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2期 ID: 137027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 王洪涛 鞠海燕

  【摘要】教育是育人工程,作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弘扬个性的写作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人的价值获得充分重视的新形势下,在鼓励创新、倡导个性的课堂演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的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积累写作训练激发情感张扬个性
  
  一、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关于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
  
  写作之道,贵在知性,是在知性引领下的写作实践。“知”即知识,“性”即性灵、性情。不能想象,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写作的冲动,写作的灵性,写作的思绪,写作的机窍都是从知性中来。而知性的获得,需要从大量阅读中积累和生发。我们在作文指导中一直倡导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文章怎么写?大量的优秀作品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为文的成功之道。“熟读深思理自知”,脱离阅读专讲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是舍本求末。那样习得的东西是枯燥的、苍白的,无法引领生机勃勃的写作实践。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下面一些方法与模式:
  1.明确主题,制订目标,建立训练体系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及新大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明确提出了“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思考人生,提升思想”的主题,制订了“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写好文”的训练目标,建立“积累——感悟——初写——升华”的作文训练体系,并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分阶段的训练。
  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读《语文读本》,要与课文进度同步(超前更好),读大纲规定必读的名著及古诗文背诵篇目,同时要求学生选订一些报刊,原则上要求每两人一份,统一放在班级的报刊架上,大家交流阅读,如《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创新作文》、《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写月报》、《青年博览》、《大自然探索》、《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都是同学们特别喜欢读的。每天的第八节自习课,同学们可以自由进行阅读,并且我们还打破了一些束缚,如课堂不许听音乐、不许离座的规定,只要是适合学生读的,只要是有益的作品(包括音乐),只要课堂是宜于学习交流的气氛,就不对学生进行过多过死的限制。
  所谓积累,就是积累知识,积累素材,为写作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从书本上积累,从生活中积累,读和写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准备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素材提炼本,一个是周记本。平时读书、看报,见到对自己有益的小知识、小资料以及名言佳句、精采片段等都摘抄下来。这种抄写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积累和强化。平时听音乐,看电视,同学相聚、交谈,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游览、踏青等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积累的机会。有所见,就会有所感,所谓缘物生情,因情生文。经过提炼加工,随时写进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中,以备正式作文时源头活水汩汩涌来。
  至于周记的要求,则是每周至少三篇,须有一篇大作文。并且取材范围要跳出写日记那样的多写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小圈子,要着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即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作文的取材范围广阔了,内容自然会丰富充实,多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思想自然会不断成熟起来,作文的质量也会得以升华。应该说,写周记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同时也避免了教师规定一学期八篇作文的量的不足与内容的偏狭。作文训练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会说话、会表达。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多渠道、多形式的训练方法确实激“活”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在语文课上同学们把在写作训练中的生活感悟、大自然的陶冶、社会生产的体验都有机地在课堂上发挥,如他们所展示的“话见闻,说长短,传佳话,我知道的一和二,课文中的你与我,假如我是主人公,假如我是作者”等话题及活动都很有实效。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各显身手,互不示弱,真正地“活”起来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地得以体现了。
  2.以读写为中心,以听说为双翼,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蓄积能量。热爱自己会使人成为创造生活的活跃分子;热爱生活能使人以健康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心态融入生活;生活是创新的原料库,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带领学生品评艺术珍品,感悟创新之美。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名雕塑、名建筑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经常品评这些艺术珍品,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张扬其对未来创造美的渴望和梦想。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文能力,我们制订开展了“诗词歌赋演说辩做”的文化素质育人活动。利用语文课堂的5-8分钟由一名同学为主(或多名同学自我组合)进行诗词歌赋训练。即背诵一首古诗词(起初阶段规定以初、高中语文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词篇目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自由选择或教师当堂指定篇目等形式),并且对其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唱一首歌;背诵(或朗诵)一段文章(不限定古文或现代文)。这种训练形式侧重于听说读,但又何尝不是对写作的一种有效积淀、储备呢?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展现了自己的才艺,提高了心理素质,形成了语文的综合素质。“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其他能力具备了,水涨船高,写作能力自然会提高。
  “演说辩做”,主要是指根据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起来的一系列语文活动。如表演能力,高二上学期教材中的戏剧单元的学习,我们就采取了课本剧、小话剧、戏曲片段表演等形式,学生们自己创作、改编、表演,做到了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也提高了文学写作能力。此外,演讲、辩论、情境口头作文、即兴口头作文、自办文学手抄报及黑板报、到本地区企业调查采访等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也都有计划地开展,并贯穿于课内外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写作活动中,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3.贯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则,实践“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学生读书、学习获取的知识,应该经常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方能逐渐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我们根据我校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自然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虽然没有城市学校的优越条件,没有南方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但是广阔的山川原野、松涛水韵却是我们能经常享有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学生能走进大森林,领略原始红松林的独有姿态,走进大自然,拥抱青山碧水。夏季泛舟漂流,冬季登山滑雪,尽展少年豪情,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锻炼尤其是写作的得天独厚的宝藏!
  我们的学生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生活、学习,尽情释放少年的情怀,尽情张扬青春的个性,读书有松涛水韵相和,作文有碧水青山可抒,读书、做人、作文怎能不向健康方向发展?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