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及回顾
作为指导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最高的(也应是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法知识与修辞知识这样重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语法知识与修辞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与修辞知识重要性的误解。
语法内容安排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里,中考不专门设题考查语法内容,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高中阶段,也只是到了高三全面复习阶段才安排点滴时间提提语法。语文教学忽视语法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同学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
中考试题中修辞知识考查题所占比例很小,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修辞知识的漠视。高中阶段,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到高三全面复习时才安排少数时间简单学学修辞。语文教学上对修辞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修辞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同学只了解基本的修辞常识(如基本的术语名称),但无法深入下去,不少学生无法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即是例证。
鉴于上述认识,经过审慎思考,笔者利用担任备课组长的机会,组织本组教师连续两届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和修辞专题化教学。2005年9月,高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语法专题教学,在2006年4月期中考试后进行了修辞专题教学,2008年高考我校语文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9月开始,江西省实施新课程改革,面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我们坚持既定的原则,继续在高一年级开展语法和修辞专题教学。和2005年不同之处在于,上学期我们在完成第一单元教学之后进行语法专题教学和修辞专题教学。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高一阶段以专题化的形式进行语法和修辞知识讲授,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一年级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学生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理性的认识,语文基础更为扎实。另外,不管初中老师是否系统集中地进行过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高一学生都应该对语法和修辞知识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此时进行语法和修辞知识讲授,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之初中会更好。
进行专题化讲授,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的特点及知识,可以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语法专题教学的实践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语文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语法专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内容,并立足运用,将语法知识运用到文本学习与考试解题中去。
因此,我们确定了语法专题教学的内容: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的讲授;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一个句子谓语为单句,两个及两个以上句子谓语为复句),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
知识讲授,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拥有。因此,我们联系实际确定了教学策略,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试题等,强调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确定的总原则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我们认为,语法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感性—理性—感性。我们结合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并引入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子,同时结合试题增强实用性。
我们用大约两周的课时完成了语法知识教学。整体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安排,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单复句。先把句子的六种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这一知识讲清楚,以便于同词性的知识联系起来。具体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则遵循知识教学课型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用理性来解决感性的问题,以归纳为主。
我们认为语文语法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感性材料中进行训练,如虚词词性放在高考文言虚词题及病句题中,句子成分划分放在高考长短句变换中,等等。因此,我们设计了语法专题练习加以强化。专题练习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配合,如词性练习、短语练习、病句专题练习、语言知识运用专题练习,等等。
三、修辞专题教学的实践
与语法知识教学情况类似,修辞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修辞学专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修辞内容,并立足运用,将修辞知识运用到文本学习与考试解题中去。
我们对确定的修辞知识教学内容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讲授。以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把握《考试大纲》新增加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进行修辞知识专题讲授的教学策略与语法知识专题基本一致,即注重联系实际,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试题等,强调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进行修辞知识专题讲授的教学总原则与语法知识专题基本一致,依然需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遵循感性—理性—感性的基本规律,结合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引入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子;结合试题,增强实用性。
我们特别强调体会揣摩修辞的作用,注重修辞的实际运用。少讲宽泛纯粹的辞格知识,多讲运用辞格传情达意的妙处。不必讲得太多太细,多讲运用修辞的巧妙恰当及其对增强作品可读性的影响。多运用修辞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和造句等练习,提高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述的能力。修辞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在特定语境中说写恰当的话语能力。结合或设置生活情境,训练学生将修辞运用于实际生活。
我们用了大约两周的课时完成修辞知识专题教学。整体上按一定的顺序安排,逐一落实。具体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则遵循知识教学课型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用理性来解决感性的问题,以归纳为主。
语文修辞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感性材料中进行相应训练。我们选择修辞专题练习,结合高考语文试题加以强化。高考对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总趋势,已从修辞概念的机械记忆转变为注重学生对修辞概念的理解,对常见修辞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具体题型有以下几种。在语言表达中考查,如仿写句式、拟写对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或一段话、扩写句子、根据图画或图形展开联想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等等。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对修辞概念的理解,一般涉及到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及运用,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行文结构等。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此外,还可在写作中考查学生对修辞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