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3期 ID: 134267

[ 周健 文选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册四单元文本备教疑难鉴析

◇ 周健

  [摘要]本单元为中外名家演讲辞,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是把握文章主旨,明确主要观点;理清结构。掌握说理方法;揣摩情感、语气和表达技巧等。备教时应各有侧重。
  [关键词]演讲 辞疑难鉴析 备教
  
  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疑难鉴析
  
  1.演讲辞的特性
  演讲辞,又叫演讲稿。是用于演讲人在集会或会议上演说的一种文字材料。演讲辞属于议论性文体,因为它具有论述事理、发表看法、提出主张的功能,这正是议论文体的基本特性。议论文体主要有以下基本类型:论证性议论文、评述性议论文、文艺性议论文,演讲辞属于其中的评述性议论文。这种评述性的演讲辞既有评,又有述。评,指评论、说理;述,指列举事实。所以演讲辞具有议论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特点。
  演讲辞的基本特性体现为,其一有声性,演讲是面对听众,由演讲者向听众传情达意,所以它具有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之特征。其二生动性,演讲稿应口语化,朗朗上口,语言要生动感人。其三综合性。指演讲的知识广度、思想深度,听众的接受程度,以及演讲的目的、层次结构等。
  演说辞正论部分中的思路。演说辞的正论是全文的核心,是论证论点的主体部分。正论部分主要是说理,要用充足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而且要使论据与作者的观点交融在一起。论述中,可以论据在先,说理在后:也可以说理在先,论据在后。但总的要求是寄事于理,寓理于事据。在正论中,通过论述,使作者的思想趋向明朗,得到升华,形成演说辞的高潮。高潮是演说辞的最强音,也是对听众启迪最深刻之处。高潮处,往往用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以此造成一种共鸣气势。所以,演讲辞中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2.列举反面事实的论证作用
  本文的第二、三段,在论述的过程中列举多处反面事例,作者的意图是以此警示北大学子,并由此提出作者的正确主张。如第二段,“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盖为将来毕业友人提携也。”作者针对这些反面事例予以批驳,进而提出自己的主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第三段,“方今风俗日偷……鲜不为流俗所染。”用这个反面事例从反面论证“砥砺德行”分论点。
  
  3.以正面事例对比论证
  第四段中,作者首先提出第三个主张——“敬爱师友”。为了论证这个主张,作者先后用两个因果分析论证方法,分别提出作者的主张:“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以及“互相劝勉”。接着又列举在德国店主殷勤待客的正面事例与大学生对比,进一步强化“师友之敬爱”的主张。
  4.正文中的并列式结构
  正文中,作者评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是作者的三个主张。这样将不同性质的事理分类演讲,显得论述清楚,思路有序。演说辞与其它议论文同样,都具有逻辑性极强的特点,而并列式结构正体现出论理的这种严密的逻辑性。
  
  二、《我有一个梦想》疑难鉴析
  
  1.富于变化的排比
  作者根据表意的需要,结合语境,运用自如地变换排比句式及排比段。(1)一个段落中的排比句——如第二段中的连续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第五段中连续四个“现在是”,以及下文中的连续五个“回到”。(2)排比段——作者在大量运用排比句之后,又进而用排比段。如“我梦想有一天”、“让自由之声”启领的排比段。这些排比段是并列的结构关系,使之段落分明。这些排比集中于一个段落中,能强化每个段中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使演讲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用于几个段落,则能突出文章的段落分明,条理清晰。“我梦想有一天”的排比突出“梦想”的具体所指:“让自由之声”的排比是对上文中“我梦想”的点拨和升华,是全文的点题之笔。
  
  2.比喻修辞与比喻论证方法的异同
  同为比喻,但是用处不同,其称谓也就不同。(1)比喻修辞,它是用于一个句子之中,是修饰这个句子,使语言表达得生动形象。文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如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其中“海洋”与“孤岛”这两个关键词就是比喻,以海洋比喻美国的富裕,以孤岛比喻黑人的生活之窘迫。(2)比喻论证,是将比喻用于论证观点,是形象论证的方法,它能将抽象的说理变为形象的论述。本文的第四段就用了比喻论证,作者将美国政府口头上宣称解放黑奴比喻成“空头支票”。下面的句子中又先后三次出现“支票”的字样,这段中以“支票”贯穿于论述之中,以“支票”比喻“自由和正义”。这段论证用这个喻体形象地说理,体现出比喻论证的特征。
  
  3.本文的开头与正文之问的对比结构
  作者没有从现实中黑人们得不到自由和正义讲起,而是以一百年以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开头。其用意是用“自由与正义”的宣言与现实中的黑人得不到“自由与正义”强烈对比,从而揭露美国政府的谎言,作者正是针对这个社会问题发表这个演说。本文的开头先从正面说起,正文的起始句中以转折词转入到缺乏“自由与正义”的现实。如此巧妙地用对比结构安排演讲的内容,不仅能够起到震撼的作用,而且能使论述的问题愈发显得突出。
  
  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疑难鉴析
  
  1.关联词的结构作用
  在议论文中,常用关联词为一个段落或一个层次中的首句的引领,它起到一种结构作用。这种起结构作用的关联词常见的有:不仅如此、而且、因为、所以、尽管、但是、然而等等。关联词用于段落之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四段的开头,用“不仅如此”承接前一段,在前一段论述的基础上,又引出下一段的论述。《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七段的开头,用“但是”转折。将前一段中有关因为黑人们失去自由而发生“叛乱”的论述。转而引出下一段有关“不要采取错误做法”的论述。关联词还可以用于层次间——《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二段,用“然而”转折,引入演说的正题之中。前一段的开头是第一层,引述一百年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下一段是第二层的开始,用“然而”不仅转换到下一层论述,还能引出前后层之间的对比论证。
  
  2.形象、概括性的语言
  文中的一些用语形象、含蓄,如“停止思想”、“永远的睡着了”。这些语言形象地讲述马克思已经安详地逝世了,而且深层而含蓄地揭示他在逝世之前的善于思想,日夜不停地思考着。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伟人的逝世,说明他的生死观,这体现出伟人的宽阔的胸襟。作者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可谓疏而不漏。即便是在列举马克思创立宣传媒介这些事实中,作者也是用凝练的语言加以概述。
  
  3.文中的对比论证
  在文中倒数第二段中,用“正因为这样”承接前一段有关马克思重视宣传其革命学说的论证。进而引出下一。段中有关他生前遭到世界各国的统治者的强烈忌恨的论述。接着作者又写马克思逝世后,赢得世界千百万革命战友们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作者以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恨与无产阶级对他的爱形成强烈对比,从这个对比论述中突出他得到世界广大人民的敬爱。作者之所以选择在马克思生前遭到敌人的忌恨,这正如这段结尾句所揭示的那样,因为马克思所从事的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格格不入的,这正验证他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册四单元文本备教疑难鉴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