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4期 ID: 134333

[ 陈惠红 文选 ]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用原则

◇ 陈惠红

  【摘要】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让信息技术真正的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课堂教学 适用原则
  
  信息技术具有声光图文的优势,将它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确实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现在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比如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如果没有课件,再好的课总觉得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什么课都要用信息技术,结果,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呈现泛滥之势,而课件也演变为全面的板书和资料的投影,眼花缭乱的幻灯片和超大容量的资料,使语文课堂教学沦落为更高级的填鸭式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其真正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添彩呢?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情感原则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实践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切合文本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建立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定式,进一步促进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更好得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蜀相》一诗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MTV《卧龙吟》,让学生随着MTV低沉、厚重的古曲声,追溯诸葛亮感人的一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又如,教《我与地坛》时,我事先把张海迪、海伦·凯勒、罗斯福等几个著名残疾人坐着轮椅的照片输进电脑,做了一个小动画,一上课就放给学生看,再配上音乐《命运交响曲》,顿时,学生们都被画面吸引住了,感受到他们虽身罹残疾,但他们身残志不残,他们用毅力战胜了种种挫折,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一位残疾作家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出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这样,让学生一开始便受感染,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当上到课文节选的第二章节,充分体会母亲伟大无私的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后,一曲音乐电视《懂你》将情感推向高潮,伴随着感人的画面和歌手动情的歌声,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情感,都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创设情境原则
  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象、语言、文字等方面具有独到的高超的非凡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
  例如教授《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的优势,利用电脑软件把“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等一一展现出来,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并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有了依托,有了进行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例如,上舒婷的《致橡树》时,将诗歌中提到的意象两两对举,凌霄花与高枝的依附式爱情,鸟儿与绿荫的痴恋式爱情,泉源与清凉,险峰与高度的奉献式爱情用视频展示,再配上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体会到这样爱情的不平等性,最后,将木棉和橡树放在一起,展现它们各自特点,将他们根紧握,叶紧触,各自有各自特点的形象用视频展示,将它们同甘共苦,终身相依的独立平等爱情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直接的体会到这样一种爱情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爱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填鸭式课堂,而是让学生在自我感受的基础上去理会,感悟,学生的参与性自然会更强,学生自然会更乐学,好学。
  三、扩大课堂容量原则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许多方面的能力,讲课时教师往往为了描述一个人物、事物或景物而花费大量时间,导致了教学中出见的“少、慢、差”的现象。而多媒体技术在单位时间内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比拟的。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将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教师板书的时间大大减少。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制的教学课件,将其置于网络环境之下,学生便可随时浏览课件内容,根据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录象资料来了解作品《红楼梦》的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些都是在课前由学生完成的,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进入正式学习本课的环节。学生在网上的课件中观看了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阅读了精选的评论,开拓了阅读的视野,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线听到了一首首动人的插曲,所有的这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开始关注作品人物的命运,对作品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林黛玉的遭遇,努力去捕捉林黛玉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于是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消除障碍、突破时空界限原则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提倡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整合的“大语文”观。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大生机,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教材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延伸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浅显化,更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课件也不再是单单解决问题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是让语文教学成了立体的课堂教学了。
  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记述了自己登泰山的行程以及路途中的所见所闻,由于学生不可能全都登过泰山,很难对登山的路途选择和泰山的雄伟壮观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关泰山的视频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突破空间的局限,跟着姚鼐的描述“真正”地登一回泰山,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一座通往知识的桥梁,填补学生经验空白,既增长知识又增长见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从枯燥的文言字词中脱离出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直观、形象原则
  对一些在课堂难以展示的图文,我们可以借用信息技术,将它直观的展现出来,比如教学《石钟山记》一文,石钟山“山形如钟”的形象学生很难想像。教师利用3Dmax编制一个石钟山的三维动画立体图形的演示软件,学生可以自由操作鼠标,轻而易举地从俯视、平视、仰视等不同角度,从山外到山内洞中,随处游览,从立体的空间位置感受石钟山“山形如钟”的特殊地形地貌。
  再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地区差异,大多数学生对荔枝的了解还不全面,我就利用生动的图片、短片,让学生欣赏荔枝树、荔枝肉、荔枝膜、荔枝核、荔枝花等,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学生仿佛进入了荔枝的海洋,感受了优美的荔枝风光。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学生不但认识了荔枝的形态,学到了说明事物的方法,而且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更多的有关于荔枝的资料,如荔枝的品种、荔枝的作用等,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