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广大中学生中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程度。其实,何止是学生,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语文教师穷其一生去寻找作文教学的出路,最后的结局仍旧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但是,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等闲视之是万万不可的。那么,作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呢?就当下而言,作文教学至少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关于“写作”的目标共有10条,这10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释了初中阶段写作的教学目的,但并未真正给“写作教学”下一个定义。也许总目标中第8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一句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诚如是,我们似能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写作?”
“日常生活需要。”
“怎样写作?”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实际上,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如此简单。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可当今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主要生活几乎都是两点一线,要么是“家庭——学校”,要么是“教室——宿舍”。学生生活的区域主要就是学校和家庭,生活的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实践、锻炼、交往、娱乐、休息等,这些内容通过老师、同学、家人等关系体现出来。在这之中,学生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有道不清的喜怒哀乐。在学校,他们偶有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课上睡觉,有与同学发生纠纷、与老师发生争执……中学生活中应有的,同学们都可能遇到。在家中,他们也偶尔煮饭、洗衣、抹窗、扫地,也偶尔与父母争吵赌气,甚至离家出走,家庭生活中应有的,许多学生也可能遇到。应该讲,作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能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实在生活,让学生感到写作原来是“日常生活需要”。作文其实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有对过去生活的撷取,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作文还是学生表明观点,抒发胸臆的平台,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真实场景的再现。因而,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进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需要都可以通过作文表述出来。可是,现今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乃至每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目,有多少真的是学生“日常生活所需”。像国外的作文题目,诸如“你怎样组织一次郊游”、“饭是怎样煮熟的”、“为什么电视屏幕有雪花”、“关于某某社区环境卫生的建议”那样的题目能有多少?那些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转了几个弯的作文题目于学生有何价值?在今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多少个这样的作文题目?那些读了几遍材料还不知所云的材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叶圣陶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鲁迅在《作文秘诀》中用12个字概括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脱节。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喜欢,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关键的问题是作文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作文中能享受到许多乐趣。作为中学生,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其自身的特色,他们的兴趣爱好必然会烙上时代的印迹。他们的兴趣爱好因个人的思想、性格、习惯等的不同肯定会有差别,但也一定会有许多的共同性,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他们追求时尚、追捧明星,喜欢标新立异,特别张扬个性,关注时事胸怀天下等等。在学校,许多学生故意伪装自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遮掩起来,话不离学习,言不离分数,那是因为学校应试教育方式迫使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实际上,只要给学生一个适当的舞台,少给学生一些框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让你眼界大开的。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经常以这些为素材,让学生明白这些素材就是作文的好材料,是作文真实感人的绝佳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还会慨叹无米下锅吗?假如作文的内容都是写他们最感兴趣的生活,他们还会喊“无话可说”吗?你看那些远离学生兴趣的作文,诸如《隐形的翅膀》、《早》、《鱼的泪,水的心》等不知所云的作文题目,完全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学生绞尽脑汁都写不出来。假如我们不出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写,效果一定比命题好很多;假如我们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家庭趣事,作文也一定会很精彩;假如我们积极地看待学生的课堂开小差、玩游戏、打瞌睡、为老师和同学取绰号、与同学的争吵打骂,文章一定会真实感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学生之兴趣所在。那些远离学生兴趣的作文教学,学生不怕才怪!
3.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未来脱节。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所以,作文教学也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文教学对其未来人生的重大帮助,从而激发出写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有正确的预知,能准确判断学生未来在作文方面的最急需的东西是什么。客观地说,今天的中学生在今后能成为作家的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将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为国家效力,这些人的写作能力更多地是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写作能力变成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文学色彩自然被淡化。诸如企划书、论证书、方案设计、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无不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在今天的许多工作岗位上,有多少岗位的诸多事宜可以用文学的语言来写?从学生未来的岗位看,也莫不如此。既然这样,今天的作文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在培养未来的作家?从中考到高考,为什么几乎全是要求突出文章的文学性?当然,这样说似乎把中学作文教学说得俗气了,又鼠目寸光了。但面对事实,面对客观存在,我们为什么要视而不见?我们为什么不替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而一味追求作文的好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将来而注重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又有何不好?那些晦涩难懂的材料作文于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有多少益处?面向未来的作文教学,是更多注重作文实用性的教学,绝不是培养作家的教学。顾之川先生说:“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一般的写作基础,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写作能力。”
其二,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是什么
毫不客气地讲,作文教学课堂的无序化是最严重的。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课堂都是随心所欲,以师为本的。很多教师是怎样方便怎样教,但笔者认为课堂作文教学应该该怎样上就怎样上。当然,这样的无序局面也不能全怪教师。作为课程最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仅有每个单元的作文提示,最大限度仅有个内容(题材)的提醒并伴随一个作文题目。至于作文教学该怎样做,那就只有凭教师的能力了,作文教学指导的章法全凭教师个人说了算。这还不说,当今中考高考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在教材中难觅踪影,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与当今的考试现实严重脱节,教师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作文教学是情有可原的。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提出并实践了多个作文教学模式。诸如“三级作文训练体系”、快乐大作文、个性化作文、“三节十六步写作训练法”、“四部作文教学法”、情境作文教学法、茶馆式教学法中的作文教学、活动式作文教学等等。这些作文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作文教学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些流派中,有的重模仿、有的重思维、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但为什么没有哪一个能星火燎原呢?为什么很多教师一使用就成了“淮北的枳”?有这么多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大好事,在这些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大浪淘沙,也许有的模式会经受考验而流传下来,从而给作文教学以启发和指导。但是,众多的作文教学模式,有能够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最佳路径的吗?有能够深受师生欢迎并能迅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吗?可以肯定地讲,还很难说“有”。因为,既然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它必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二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三是不增加师生负担,简便易操作;四是要保证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有满意的成绩。确实,作文教学要同时具备这四条是有些理想化,甚至于是痴人说梦。但前述的众多作文教学模式,为什么许多师生不喜欢?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试验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恐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同程度的偏离。这几条特征有的重思维,有的重模仿,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很难有多者兼顾的。并且,许多作文教学模式加重了师生负担,师生视之为一件苦差事,毫无快乐可言。有的模式太重作文技法训练,让学生死背一些技法名称,但未必学生记住这些技法名称就可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