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3期 ID: 134238

[ 张世虎 文选 ]   

授人以“渔”,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 张世虎

  [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学习到知识,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 学习方法 古代诗歌
  
  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关注点由只关注教师特征扩展到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师生交往、关注教9币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一道学习,从我们一线老师的实践经验看,多数人认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不过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很重要,要有高效课堂,必先有高效教师。教师只有劳于课前,才能“闲”于课上,驾轻就熟,自如引导。高中阶段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及时总结,授人以渔,教人以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从而使课堂因学生的广泛参与而有效乃至高效。
  下面笔者拟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教学生以法。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袭星空。诗歌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名篇迭出。千年前的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今天的我们,不读诗。则难以窥中华文化之堂奥。
  古诗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更是难点之一。之所以难,除了文言文的障碍外,不得法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古诗鉴赏,老师的重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得法入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弟子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师傅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笔者认为,老师的责任在于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他们搭建起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积累阅读经验。“人门”不只是小学老师启蒙教学的事,每一个学科,每一种艺术,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入门的问题。而老师所授之法,就是入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自己打开艺术的宝库。否则,学生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结果依然是门外汉一个!课堂教学时,许多学生面对古诗词无从下手,每年的高考。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就是尚未入门、没有得法的明证。为此,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如下引导,学生课堂反应大为改观。
  
  一、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术语
  
  我教《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前,回顾总结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为远行备粮,明确诗歌内容、主旨、诗人风格、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类。比如:
  (1)诗歌按内容,可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2)主旨分类:
  A.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表达山河沦陷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B.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C.思乡怀入: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
  D.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E.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3)诗人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的诗风恬淡生动;王昌龄的诗风雄健深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4)语言特点:如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快⑤含蓄⑥简洁等等。
  (5)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描写方式:(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辞格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另外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如: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入寻味、含蓄蕴藉。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c.侧面描写:
  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时积累诗歌意象一般意义:比如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以“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上内容,归纳整理印发给学生,时时积累。
  二、分类鉴赏。培养思维方法。学会鉴赏诗歌的具体思路、方法,即如何运用以上知识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依据分类,初步感知。确定思路
  每拿到一首诗,诵读吟咏,先分类。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且介亭杂文·序言》)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终恐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元白诗笺证稿》)虽然他们说的是诗歌研究之法,但未尝不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探究。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按其内容又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抒情诗又可分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抒情等等。
  比如是抒情诗,可如下归类,搞清其特点。理清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
  咏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情、志
  怀古:以古喻今、讽今借古抒怀古——今
  叙事:言理抒情事——情、志
  拿到一首诗,读诗,先分类。假如是写景诗,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景与情什么关系;咏物诗,咏什么物,什么特点,借这个物抒发什么情、志;是怀古诗,“古”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古讽今呢,喻今呢。古与今什么关系……
  
  (二)看清结构,知晓内容,明了中心
  诗歌的一般结构:起: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
  承:承上续写
  转:承上启下。起下为主
  合:点明诗歌主题
  起、承部分往往描写,搞清描写方法(参前梳理);转、合部分往往抒情,搞清抒情方式。
  比如是写景诗,就看是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抒什么情;景与情什么关系。然后看写景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效果;抒情用了什么方式,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抓意象,明意境,悟感情。这样诗鉴赏就变成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进行有章可循的思维训练,而不是漫无目标的摸索。
  其他模块的学习也是如此。明确了如何着力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其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有教师的引领、示范。也就是授人以渔。教人以法。让学生运用掌握的工具,自主探究,获得实践、成功的乐趣!让课堂因着学生的自主参与而有效。

授人以“渔”,使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