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一定是为了特定的读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就是写作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倡导恢复学校里学生所学习的写作成为具有某种用途、达到特定目的、针对具体对象的“真实”写作。下面评述的两篇论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论述,试分析之。
【评析文章一】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的关键是使表达符合具体的交际环境。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每一次写作面临的交际环境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写作教学要在开发相应的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评析文章二】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研究是写作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对于确定写作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写作的基本训练项目,明确写作教学知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写作能力研究受制于写作行为观的认识,写作行为观不同,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也必然不同。言语交际视域在写作行为中的引入,导致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和写作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变化。
一、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与写作能力结构
1.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
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写作教学的差异。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一文,以“写作是一种书面交际活动”为基点,全面分析了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
写作是特定交际环境下的书面表达。交际环境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作者身份(谁在写)、读者(写给谁看)、交际任务(写出来做什么用)和体式(写成什么样子)。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作用,写作要符合交际环境的要求,有什么样的交际环境才能有什么样的写作;二是澄清作用,写什么、怎么写是由交际环境指示给作者的,交际环境引导作者写什么、怎么写。写作过程,就是对以上四种交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决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过程。
文章还认为,交际环境隐藏在语篇里。写作行为产生的物质成果就是语篇。语篇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被读者阅读,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获得语篇所承载的交际环境要素的具体内容。写作的奥秘在于:你如何把这些交际环境要素,恰当地隐藏在语篇里,让读者通过语篇,读到这些交际环境要素的内容。
毋庸置疑,交际环境的作用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被长期忽视。究其原因,这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演化高度关联。现代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从社会生活中渐渐分化出来,具有了“学校和教室”这样的独立空间,具有了“教师教与学生学”这样的独立形式,具有了“单项技能培养和水平测试”这样的独立功能。于是乎,这种分化在获得高效率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教育脱离了本真的生活。这种背离在写作教学中又尤其突出:学生写作的阅读对象变成了教师,写作的情景变成了课堂或考场,写作的目的变成了获得成绩和升学的高分。久而久之,作文就天经地义地成为只写给教师看,只写给评委看。写作学习的价值观严重偏离了写作交际的本质。①文章针对写作学习面临的这一困局,引入交际功能视域,全面分析了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这无疑为写作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2.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能力结构
写作行为观的变化,必然导致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重新定位。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一文,则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研究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写作能力的研究应实现个体视角向社会视角的突破,即在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研究中,引入言语交际视域。
文章指出,言语交际视域的引入,为我们认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具体要素均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写作者本身,而是广泛地触及了诸如语境、交际目的、主体间性等言语交际行为的范畴。写作动力系统的语境意识能力,写作操作系统的作者角色定位能力、传意能力、读者需求觉察能力,写作监控系统的元写作策略能力构成了交际视域下的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三大系统的整合协调,推动写作活动的展开。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需要这种重要的能力。而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写作,在多数情况下,一定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而进行的写作。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我们实际也在培养学生的某种“写作能力”,这种能力的理想状态就是王荣生教授所归纳的学生能写“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日常”的应用文和“小文人语篇”的“好作文”。然而,在交际功能视域的观照下,这种个人“独语”或“完成私自作业”的写作能力结构明显存在严重的缺陷。文章引入言语交际视域,为我们重新认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从而为写作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交际功能取向的写作教学的特征
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一文提出,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个人“独语”。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就必须处理好写作者本人和接受对象的关系,因此写作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在写作中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写作时就建立起交流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
2.写作训练的重点是任务型写作,而非命题式作文。言语交际视域下的写作,不能再简单袭用原有的命题后让学生写的训练方式。写作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连,将学生在现时或未来的工作或生活中要遇到的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来。生活化、实用化的任务型写作是写作教学训练的重点。要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只有在确定的情境、对象和内容要求中,写作者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意图和目的,实现交际的任务。
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一定是为了特定的读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就是写作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倡导恢复学校里学生所学习的写作成为具有某种用途、达到特定目的、针对具体对象的“真实”写作。下面评述的两篇论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论述,试分析之。
【评析文章一】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的关键是使表达符合具体的交际环境。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每一次写作面临的交际环境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写作教学要在开发相应的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评析文章二】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研究是写作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对于确定写作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写作的基本训练项目,明确写作教学知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写作能力研究受制于写作行为观的认识,写作行为观不同,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也必然不同。言语交际视域在写作行为中的引入,导致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和写作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变化。
一、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与写作能力结构
1.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
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写作教学的差异。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一文,以“写作是一种书面交际活动”为基点,全面分析了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
写作是特定交际环境下的书面表达。交际环境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作者身份(谁在写)、读者(写给谁看)、交际任务(写出来做什么用)和体式(写成什么样子)。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作用,写作要符合交际环境的要求,有什么样的交际环境才能有什么样的写作;二是澄清作用,写什么、怎么写是由交际环境指示给作者的,交际环境引导作者写什么、怎么写。写作过程,就是对以上四种交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决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过程。
文章还认为,交际环境隐藏在语篇里。写作行为产生的物质成果就是语篇。语篇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被读者阅读,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获得语篇所承载的交际环境要素的具体内容。写作的奥秘在于:你如何把这些交际环境要素,恰当地隐藏在语篇里,让读者通过语篇,读到这些交际环境要素的内容。
毋庸置疑,交际环境的作用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被长期忽视。究其原因,这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演化高度关联。现代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从社会生活中渐渐分化出来,具有了“学校和教室”这样的独立空间,具有了“教师教与学生学”这样的独立形式,具有了“单项技能培养和水平测试”这样的独立功能。于是乎,这种分化在获得高效率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教育脱离了本真的生活。这种背离在写作教学中又尤其突出:学生写作的阅读对象变成了教师,写作的情景变成了课堂或考场,写作的目的变成了获得成绩和升学的高分。久而久之,作文就天经地义地成为只写给教师看,只写给评委看。写作学习的价值观严重偏离了写作交际的本质。①文章针对写作学习面临的这一困局,引入交际功能视域,全面分析了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这无疑为写作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2.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能力结构
写作行为观的变化,必然导致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重新定位。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一文,则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研究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写作能力的研究应实现个体视角向社会视角的突破,即在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研究中,引入言语交际视域。
文章指出,言语交际视域的引入,为我们认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具体要素均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写作者本身,而是广泛地触及了诸如语境、交际目的、主体间性等言语交际行为的范畴。写作动力系统的语境意识能力,写作操作系统的作者角色定位能力、传意能力、读者需求觉察能力,写作监控系统的元写作策略能力构成了交际视域下的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三大系统的整合协调,推动写作活动的展开。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需要这种重要的能力。而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写作,在多数情况下,一定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而进行的写作。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我们实际也在培养学生的某种“写作能力”,这种能力的理想状态就是王荣生教授所归纳的学生能写“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日常”的应用文和“小文人语篇”的“好作文”。然而,在交际功能视域的观照下,这种个人“独语”或“完成私自作业”的写作能力结构明显存在严重的缺陷。文章引入言语交际视域,为我们重新认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从而为写作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交际功能取向的写作教学的特征
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一文提出,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个人“独语”。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就必须处理好写作者本人和接受对象的关系,因此写作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在写作中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写作时就建立起交流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
2.写作训练的重点是任务型写作,而非命题式作文。言语交际视域下的写作,不能再简单袭用原有的命题后让学生写的训练方式。写作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连,将学生在现时或未来的工作或生活中要遇到的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来。生活化、实用化的任务型写作是写作教学训练的重点。要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只有在确定的情境、对象和内容要求中,写作者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意图和目的,实现交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