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2期 ID: 136133

[ 戴方文 文选 ]   

高中学生语言发展与教学促进

◇ 戴方文

  在学生发展的众多主题中,语言发展是语文课程独立承担的发展主题。准确描述学生语言发展的先后次序和发展过程,探讨顺应并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基于经验思辨的感悟状态,使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具备必要的理性品格。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缺乏基础学科研究的支持,始终处于一种经验的感悟状态,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把握,依赖经验分享和实践探索,其结果是衍生出众多教学模式又在实践中趋于僵化。要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状态,必须加强同语文教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寻求多种学科研究对语文教学的共同支持。就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研究现状看,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都没有完全描述出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和次序,因此,语文教学的语言发展目标十分笼统,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支持作用也不甚明了。本文试图综合有关研究文献,综述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先后次序和发展过程,提及高中学生母语社会化的重要话题,以此作基础,探讨语文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策略。
  
  一、“高中学生语言发展过程”综述
  
  语言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重要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语言发展理论局限于对儿童早期(0~6岁)语言发展过程的描述和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解释。在描述儿童语言发展过程方面,多数研究者关注婴儿最早的指认能力,以及儿童最初使用的单词、句子和比较复杂的会话语言。近几年,发展心理学开始关注儿童语言在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的后期发展。语用学在研究言语背景下的语用技能、言语行为、语用规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社会心理语言学把研究视角指向社会人,展开对儿童语言社会化进程的研究,积累了儿童语言向成人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资料。基于高中学生语言发展处于儿童语言向成人语言过渡的基本判断,我们可以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资料,大致描述出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先后次序和一般过程。本文选择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描述这一过程。
  (一)高中学生的语音发展
  从婴儿一出生开始,语音就是婴儿所喜爱的听觉输入,婴儿尤其对语音速度缓慢、语调高度夸张的“妈妈语”感兴趣(Karzon,1985)。受成熟因素的影响,大致在4~6个月时,世界各地的婴儿开始呀呀学语,不同语言背景的婴儿的呀呀语在语音上却十分相似(洛克,1983)。呀呀语可能是儿童前言语发展阶段的一种语音准备,在以后的语音发展中,呀呀语中与单词语相近的语音被保留下来,其他呀呀语逐渐消逝(弗拉维尔,2002)。10~13个月,单词语取代呀呀语,语音与语义在儿童语言中逐渐结合。
  从小学到初中,儿童通过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逐步掌握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语音意识得到强化,语音能力得到提高;但高中生的语音能力发展不平衡,“听”明显先于“说”,语音表达能力高度分化,倾向于情感表达的学生在语音调度和控制方面有显著优势。进入高中阶段,随着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的扩展,方言土音大量进入学生的语音系统,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恰当的语音形式,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高中阶段,学生对标准语音之外的其他语音形式的模仿和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更加广泛的语音形式进行学习和模仿,并在不同场合中选择恰当的语音形式以实现交际目的,成为高中学生语音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高中学生语音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语音的性别分化。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高中生的性别角色获得快速发展,加之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男女生语音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克雷默,1993)。国内研究者通过比较,发现高中男女生语言在语音上的差别表现为:女生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生,女生的语音听觉比男生更加敏感,男生发音比女生含混,高中女生的发音比男生更加娇柔,男生发音的“元气”比女生更足。研究者特别关注所谓“女国音”现象,即女学生在一个特定年龄阶段发生的“嗲”音的语音现象。统计显示,北京初一女生“女国音”现象很少,为15.21%,高一、高二达到45.23%,大学一年级更达到66.66%。婚后和工作后的女性,“女国音”现象消退(王德春,1995)。
