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点评]
文勇的这堂课有许多亮点,我只能拣其中比较突出的点到为止。
首先,他对《祝福》有深刻的研究,不像某些教参那样,把祥林嫂的死仅仅归结为封建势力,而是尖锐地指出,祥林嫂之被虐杀是没有刽子手的,是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一种传统观念杀死的。这种观念,并不仅仅存在于鲁四老爷头脑里,而且存在于鲁镇所有人的思想深处,寡妇有罪,歧视有理,是天经地义的准则。文勇特别聪明的地方是,引用了丁玲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从这个意义上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人性根源! 好人,坏人,都一样歧视,一样打击祥林嫂。“祥林嫂就是在歧视与冷漠中一步一步被逼上绝路的。” 他分析得最深刻的地方是,鲁镇人对阿毛的故事态度的种种变化:从同情到讨厌到嘲讽。他提醒学生注意“鄙薄”“嘲笑”“调笑”这些关键词!人们自己生活得并不幸福,却能将祥林嫂的悲哀“咀嚼赏鉴”成为她们空虚生活中的无穷乐趣! 他特别分析了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鲁四奶奶仍不让祥林嫂端福礼,说了一句很礼貌的话,“你放着吧,我来拿”。他分析说,这本来不无礼貌,祥林嫂不是可以趁机休息休息吗?!但是却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这就是鲁迅的笔力最深刻之处。因为祥林嫂自己也把这种封建礼教观念视为天条,这就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一下子变得“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他准确地抓住了《祝福》的要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分析比之一些学者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的论文还要到位!
[课堂实录]
时间:2007年7月
地点:重庆市
师: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用古代章回小说的语言对《祝福》的情节进行了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
一、鲁镇四老爷祝福,雪夜祥林嫂惨死!
二、穷寡妇打工、祥林嫂初到鲁镇,
恶婆子抢人、苦命人又遭厄运!
三、被逼改嫁、祥林嫂又到新家,
死守旧礼、贞节女哭闹花堂!
四、夫死子亡、祥林嫂再回鲁镇,
你嘲我讽、受辱者沦落街头!
五、悲兮惨兮、死去的悄然死去,
沉兮醉兮、祝福的依然祝福!
师:很好!今天我们来探讨祥林嫂的死究竟该谁负责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比较阅读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师:先请看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震怒、咒骂的一段文字:“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师:鲁四老爷为什么要对一个对他家有贡献的且死去了的无辜人士发脾气呢?
生:因为祥林嫂不吉利!
师:为什么不吉利?
生:因为祥林嫂死的时间不对!还有祥林嫂嫁过两个男人!
师:对!但是大家想想,一个人的死亡时间是可以主动选择的吗?当然那些自杀者除外啊!在鲁四老爷看来祥林嫂的存在本身已经构成一种错误!是吗?不然为什么死了还要挨骂呢?我经常跟你们讲,要用文化的眼光来研究作品,有了文化的眼光你就会发现,一种文化的实质有时候就表现在:允许某些人有生存空间,活得如鱼得水!而同时它又会无情地毁掉某些人的生存空间!我发现祥林嫂的命运还真是特别的悲惨,她在这样一个文化空间里面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她作为一般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是悲惨的,另外还特别表现在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是多难多劫,在劫难逃的。她的一生难逃一般个体生命的悲剧结局,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又都是浸泡在苦水当中的,真是充满了人生的悲苦。
师:当初死了男人是她的错吗?后来又死了男人还是她的错吗?
生:都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她的错,而要她来承担被歧视、受侮辱的命运呢?这就是文化杀人的悲剧!正是这种祥林嫂无法自我主宰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命运使得祥林嫂成为一个悲剧的典型。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把悲剧看作一种节奏形式,这种节奏形式反映了个体生命、生活的基本结构,“表现了自我完结的生命力节奏”。她说:“与简单新陈代谢不同,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节奏。”悲剧之所以撼动每一个人的心,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中都潜藏着这种节奏”。任何生命都会走向死亡,而个体对于这一过程都无法把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走后门”不死。每个有自主意识的人,都能感应悲剧,都有悲哀。大家想想祥林嫂是不是尤其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她生命的每一个关口都异常艰难而无法承受?她是不是在被动地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向死亡?死了都还要挨骂!这就是祥林嫂!
师: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在这里,鲁四老爷就是集中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悲剧是生来就注定了的!祥林嫂一出世,就有“三从四德”、“贞妇”、“节烈”的绳索桎梏等着她了。这个社会,既不崇尚生命的平等,又不崇尚生命的自然和自由,更不容许女性有女性的快乐和幸福。祥林嫂这个生命降生在那个时代,降生在那个社会,不就注定了她生活的卑贱和艰难吗?
师:还有,我们今天还要讨论另外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重要问题,一个超越时代、阶级甚至是文化的问题——人性的邪恶!
祥林嫂死后那个短工的反应怎样?鲁迅先生特意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表情,是哪一个?
生:“他淡然的回答”!是“淡然”。
师:准确!短工的命运跟祥林嫂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应该算“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属于同一个“阶级”,但反应为什么也这么冷漠?你看:“什么时候死的?——昨天夜里,或者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生:与他自己无关,所以他很麻木、冷漠。
师:说得好,你们觉得短工也好、鲁四老爷也好,他们的冷漠与麻木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反应吗?他们为什么在祥林嫂面前变得集体冷漠与残酷?谁能思考出这其中的深层原因?
生:我觉得与人的残酷有关!
师:说得好,继续说,怎么个残酷法?
生:我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都对她很残酷,她的婆婆、甚至包括柳妈!
师:很好,正是周围人的集体残酷杀害了善良无辜的祥林嫂!我们的统治者不是满嘴仁义道德吗?为什么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呢?鲁迅先生曾在《忽然想到·五》这篇文章里说:“约翰·弥耳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我们却天下太平,连冷嘲也没有。我想: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大家渐渐死下去,而自己反以为卫道有效,这才渐近于正经的活人。”可见,鲁迅先生看出了专制文化的反人性!我刚才讲人性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孤立的,说它超越文化说不定有问题,它与文化极可能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一个邪恶的文化可以强化人性中的恶毒部分,一个优秀的文化可以强化人性中的善良部分!我们封建时代高唱的那套仁义道德,实际上是高度的反道德反人性的!一切违背人性的礼仪、道理、力量,都是造成我们人生悲剧的根源,都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敌人。
师:看后面的文字,祥林嫂改嫁后好日子不长,没过几天,夫死子亡,又只好重回鲁镇,于是又站在鲁四老爷的面前了,请一位同学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以下四段读一下!
生:“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