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是读者顺利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并非完成阅读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都可以看成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实证研究探寻的各种因素有待进一步归纳整合。考虑到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思辨研究在阅读教学中的适用性,综合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将阅读能力结构因素归纳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在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四种能力是渐次具备,不断加强,日趋完善的。
下面我们着重描述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关键环节,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尽管阅读学家们对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理解一篇文章建立了各种理论假说,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不妨把阅读理解看作这样一个过程:读者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通过文本信息的刺激和激活,在头脑中建构关于文章内容、层次及主题的系统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背景知识,文本提供的信息,文章内容、层次及主题的系统认识,是阅读理解过程中三个必要的因素。至于文本信息如何有效刺激并激活背景知识,两者在协同整合基础上如何建构并生成文章的意义,涉及阅读理解加工过程的内部机制。下面从阅读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加工过程两个方面来描述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一、高中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的发展
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阅读理解一篇文章需要三个方面的知识:(1)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2)解码字词句获得意义的技能;(3)理解作者行文思路、构思技巧、表现方式的高级技能。(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2009)
从高中生积累的文化知识来看,高中阶段,学生通过“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领域近十六个科目的学习,逐步掌握了人类文化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从中获得了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除了特定专业的读物之外,面向大众的一般读物所需要的背景知识,高中生已基本具备。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公共知识”是否能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使之具备阅读能力的发展价值,在高中生中是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的。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和自我探求,多数学生不能把“公共知识”与自我结合,形成关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一般认识。“公共知识”由于缺乏自我意义的整体建构,不能发展为阅读所需的“认知图式”,这是制约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一个瓶颈。
从高中生字词句解码技能来看,高中生“词中释字”、“句中释词”的技能普遍较强,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含意特别是深层含意的技能普遍较弱,结合文化语境和背景知识解码字词句的技能最差。在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时,结合语境选择义项普遍好于对词语概括义和修辞义的阐释。这些表明高中生心理词典的语义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在句子理解策略方面,语境策略明显落后于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
由于文章本身千差万别,学生理解作者行文思路、构思技巧、表现方式的高级技能落后于字词句解码技能。对文章构思和表现方式的领悟与习得,必须建立在对同类文章一般写作范式的比较和内省自身写作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堂阅读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异之处,很少积累和沉淀一类文章的共同范式,也很少引导学生内省自己写作这类文章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方式,没有比较作基础,学生很难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自身写作体验的不断丰富,学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表现方式的认知图式逐步丰富和完善,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从广义知识角度看,阅读的背景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描述“是什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由一系列的概念和规则构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技能。陈述性知识往往是作为认知图式对阅读理解活动产生影响的,它如同计算机的程序,当前文本提供的信息则像激活这些程序的指令;而程序性知识就像计算机操作的一套方法和规则。当读者按照程序性知识解读文本时,文本中一些材料和概念会激活且形成与之相应的认知图式,通过各种水平的加工和运算,最后整合出文本的意义。所以,阅读技能和认知图式如同计算机的操作要诀和程序软件,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顺利完成阅读理解活动。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看,认知图式的发展普遍好于阅读技能的发展。在阅读理解技能方面,高中生阅读中的理解监控技能(评价自己的理解并适时校正调整自己的理解策略的技能)是亟待完善的方面。
二、高中生阅读加工水平的发展
汉语文章阅读理解,主要包括五种不同水平的加工:(1)汉字的加工;(2)词语的加工;(3)句子的加工;(4)段落的加工;(5)篇章的加工。从发展角度看,五种水平的加工能力是逐步具备并不断完善的。
关于汉语阅读中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加工过程,笔者已在《从听到读:汉语阅读的发展障碍》一文中详尽解说,这里不再赘述。以下选择各种加工水平的要素,描述我国高中生的发展状况。
1.词语加工水平的发展
我们选择从心理词典、汉语构词法意识和词语理解的语境策略三个方面描述高中生词语加工水平的发展。
特雷斯曼认为,每一个读者都有一个心理词典。心理词典由许多词条组成,每个词条具有不同的阈限,阅读中当文本信息的刺激超过词条阈限时,这个词就被读者认知了。阅读专家认为,汉语心理词典的每个词条应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词的读音表征、写法和构词法表征、词义表征。熟练的读者包括高中生主要通过词的写法和构词法表征通达词义。吴雄善在研究中发现,高中生汉语心理词典的发展具有词语信息储存的聚合块状性、词语信息组织的类属级层性、词语信息提取的引发联想性等特征。(吴雄善,《关于构建中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思考》,2000)这表明高中生汉语心里词典已经具备良好的结构,并能够在阅读中快速激活。
汉语构词法是汉语阅读中词义通达的重要线索。构词法信息从两个方面对汉语词义通达发挥作用,一是汉字的形旁,二是词汇层次的语素。形旁作为字形构词法特征可以为汉语书面语提供语义信息。多数汉语词汇作为复合词,其相同语素(如汽车、火车、出租车、摩托车中的“车”)往往提示这些词在语义上有一定的关联。构词法意识指的是儿童识别、反思和操纵词汇的意义单元(如汉字形旁单元和词语语素单元)的能力。中外阅读学者近几年对汉语儿童构词法意识在阅读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1)六年级的儿童能够根据形旁信息获得整字的意义;(2)不同年龄的汉语儿童可以使用形旁和语素等语义类比策略,理解不熟悉的汉字和词语的意义;(3)构词法意识随着年级升高而发展,并和阅读能力显著相关;(4)构词法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汉语阅读和写作成绩。高中阶段,并非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良好的构词法意识,高中生构词法意识的发展是语文教学贴近汉语特征、走近民族化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课题。
词语理解除了构词法线索外,还有一种自上而下的策略——语境策略。语境策略是高中学生词语加工水平发展的重要主题。语境在词语加工中具有确定具体语义、揭示隐含语义、解释修辞意义、补充省略语义、消除歧义等作用。在高中阶段的阅读理解中,要求学生能够充分体察语境,根据语境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概括义、隐含义、修辞义等。运用语境策略的关键是体察语境的能力,高中生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的体察中,能力是渐次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高中生体察语言语境的能力最强,体察情景语境的能力次之,体察文化语境的能力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