  从高中生语音发展过程看,不同语音形式不仅关联着不同的语义内容,还具备区别社会角色,担负言语交际手段的功能。
  (二)高中学生的语义发展
  语义指的是语言的意义系统,包括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句子语义的发展一般在语法发展中研究;句群和篇章意义一般在语用学中研究,作为书面语言系统,将在阅读发展中加以探讨)。学生理解和表达词语和句子意义的能力,称作语义能力。语义能力与语音能力、语法能力、语用能力一道,构成学生的语言能力。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
  “理解多于产生”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模式(弗拉维尔,2002)。儿童最早理解的词语总是多于他能够说出的词语。18个月的儿童平均拥有约50个能说的单词和100个能理解的单词。18个月开始,儿童的词汇量骤然增长,即“命名骤增”, 2岁出现300~500个词,3岁接近1000个词(朱智贤、林崇德,1986)。到6岁时,儿童平均词汇量达到10,000个,汉语儿童使用语词平均8904个(彭祖智,2001)。
  由于汉语词汇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等复杂情况,造成词汇统计的困难,很少有学者对汉语词汇总量进行统计,也少有学者对高中生汉语词汇进行统计。有人用电脑对汉语1~6音节的词汇作过大致统计,估计汉语词汇总量为34万,高中生在口语和书面语的接收和表达中接触的汉语词汇量约7~8万,但这种统计并不可信。
  在词汇使用方面,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说出第一批名词和动词,1岁半以后,开始使用形容词、副词和代词,2岁左右,儿童在个别场合使用抽象的数词和连词。从实词和虚词的比例看,2~6岁儿童的话语中,实词占80~90%。从虚词的发展趋势看,语气词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连词、介词和副词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桑标,2003)。到高中阶段,学生在使用实词和虚词方面均有发展,虚词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连词、介词和副词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虚词作为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被高中学生广泛使用。受青春亚文化影响,当代高中生成为追逐时尚的重要群体,他们乐于接受大众传媒的新词俚语。
  在词语语义的理解方面,儿童早期存在过度扩展(将词的某种意义扩展到不适切的范围)、过度缩小(将词的某种意义狭隘地限定在某一范围)和杜撰新词(创造成人语言中没有的词语)的现象(纳尔逊,1978)。到高中阶段,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开始精细化和分化,他们能够辨析出多数实词和少部分虚词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过度扩展、过度缩小现象消失,临时性杜撰新词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有所提高,研究表明:学生理解段中词的成绩最佳,句中词次之,单词最差(王松泉,2001)。高中学生对汉语中固定短语(如成语)的历史语义和现实语义的理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三)高中学生的语法发展
  儿童的语法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出现了与动作紧密结合、含义和词性不确定的单词句;之后单词联合,形成八种语义关系,包括施事—动作(如“妈咪吻”)、动作—对象(“打球”)、施事—对象(“妈咪娃娃”)、动作—位置(“坐椅子”)、实体—位置(“杯子桌子”)、所有者—所有物(“爸爸汽车”)、实体—属性(“大汽车”)、指示词—实体(“那汽车”)(罗杰·布朗,1973),最初的单词联合组合成强调词尾的电报句;2岁左右出现完整句,之后句子结构从松散到严谨、从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从2岁到高中阶段,儿童各类结构的话语出现的词序和发展趋势大致为:不完整句——主谓、主谓宾、主谓补句——主谓双宾句、简单修饰句、简单连动句——复杂修饰句、复杂连动句、递系句、宾语中有简单的主谓结构句——复合句、宾语中有复杂的主谓结构句——主语中有主谓、联合结构句(桑标,2003)。高中阶段,由于思想的成熟和感情的丰富细腻,学生的句子增加了许多修饰性限定成分,一方面句子的长度普遍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病句增多。“思维的迅猛发展与言语能力的相对滞后导致了一个语言发展的低谷期。调查表明,低谷期一般出现在初三到高一年级,其中女生的低谷期比男生平均早一年。低谷现象主要表现为:由于句子长度增加(据崔承日统计,学生书面语中句子平均长度,初二为24.6字,初三为30.6字,高一为35.2字,高二为35.5字,高三为35.7字),连词和关联词语大量运用,语病发生率急剧上升。”(王松泉,《语文教育心理学》)各类句式的习得为学生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选择和调配句式提供了可能。

高中学生语言发展与教学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