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紧密相连的,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又取决于对其所承担角色的性质的判断和把握。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敢于也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
角色转变一:从灌输者到引领者
作文教学固然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帮助学生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语文新课标强调要调整写作教学的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自主写作,重实践,重过程。课程的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形成新的目标的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价值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样,学生才能更主动更投入地去思维、探究,课堂才生机勃勃,精彩纷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唱者”过渡到“伴奏者”,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案例]传输到引领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请看谜面,打一自然现象: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学生1:应该是风吧。
教师:回答正确,这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诗,题目就是“风”,你怎么知道是风的?
学生2:它通过秋叶、春花、波浪、竹子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风的力量。
教师:通过写别的物来突出另一个物,在作文时,我们称之为什么描写?
学生3:可能是侧面描写吧?
教师:对,唐人李峤的这首诗让我们领略了作文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作文中使用这种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授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关于侧面描写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猜谜语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角色转变二:从主宰者到交流者。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传媒高度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新课程要求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师文化生态,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神坛中走下来,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作为学生的交流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思想,而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应放弃话语霸权,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重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
[案例]主宰到交流(作文“门里·门外”升格指导片段)
教师:同学们,这是作文的结尾,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先请看原来的结尾:
(原文)茫茫长江之上,但见一山水闲人散发弄舟,约二三友人,把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教师:同学们,下面是我在原文后添加的一个结尾,请各位同学发表自己的高见。
(调整后)唉!侯门依旧,斯人已逝,多少人欲挤进门里,又有多少人想冲出门外。
学生1:这样一调整,既紧扣了“门里·门外”的题目,又升化了文章主题。老师的修改很有道理,我平时作文不注意点题扣题。
教师:老师增加的内容意在告诉你们,考场作文不要玩那“弯弯绕”,一定要有直击命题的句子。
学生2:我认为,老师您的这一改动实属画蛇添足。原来的结尾更富有意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教师:同学们敢于挑战老师,很好!我希望这样的碰撞要经常出现。这位同学的反对意见让我从自鸣得意中冷静下来。的确,好的文章应该给人以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其实,高考阅卷老师水平高着呢,玩点深沉也行。不过作为高考作文,加一段点题的结尾,也许让我们心里比较踏实,大家以为呢?
(众生鼓掌)
围绕老师的文章修改,学生并没有简单认同,而是提出了异议,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思想的火花。这节课,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伙伴。
角色转变之三:从单向的传授者到互动的合作者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界定了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也许永远都不会过时,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对象,同样也是教师的合作伙伴。
信任学生是师生合作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要对学生的成功寄予足够的期望。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种期待下,学生会以十足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就更容易取得成效。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学活动提出意见,要注意营造一种让学生敢于表达的环境,进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
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抑课堂,而是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经营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知识的汇集、文明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的场所。
作文教学的合作学习,可以体现在作前的合作定文题、找素材、构思上,体现在写作中的寻找帮助、修正改进上,也可体现在写作后的互动修改、分享成果上。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师生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案例]单向的传授到互动的合作(作文“静水流深”升格指导片段)
教师:这篇文章结构完整,但层次不够清晰,我们分六个组,给这篇文章的结构做一个美容。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学生1: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论点和分论点的方法,使它层次清晰。
学生2:可以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3:就本文而言,要将第二节调到第一节。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直击要害。本文行文混乱,每一小节缺少概括性的句子。下面,还是请各小组合作,通过设立分论点的方法,使本文层次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十五分钟后,教师将第四小组答案投影出来
教师:不事张扬的人,就能成功了吗?不事张扬的人就让人敬仰了吗?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似乎不太符合逻辑,两者之间有个条件才行。
(学生思考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4: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让人敬仰;
学生5:不事张扬的人,潜心研究,更能成功;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这节课,教者面向全体,平等对话,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髓。尤其是师生共同完成文章层次结构的调整与修改,让学生体验了师生合作学习的乐趣。
角色转变之四:从帮助解决问题者到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者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要学习什么;要努力创设和维持学习过程中问题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要帮助学生努力解决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各种条件。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巧问善导,鼓励质疑,以疑促学,最终直面问题,研究对策,以最终解决问题。作文教学也要不断唤醒和弘扬人性中蕴藏的探索冲动,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也能潜移默化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意识。
[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推动者(作文“静水流深”升格指导片段)
教师:这篇作文应该把总论点定为不事张扬能成就精彩人生,并把第二小节调整到第一小节。
学生(低声嘀咕):这种说法不对吧。
教师:这位同学请你勇敢亮出你的观点。
学生1:不事张扬的人多呢,他们的人生都精彩吗?
学生2:条件好像不太明白,改成“不事张扬的人,才能成就精彩人生”,更好。
学生3:我赞同××同学的发言,我们在下结论的时候,要注意条件关系。
学生4:文中所说精彩人生都是大科学家、大文豪、大富豪,这似有不妥。
教师:这些大人物的人生不是最精彩吗?
学生4:可是生活中大多数都是小人物,而小人物照样可以活出大精彩。
教师:我为这位同学鼓掌,平时我们就应该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
宋朝思想家张载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这节课,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思考,勇于创新,诱发学生迸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由学生生成问题并最终在老师的参与下解决问题,这应当是包括作文课在内的所有语文课堂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传统的作文教学饱受垢病,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和评讲时,要么放任不管,采取放羊式、不作为的方式,让学生“自生自灭”;要么是大念紧箍咒,给学生定下种种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手脚。这样的作文教学面目可憎,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作文教学课的效率也无从说起。因此,教师必须真正从传授者、灌输者和主宰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做学生的引领者、交流者、合作者,跟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惟其如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是有效的,也才会带来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明学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