在“播出”前面加上一个表示时间或处所的状语,如“在黄金时段”、“在中央电视台”等,那么两个句子的结构就完全相同了。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笔者用简易符号(用双竖线[‖]表示主语和谓语,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用浪线[ ]表示宾语,用圆括号[()]表示定语,用六角括号[﹝﹞]表示状语,用尖括号[﹤﹥]表示补语)法分析一下删去了介词“由”的第一个分句的句子成分。
(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以上分析,清楚地揭示了删去了介词“由”的第一个分句的内部成分:双竖线前是主语,双竖线后是谓语,同位短语“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主语中心语,动词“引起”是谓语中心语;偏正短语(定中短语)“强烈的轰动效应”是宾语,名词“轰动效应”是宾语中心语;主谓短语“陆毅主演”和形容词“强烈”是分别修饰主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的定语;方位短语“播出后”(表示时间)和介宾短语“在社会上”(表示处所)都是修饰谓语中心语的状语。
这里还想说明的是,有些人认为C句没有语病,是因为他们把“由陆毅主演”视为“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定语。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大家知道,对复杂短语进行结构层次分析,须对构成短语的“直接成分”进行切分。“关于切分的原则,语法学界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结构、功能、意义三条原则。所谓结构原则,是指切分后的语言片段各自能成为一个结构;所谓功能原则,是指切分后的语言片段可以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律搭配;所谓意义原则,是指切分后的语言片段不能违背原来短语所具有的意思。”(张斌:《现代汉语》,第1版,36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把“由陆毅主演”视为“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定语,违背了切分的“意义原则”。因为主谓短语“陆毅主演”是先与同位短语“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组合成偏正短语,然后才与介词“由”组合成介宾短语;而非先与介词“由”组合在一起,然后才与同位短语“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组合成偏正短语。
另外,笔者认为,联考题C句的第一个分句既存在“成分残缺”(主语残缺)的语病,又存在“成分赘余”(定语赘余)的语病。李行键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轰动效应”的解释是:“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的效果。”这一解释明确地告诉我们“轰动效应”中已经包含着“强烈”的意思,因此它前面不能再用形容词“强烈”修饰。
以上就是笔者对“由陆毅主演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好评如潮,但是我看后却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有争议的句子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同行和方家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