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活动理论为分析写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设计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活动理论的视点去构建写作教学活动,一是要关注写作学习的交际实践取向,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二是发挥中介途径的功能,主要是如何提升教材和教师的教学价值;三是重视写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关键是怎样打造师生、生生平等合作的平台。下面评述的4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分别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呈现策略、教师的写作教学策略和写作教学中的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策略
【评析文章】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
【原文提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写作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设法在教学中进行写作话题、写作地点、写作主体、阅读对象、写作目的等方面的转换。这些转换应具体落实在作文题目的编制、作文教学的组织、作文评价和展示手段的选用等环节上。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们的写作教学普遍缺乏读者意识的原因。现代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因从社会生活中渐渐分化出来而获得高效率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本真的生活。这种背离在作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学生写作的对象变成了教师,写作情景变成了课堂或考场,写作目的变成了获得高分,作文的价值观偏离了交际的本质,造成学生作文只有一个异化了的读者———教师的局面。
针对这一原因郑桂华提出,要使学生养成真正的“读者意识”,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或消解学校教育教学对社会生活的离间性,将抽象的写作技能训练,部分地复原为青少年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应设法将写作活动诸要素在课堂内完成下列转换:将写作话题——作文题目,由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指向性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事物、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将写作地点——教室或考场的氛围,转换为生活表达氛围;将写作主体——学生,由学校角色转换为社会角色;将阅读对象由强势的评判教师转换(或扩大)为一般听众或弱势的交谈对象;将写作目的由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一份答卷、合乎规范获得高分,转换为通过书面语言与他人沟通,说清事实,讲明道理等。
为了有效实现这些转换,文章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具体落实:
一是作文题的选择和命制。好的作文题不仅是对作文文体和内容的提示和概括,也应针对社会事物,隐含读者的信息;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要通过持久有效的操作性训练,指导学生慢慢建立读者意识。其中让学生根据事先列出的一份读者信息清单来进行写作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三是作文评价。改进评价方式,教师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和态度来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感受交流的乐趣和被欣赏的成功感;四是展示手段。要积极推动学生作品的发表,利用各种形式,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使学生的作文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当写作学习由接受客观知识、训练各项技能转为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活动时,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在写作教学中关注读者意识,其实质就是为写作教学构建一个真实或拟真的应用情境。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读者意识的存在是优秀作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特征。应当讲,这篇文章对目前写作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读者意识”的原因分析是深刻精准的,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更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高的教学实践价值。然而,要彻底改变我国目前写作教学中学生胸中无读者的现状,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需要在写作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贯彻和落实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精神;同时还需要加强写作教学中读者因素对学生写作的影响的研究,如读者类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读者对写作主题的了解、读者对作者所持观点的态度等因素对写作内容的影响,以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
二、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呈现策略
【评析文章】叶黎明《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2期。
【原文提要】百年语文写作教材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改革以写作知识的“学科化”为中心;第二次改革以写作教材知识的“科学化”为中心;在第三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历史语境中把握该理念的内涵,写作教材“教学化”、“学材化”应该成为第三次教材改革的中心。写作知识的开发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也要重视呈现方式的有效性,以求文质兼美。而要真正有效地呈现科学的写作知识,使教师易教,学生乐学,关键在于写作练习的设计。
文章首先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考察了语文教材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经历了从隐性向显性、从零散玄妙到系统周密的演进轨迹;接着,作者在阐述其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内涵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把写作知识转化为教学程序,关键的一环是写作练习设计。为此,文章专门介绍了国外母语教材在写作练习设计中呈现知识的一些策略。
1.写作知识以扼要概括的形式出现在练习中。在《美国语文》中,几乎每一课的写作练习,都穿插“写作技巧重点”的知识介绍,多属策略性知识,当然也有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常常是一两句话带过,要言不烦。这类片言只语式的写作技巧性知识点拨,言简意赅,好懂管用,并且在写作任务提出后呈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2.写作知识以问题的“变式”出现在练习中。以知识的变式——问题来呈现,避免了与前述知识的完全重复;同时,以问题探究代替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展开言语实践,这样,“知识”就具有操作性和行动性。
3.写作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插图形式呈现在练习中。美国语文教材经常运用表格、图形或符号等活泼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比如,编者用探寻写作素材的构思簇形图为学生构思提供了程序性知识,编者把个人叙事类写作常见的四类选材范围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呈现在练习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4.其他形式。知识的呈现还有其他形态,如隐藏在教学步骤的设计或写作任务的描述中,或以提示、旁白、链接等各种形式灵活地出现在教科书的空白处,包括书眉、边白等。这些形式通常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画龙点睛,突出知识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从活动理论的观点看,以知识接受为主体的传统学校教学特征对写作教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代表性的标志就是系统化、概念化的知识在作为教学活动重要中介途径的教材中的全面呈现。针对这一现状,这篇文章提出了其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内涵的理解,并结合国外母语教材的写作练习设计提出了写作教材中呈现知识的一些策略。无庸置疑,这种教材知识“教学化”、“学材化”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些写作教材中的知识呈现策略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我们可以沿着这一方向进一步进行探索。但是我们仅仅关注知识呈现的形式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从功能方面去研究写作教学所需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组合与结构,以及它们与呈现方式的关系问题等等。
三、教师的写作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