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识字写字现状及分析
前不久,针对第21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300篇文笔出众的获奖作文中共出现字、词、成语、搭配、句子等错误265处,其中仅错别字就有141个,占了一半以上。此外,第22届网上作文初赛有错别字的文章更是达到95%(中国教育新闻网)。借一斑而窥全豹,可见中学生错别字情况已经严重到何等程度!汉字书写的糟糕状况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这一现状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因为受网络的影响。很多孩子在网上聊天,打字只看字音,完全不分字形字义,时间一长,写错字、用错词就成了习惯。二是因为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淡化、薄弱和低效。新课程实施以后,文本解读成了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成了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字词教学环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此种境况下,中学生作业凌乱,错别字成串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凡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都是识字写字没有过关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识字与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
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常用的汉字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部分规定:七~九年级“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使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要真正改变现状,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识字写字教学就是磨刀,只有把刀磨好了,才能砍到阅读写作这柴。其次,语文教师要多看相关专业书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尽可能多地了解常用汉字意义的发展变化,让自己桶里的水永远是源头活水。
那么,初中汉字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采用哪些具体的方法呢?
二、初中汉字教学方法初探
1.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从激发兴趣入手。
(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既从起源上了解了汉字的意义又从结构上了解了汉字的写法。
现代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成字两种。“六书”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现代汉字中的独体字多半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示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禾、田、井、虫、止”等,后者如“甘、方、七、八、上、下、本、末”等;有些合成字是经简化后而进入独体字的,如“龙、专、门、书、卫”等。现代汉字的合成字多数来自古代会意字和形声字:前者如“休、林、男、旅、盖、析”等,后者如“芽、理、简、案、沐、际、盛”等;少数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燕、鱼、泉、阜”,后者如“亦”。
在向学生介绍汉字的字形结构的同时,实际上也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让学生记住了汉字的意义及用法,从而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
(2)给学生讲一讲“仓颉作书”的传说,即《说文解字·叙》中的记载:“黄帝之史仓颉(也作苍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带领学生观看《汉字五千年》;推荐学生阅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和学生一起辨识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每天在小黑板上介绍一个汉字,从造字方法到书写演变过程,从本义到比喻义进行详细介绍。如介绍“浴”:这个“浴”字本来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下部是一个大器皿,中间盛有水;水中站着一个曲背弯腰面朝左的人;人的周围有四个“点儿”,表示人在洗澡。可是到了小篆则发生了变化,成了左形(水)右声(谷)了。楷书的形体基本同于小篆。“浴”字的本意是洗澡,如《楚辞·渔父》:“新浴者必振衣。”这就是说:刚洗过澡的人必定先抖抖衣服再穿上。古代“沐”和“浴”是不一样的。“沐”是指洗头,如《史记·屈原转》:“新沐者,必弹冠”就是说刚洗过头的人,必定先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再准备戴上。“沐浴”连在一起,就当洗澡讲;也可作为比喻义用,就是受到润泽或得到某种恩惠的意思。只要这样天天坚持,随着汉字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2.结合学生实际,从鼓励运用入手。
(1)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汉字均由形、音、义三个部分组成,形、音可以变化,但基本字义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形声字的形旁意义不变。
如:“女”,《说文解字》:“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现代汉字“女”字形由篆而隶而楷,但基本字义不变。很多由“女”组成的合体字仅《说文》就有“姓、娶、婚、妻、姑、妹”等244个都是与妇人有关。
又如:用“目”做形旁的字都与眼睛有关:眉、眼、盯、盲、盹、睡、眯、瞅等。以“月”做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肉体有关:肺、肿、胖、背、肘、肥、肩、胆等。
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从偏旁推测意义,在运用中注意根据意义正确书写出偏旁。
(2)一周开展一次写字组词比赛:一周识记一类偏旁的字,看谁记的多,写的好,认得准,组词多。
(3)让学生用相同偏旁的字写一段话,看谁用上的同偏旁的字最多又准确。
这样,鼓励学生在运用时,由一个字的运用勾连出一类字。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对该类字的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写错别字。
3.把准细微差别,从比较区别入手。
对汉字中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的教学放在辨析细微差别上。
(1)读准字音,以音辨形。如“蜕化”的“蜕”读“tuì”,“脱俗”的“脱”读“tuō”,读准字音,就可区别它们。
(2)记准字形,把握细微。如,戊,戌,戍,己,巳,已等。
(3)弄清字义,以义辨形。“燥”,缺少水份与“火”有关:干燥,燥热。“躁”,性急,不冷静与“足”有关:烦躁,急躁,戒骄戒躁。“瞻”与“赡”:“瞻”字从目,与看有关系,“赡”从贝,与钱财有关系,了解这两个字的区别,就不会将“瞻仰”写成“赡养”。
(4)还有些字可根据语法特点,判定用字。如在一些成语中,“貌合神离”中的“合”“离”相对,不能写“和”;“大智若愚”中的“智”“愚”相对,不能写成“志”。
(5)另外一些字词,词性不同,读音也有别。比如“数”,作名词读shù(数目);作动词读shǔ(数一数);作副词读shuò(数见不鲜)。
(6)教学成语则应让学生了解出处,这样就不会把“班门弄斧”的“班”写成“搬”,把“为虎作伥”的“伥”写做“怅”。
只要教师重视汉字的教学和书写,相信学生写错字、用错词、书写乱的现状一定会大有改观。
[作者通联:裴正菊,宜昌夷陵实验初中;杨字玲,宜昌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