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3期 ID: 134245

[ 赵芳 文选 ]   

论多媒体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

◇ 赵芳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朗读是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 多媒体 调动兴趣 激发情感 培养审美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成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强调朗读,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而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教学无疑会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潜移默化中领会文章的神韵。受到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笔者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使用多媒体发挥优势,调动学生兴趣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调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多媒体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和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的美感常常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我们在上课之初可以自己朗读,或是采用优秀的音频资料做示范,先声夺人,吸引注意力。然后再给一些朗读提示或方法指导。鼓励大家放声朗读营造学习氛围。适当的课文还可以再配以背景乐,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课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兴趣。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在《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授课中就加入了优美的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诗词单元时我还找来了《虞美入》《一剪梅》的新曲,一下子就提高了大家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不仅背诵的快,还引发了一阵谱曲热潮。我们班还对此特意开展了一次活动课,展示小组的优秀作品。同学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自主学习了大量的诗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学生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从而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朗读效果。
  例如我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赤壁沿江的风景和大江波涛汹涌的音效,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奔腾的长江,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人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朗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在学习《蜀道难》时,我在课前播放了蜀道的。些自然风光,再加上几声猿啼,大家马上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随后又播放了名家的示范朗读,我又针对一些关键字句给了一些朗读提示和方法指导。这一下就激发了大家的朗诵热情。学生通过先读疏通字义。然后再读了解文意,最后诵读体会情感。随后的《将进酒》《兵车行》我几乎没有费什么力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渗透情感。培养学生审美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入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如,在学习《琵琶行(并序)》之初,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我找来了一些有特点的乐器名曲,给大家播放后进行声音摹写。那么,大家在这一次体验之后再朗读课文时,自然而然有了乐器的那种抑扬顿挫。快急舒缓。大家在惊叹文字感染力的同时,还享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柳永《雨霖铃》的惜别离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
  如何让语文课焕发其鲜活的生命力?得把语文课当成艺术课、审美课、人文教育课,语文课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已经把朗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实施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适当地把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论多媒体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