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追求的永恒价值。语文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学科,因其自身独特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特征,在促进学生特定领域的发展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探究语文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语文课程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寻求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首先要明确学生发展的具体内涵。人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个体在学校学习期间这一特定阶段的发展。所谓发展,指的是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心理和行为不断得以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它是个体外显行为与内隐心理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并非人的所有变化都可称为发展,只有连续的、不可逆的、稳定的变化才属于发展。描述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前侧重于认知发展角度,近几年,随着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入,更加注重将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所以,本文谈及的学生发展,指的是个体在学校学习期间,在环境和学校教育影响下,认知与社会化不断得以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变化过程。就认知领域看,学生发展的主题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智力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研究情绪发展,但多数研究者把知情意看作一个整体,本文也将情绪发展归为认知领域)、语言发展等。就社会性发展看,学生发展的主题主要包括社会认知发展、自我的发展、个性发展、性别角色发展、道德发展等等。学生发展与语文课程高度相关的主题包括语言发展、认知发展(侧重于社会认知发展)、情绪发展、自我发展等等。
寻求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还要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科特征,探讨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方式。
语言知识,读写技能,文学常识,文学欣赏技能以及广泛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语文形态,构成语文课程庞杂的知识和技能系统。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看,语文是一门侧重于语言应用和人文熏陶的课程。它不执着于语言和言语知识的完整建构,注重有限知识向言语技能的实际转化;它不追求社会与人文知识的系统讲解,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的、人文的经验和情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因此,审视外物(主要是文本)、内省自我、整体感悟是语文课程作用于学生发展的独特方式。
综合语文课程与高中学生发展高度相关的发展主题,以及语文课程支持学生发展的独特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表现为:语文课程直接支持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借助语言,在社会交往和言语应用(理解与表达)中,通过审视外部世界和内省自我世界,获得自我与社会性全面整体的快速发展;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既是发展的工具,也是发展的目的。
下面就上述内容及高中语文课程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主题作概要性探讨。
二、支持学生的语言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
在学生发展的众多主题中,语言发展是语文课程独立支持的发展主题。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于:确定学生各个发展阶段语言发展的先后次序和发展主题,据此提出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有效教育策略。
发展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发展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5个月左右处于呀呀学语阶段,10个月进入“一词期”(如“狗”),12个月进入“叠词期”(如“狗狗”),18个月进入“电报句”(“妈妈狗”)阶段,2岁的儿童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3岁时掌握理解与表达的初步技巧,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用口语与成人进行有效的交流,13岁时儿童的语言发展已经相当完善,不存在与成人沟通的障碍;从儿童到成人的语言发展,12-15岁是“语言变化时期”。
几乎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早期语言的发展研究方面,儿童后期(15-18岁)语言发展的研究近几年才成为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中生语言发展研究的滞后。
对儿童语言的发展研究一般从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三个维度展开。基于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规范,词汇的进一步丰富和词义理解的精细化,根据语境对词语语境义的推断,句子语义的语法推断和语境理解,语法结构的丰富和句式的发展,会话规则的内化和语用技能的掌握等等,构成了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方面。综合起来看,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语用技能的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
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首先是由个体语言发展的一般逻辑决定的。在儿童母语习得和学习过程中,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先于书面语言的,促进口头语言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儿童的交往而不是语言课程的教学。书面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语言,是在识字教学基础上展开的系统学习的语言类型。尽管现代汉语“言文合一”,但文字作为第一媒体,使口头语言突破口耳相传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全时空的传播,并形成了现代文人操持的书面语言系统。书面语言所承载的人类的历史经验、人文传统、生命感悟、精神类型,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交融碰撞,构成了书面语言独特的语义内容,也使书面语言成为学生语言发展高级阶段的语言类型。书面语言的理解(主要是阅读)和表达(主要是写作)是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
其次,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是与学生的自我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的。自我与社会性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开始构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意义关系。高中学生在反观自我,审视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意义关系时,总是寻求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征和阐释这种关系,这种表征和阐释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内隐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外部语言的形式外显为学生的自我表达。高中学生语言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是学生自我发展水平在语言层面的显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实现的,因此,语言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工具。以语言文字为中介的人际交往的有效实现,需要遵循社会约定的会话规则,并恰当地使用理解与表达的语用技能。人际交往的频繁以及交往面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高中学生语用技能的发展。体察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会话语境)要素,选择语用技能,实现有效的人际交往,是高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在语言层面的表现。
高中语文课程要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兼顾语义、语法、语用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要突出书面语言和语用技能发展的重点。在课程结构上,要在强调高中阶段语言共同基础的同时,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学生随着自我与社会性发展带来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课程实施与管理上,要充分挖掘日常生活和学生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结合教材中的语言和言语材料,整合成素材型课程资源,满足并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在教学策略上,要寻求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交流(包括同伴、师生、读者与作者)分享、体验感悟”是语言发展高级阶段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在积累基础上的细化和分化也是成熟的书面语言学习必要的方法。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的育人目标
引导社会认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