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教育专家提出,新课程下的备课需要我们加入更多的研究性因素,其中包括对课文的解读、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案的撰写和课后反思等。正确理念只有物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对一线教师才有切实的价值。因此,我们以研究的态度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俗世奇人》这篇课文进行了设计尝试,从题目入手,抓住一句话、几个词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例层面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下面是案例展示。
一、《俗世奇人》之“刷子李”课堂实录
师:生活中,同学们肯定见过水泥工。水泥工干些什么活呢?
生:砌砖、粉墙、吊顶、装水管、挖地基……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刷子李就是一个水泥工。水泥工工作很平凡,可文中题目却是“俗世奇人”。刷子李是不是奇人?他奇在哪里?
生1:刷子李是奇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奇在他工作时装束奇怪。
师:哪几个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生2:“必”字说明他每次都是这样的,是一种工作常态,而不是作秀。“绝”字说明没有出现过意外,次次成功。
生3:刷子李作为一个水泥工,身份虽然普通,但他却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奇在他干事情很专一。
生4:刷子李刷过的墙像一面平平整整打开的雪白的屏障,奇在他刷墙的效果好、技术高。
生5:他刷出的墙给人感觉很“奇”。文中说“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这说明他手艺奇,刷墙质量高。
生6:刷子李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奇在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本来身上有白点和刷墙质量没关系,但他却不要钱。奇在他对自己要求很苛刻。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刷子李作为“奇人”的表现。那刷子李刷墙为什么要穿一身黑?如果穿一身白,不是更好吗?这样就是有失误还不容易看出来。
生:刷子李之所以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刷墙,是因为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不会出差错。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他的自信?
生:“果然”,说明他说到做到,他就是要硬碰硬,和一桶白浆较劲。
师: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刷子李却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也许他不可能让自己每一次都不染一点白,但他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心和决心却是绝对的“奇”。看来文中这个“然”字相当有意思,文中还有好几个“然”字,可以结合相关句子谈谈。
生:我还看出他这样做,自己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高超的手艺。
师:高超的手艺、极端的方式,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主要是他奇特的刷墙动作:“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里把刷子李刷墙的功夫写得很有艺术境界,让人觉得他不是在刷墙,而是在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师:哪个词语最能看出他的自豪和境界?
生:“悠然”,这个词语写出了刷子李对自己手艺的自豪,他在刷墙时好像伴着音乐,刷墙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从动作中可以看出他心态自然轻松,不觉得那是在劳动,而是怀着一种创造的心境来创作作品。
师:确实,刷子李能把刷墙这么简单的手艺活干出这么一番境界,奇在他把工作提升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
生:我觉得刷子李穿一身黑去刷墙,还在于他在挑战和证明自己,说服徒弟和别人。文中讲到了他的徒弟曹小三,这个徒弟刚开始半信半疑,很想瞧瞧师傅是不是浪得虚名,后来师傅带他去刷墙,他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师:怎么理解?
生:“拿目光仔细搜索”说明徒弟很想找出师傅的疏忽,“居然”这个词语很能说明徒弟由半信半疑到惊叹师傅绝活的过程。后面觉得这身黑衣“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其实是师傅的本领让他觉得不可侵犯,说明师傅挑战自己使得徒弟相信了师傅。
生:特别是后面,徒弟竟然发现一个白点,师傅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塌,这里“竟然”一词说明徒弟对发现白点感到非常意外。“轰然”说明师傅的形象在徒弟心中已经非常高大。
师:还有吗?
生:还有当徒弟把刷子李白衬裤映衬的小白点误当成刷墙留下的白粉点时,刷子李“忽然”跟他说话,向他解释了白点的真实情况。这里“忽然”这个词很有味道,说明刷子李一直在关注徒弟的动态。我猜测刷子李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为了让徒弟心服口服,他用实际行动,故意安排的,因为师傅这么小心,怎么会让烟烫了呢?这也说明刷子李很细心,很有观察力。
师:有道理,这个师傅不但奇在自己的手艺,还奇在他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从这么多的“然”字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奇人”。但老师又认为他不是“奇人”,你看,他无非一个刷墙的水泥工,这没什么奇怪的。有人说他做的是行当里的绝活,这也不“奇”,现在电视台天天在播放“状元360”,行行出状元。那刷子李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作为“奇人”他还奇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刷子李所处的时代不同。当时的天津码头,手艺人要生存,在行当中有地位,必须要有绝活。
师:他是出于生计的需要。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第一段说:“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这说明有绝活的吃的好,名气好,还很威风。而“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从这里可以看出手艺的好坏对手艺人影响很大。不好的话,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
师:哦,你的意思是“奇人”的产生不仅在于自己,还在于奇特表现背后的更加让人佩服的东西。那他还有哪些值得佩服的东西呢?
