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4期 ID: 134390

[ 李日波 文选 ]   

高考古诗赏析方法的突破浅析

◇ 李日波

  【摘要】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普遍感到棘手。而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因此在复习中,从抓住诗歌的本质、抓住高考试题设计的特点、抓住诗歌的“四大内容”,能较好地突破古诗鉴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高考 古诗鉴赏 诗歌本质 试题设计
  
  我们都知道对于诗歌鉴赏可以用“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概括。但是,对于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能力还比较缺乏的高中生而言,未免过于抽象和模糊,何况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确让学生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在诗歌鉴赏中,大多学生都吃尽了“苦头”。“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每一年的高考都设计有诗歌鉴赏题。而每年高考此题得分都是普遍在3至5分。在每一次的复习中,学生一直都对诗歌鉴赏感到无从着手。下面我根据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浅析诗歌鉴赏方法的突破点。
  一、抓住诗歌的本质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毋庸质疑,诗歌的本质就是“诗言志”。即诗歌就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某种观点而抒写的一种“文章”。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字“志”,即“情感”!而诗歌赏析的难点也是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然而,我认为诗歌赏析的切入点恰恰就是去挖掘诗歌中表现情感的蛛丝马迹。因为任何诗人的情感抒发都是有迹可寻的,其途径不外乎两种:一为直接抒情,二为间接抒情。我们只要循着这两种方式,以特定的技巧与方法去寻找,就容易找到赏析的切入点。
  二、抓住高考试题设计的特点
  高考试题的设计基本是围绕“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设计的!而不管怎样设计题目,其实都离不开“景”与“情”,也就是说用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或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景与情有什么内在的关系(手法)。我们抓住了这些命题的特点后,在复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紧紧地围绕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理解分析诗歌。
  三、抓住诗歌的“四大内容”
  我这里所说的“四大内容”是指“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的特点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因此在鉴赏每一首诗歌时一定要弄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说可以应对所有的高考题目。
  1.以景物为中心,初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说得浅显点就是诗歌中的景物或人物。这些意象是诗歌内容依托的主体,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就是利用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来传情达意。而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长期运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像“月亮”这意象就约定俗成地当作“思乡”“思亲”的代名词。像“夕阳、残阳、斜阳、日暮”就含有“伤感、凄清”的情感倾向。《文心雕龙》中提到的“神与象通”正是此意。所以读懂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就抓住了诗歌情感的关键。艾略特也曾讲过:“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性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所以,意象是留给我们赏析诗歌的首要突破点。因此在抓意象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如何抓住呢?我想主要是要抓住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般要把握好修饰景物的词语——形容词、动词、数量词。
  如李洞诗《绣岭宫词》“野棠开尽飘香玉”一句,所写的景物是“棠”,那“棠”有什么特点呢?那就要抓住“野”、“开尽”、“飘香”等修饰语,通过理解这些修饰语,我们可以懂得“棠”特点:野外的海棠花开尽凋零、飘落的花瓣如香玉般。而后再结合诗歌意象特定的蕴涵,我们也可以明白了此句诗写了花凋零后的荒凉,从而体会到了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悲愁”这个方向,为鉴赏此诗提供了很好的基调。
  再如李白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写了“月”,用“入”和“流”两个动词来写,让我们懂得“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让我们体会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如杜甫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中的“细”“微”“危”“独”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特征,即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从而懂得“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漂泊的孤清处境。
  因此,把握诗歌的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中心点”,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点”,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以“情点”为基点,进上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所谓的“情点”是指诗歌中能够体现作者或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要找出表现情感的字词和诗句。直接抒情的诗歌中必有一些能集中、鲜明反映诗人情感的字词和诗句。这些字词是作者情感的浓缩和概括。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情感。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中的“愁”与“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怆然”与“涕下”,“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的“谈笑”,这些字词正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地方,也正好是整篇诗词的情感脉络。再如李洞诗《绣岭宫词》“犹唱与开元太平曲”一句就是此诗的“情点”,抓住此句,就可以明白作者是借古讽今,希望社会“太平”,从而揭示当时危机重重的社会现实。
  3.以手法为“妙点”,深一层了解诗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手法”这个“妙点”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如杜甫诗《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用宏阔壮大的意境来衬托诗人的孤苦伶仃;“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含蓄的吐出了胸中块垒。能很好地抓住表现手法的运用,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诗情与艺术。再如郑谷诗《海棠》中“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的诗句,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写出了海棠花的美,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上述的“三个抓住”是我在高考诗歌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所谓的方法突破,只是冠以一个“好名称”吧,这并非是诗歌赏析的金科玉律。要想探寻诗歌鉴赏的方法,惟有反复做题,反复分析题型,反复推敲诗歌的“四大内容”。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考古诗赏析方法的突破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