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语文课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对生命自身的关怀。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升华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各种情感经验和情感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思考 情感升华
教育的本意就是提炼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强力加上去的东西;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且是心灵的解放,绝不应当成为心灵的枷锁。
语文教学在实际的生活中,我觉得被附加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它承载了许多它本不应承担的东西,这就使得教育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做自己该做的、并且是必须做的事。现实的状况是:语文教学给人的现状与心理预期状态有明显的差距,谈及语文教学,多是失望。似乎我们的语文教学离教育的本源越来越远。
一、心灵的解放,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生命教育不仅仅在德育课中进行,语文课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重视对生命自身的关怀。
要进行生命教育,必先要唤醒人的生命体验的意识。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作为中学生,正处于对生命本身的自发到自觉体验的过渡阶段。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没有正确的生命观,就不易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没有生命体验,也就无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字词的识记量大,所以教学中多强调识记,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体验的现状特别突出,这不自觉地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热爱生命,告诉学生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珍惜幸福,要懂得幸福,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生命。生命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思想的启蒙,是要对身边的动植物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的尊严。人类乃至自然界的动植物,皆视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从而转为博大。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获得生命体验的意识,不时地帮助他们感悟和理解对生命的关爱,体验和生发对生命的爱心,让他们坚守住生命底蕴天良意识的珍贵,从而学会尊重生命,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创设的人伦关怀的氤氲里。作为语言的工具性,既是人的表征,也是人的生命的呈现。生命的冲动、激荡、困顿、觉醒,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言语的生命状态就是人的直接现实与存在方式,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它表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心灵的律动、情感的宣露,是一个生命本相的展现。所以,语言即人,只有在语言里,人的内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彻而且客观的理解的表现。教师要将对语言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范围内,因为语言本身积淀了人类的生命感受。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生命体验意识中丰富多彩的生命文化场,成功的语文教学解放人的心灵、精神,释放人的自身、人与人交流所积累的感受,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人,热诚地拥抱人生。
二、心灵的解放,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各种情感经验和情感形式,启迪心智,以情促智,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审美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审美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活动,通过审美活动的展开,让人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
文明的社会,人和人之间和谐、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充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让学生真正懂得互相尊重理解,互相关心帮助,互相谦让宽容,为今后走上社会安身立命奠定基础。此外,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还要教育学生用情感和爱心去善待大自然,善待自身生存的环境,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三、能从源头上做到解放学生心灵,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引入清泉活水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必须纠正几个错误的观念:
一是不要认为有了生命的体验和情感的充分教育渗透后,就不需要区分教学模本中的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理念了。
茅盾文学论提出现实主义是贯串中国文学史的红线的观点,后来的文学史教材基本上都加以遵循。早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凡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百姓疾苦、阶级斗争的,都是最优秀的作家作品,而有些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作家,可能因为不属于现实主义系统,就被戴上了感伤主义、唯美主义甚至是形式主义的帽子。重视现实主义有它的合理性,在某个历史阶段甚至是必须的,但纵观整个文学史,用多维的眼光来公正客观地衡量文学成就,特别是考虑到生活和人的心灵世界的多样性与文学自身的无限丰富性。所以,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观念的教学,是人性的教学,是心灵的交流。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要克服的误区是忽视了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没有很好的操手情况下,把它们进行人为的分割成了两部分。
如果说上面说的错误在于表现在对作家的思想倾向、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上,那么这个误区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尤其是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上。我们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内容与形式一分为二,似乎文学作品可以一刀切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内容,另一部分称为形式,或一部分称为思想,另一部分称为艺术。而在潜意识里,认为形式即容器,里面注入的液体便是固有的不变的内容,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机械的思想体现。
文学史教材为了表述条理性的方便,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分开论述,是可以允许的,但也是不得已的;而如果就此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真的认为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两部分构成的,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最普遍的课文分析思路,就是先归纳出内容的几个要点,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出一个模式化的主题思想,再归纳艺术特点的几个要点,我们就认为对作品的解读完成了。我们很少能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从作品整体构成的角度,甚至从形式要素切入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我们除了割裂内容和形式,找不到一些好的、既关系内容也关系形式的切入点。其实,中国的诗歌理论就提供了这样的切入点,如意象、意境、气韵等概念,就是既与内容相关又与形式相关的第三条路:情感。
总之,个人情感素质的提高,对人生的幸福、社会的安定、民族的昌盛乃至人类的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可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
知识如种子,情感是土壤,没有心灵的解放,就是情感的荒漠。没有了情感的土壤,知识的传承就是一句空话,所以的教育都会归于失败。只要心灵的解放,定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语文老师应该坚定不移地尊重他们的自然发展倾向,切不可过早地操纵孩子的潜能或用外在的强力来加速孩子的成熟过程。语文的各种考试也应充分发挥出情感导向的作用。我们通过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情感素质,同时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