生:他的绝活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参加吉尼斯,而是为了生存得风光、自尊一些。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只有靠真本领,才能活得很尊严。
师:请结合上面讲的天津码头的情况想象一下,在刷子里练就这身绝活前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这样也许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奇人”奇特的表现。
生:一开始他肯定也像曹小山一样,什么也不会,他还可能遭到过许多白眼。
师:是呀,也许他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生:他也可能像唱戏的人一样,遭到过别人的谩骂,甚至连工钱都没有。
师:是呀,也许这种劳而无功的怨气他一次次咽下去,并从此决定干不好,再也不要工钱。
生:他甚至可能被别人扔掉过刷墙的家伙,叫他别干了。因为文中说甚至有唱戏的艺人唱不好,还遭到了喝倒彩的冷遇,有人还把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
师:遇到这种非人的待遇时,他把眼泪化成冰山一样的毅力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当时天津人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总之,这些刷子李都挺过来了,文中却没有一个地方写了这些事。从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么简单的手艺要练到家,需要忍受多少冷嘲热讽。在把绝活练到炉火纯青以前,他要承受多少辛酸与苦难。要在行当中立足,像刷子李这样的天津码头人要领受多少人情冷暖。但刷子李犹如一颗种子从天寒地冻的荒土中破土而出。他需要的是什么呢?
生1:他需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般的心志。
生2:他需要书法大师临池学书的毅力与淡定。
生3:他更需要有舍我其谁、永不服输的霸气。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俗世中简单的手艺做成一种艺术的经典。
师:是的,这些闪耀在绝活背后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才是真正神奇的东西。可以说“奇人”奇在他的手艺,奇在他的行事,奇在他的经历,更奇在他的品质。学了本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请同学们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生1: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是不简单的,每一行要干好,都需要不断地努力,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生2:逆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会给我们带来无情的打击,但如果我们把他当成一笔财富,它就会铸造我们的品质。就像刷子李,经历了我们想象中的磨难,他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3:正因为刷子李干得很专,只干刷墙这一行,所以他照样把简单的工作做得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能达到一种神奇的境界。
生4:我认为把简单的一行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就成了一种艺术,而且劳动也成了一种享受。
生5:无论做什么,比大多数人做得再好一点点,你就不同凡响、超凡脱俗了。
师:是的,其实在俗世中,没有天生的“奇人”,“奇人”之所以奇,在于他的心智、毅力、品质和对世界的心态。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曾说过,无论干哪一行,只要在别人失败的地方放一棵小草,你就成功了。能做大树当然好,如果我们做不了大树,我们可以做这样一棵小草。
二、设计中研究性因素阐释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们先进行了文本解读研究:第一,文中几个有关“然”字的词语是一条解读刷子李的很好的线索。课堂上可以扣住这几个“然”,再结合刷子李刷墙时穿一身黑的奇特行为,来解读出人物形象几个层面的特征,所以文章的整体感知就从一句话(“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和六个“然”开始,把全文都串起来。第二,我们觉得光通过刷子李绝活的“绝”和“奇”来理解刷子李比较平面化,这样我们只能看到“奇人”表面的东西,文中的空白处很值得挖掘。文章第一段写了这么多天津码头当时行当的活法,其实是要我们挖掘出“奇人”为什么会“奇”的社会原因。而这种社会环境的文本呈现,恰好可以为我们探究刷子李这个“奇人”之所以“奇”的深层原因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奇人”真正“奇”的不仅仅是他响当当的手艺,还有这背后鲜为人知的付出与品质。只有看到光环背后的辛酸和代价,“奇人”才能在俗世中展现他人性光辉的一面。
在问题设计方面,导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当代水泥匠与刷子李作比较,从而真正从现实层面来理解人物。本案例主要抓住对“奇人”的辩证理解来设计问题,开始的问题在于理解“奇人”表面的表现,接下来的问题是挖掘“奇人”内在的品质。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生活经验,表明自己的价值观。至此,我们觉得更多研究性因素介入了备课中,可以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