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3期 ID: 134290

[ 管兆英 文选 ]   

时也?命也?

◇ 管兆英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名将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文史学界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偏见、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广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广 悲剧 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李广无疑是一个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的偏见、贵戚的排挤,这也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其根本还是在李广自身。那么。李广自身有什么缺陷呢?学识修养上的缺失。
  虽说李广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是名将之后,从小就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但在《李将军列传》全文中,都没有记载李广学识水平的文字。而名将之后并不能说明此人就有很高的学识修养,或许李广就是一个略有头脑的一介武夫。而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首先,学识修养上的缺失反映在性格方面。李广的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这些性格缺陷一直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莎士比亚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人物命运源于悲剧的人物性格。在《李将军列传》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李广身上的性格缺陷。如他讷口少言,不善处世、容易记仇、意气用事等。在专制制度下,一个人纵有干般能耐,如在人际交往中拿捏不当,甚或冲动行事,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但是李广“讷口少言”,一有闲暇即埋头研究行军布阵。即使与朋友饮酒也以比赛射箭为乐。而且他不仅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当李广知道大将军的决策无法改变之时,竟然“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这是一个胸怀大局、身经百战的将军所为吗?这只能证明他的毫无风度,不会与人相处。而且,从中我们还可看出李广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受不得半点委屈,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肯定不会很多,更何况是在专制集权的时代。不仅如此,他平时办事还容易记仇、意气用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斩霸陵尉”。在古代,宵禁是一项比较严格的规定,照例盘查在霸陵尉的职权范围之内。尽管霸陵尉喝醉了酒,也属正常。可是李广复出右北平太守时,便把霸陵尉要到自己军中,和他一起到了右北平,刚进军营就叫人把霸陵尉杀了。为泄其私愤,擅杀将领,竟然置国法于不顾。试想:这件事如传到皇上耳里,皇上会高兴吗?
  其次,学识修养上的缺失反映在军事才能方面。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虽然他作战勇敢,有超人的胆识,在战术上有时也能灵活机智。射术之精堪称一绝。但是他自负其能。过于依仗个人的战斗素质。单看他率领百骑追“射雕者”,便可知其个性不适合统帅三军。谁都明白:战争不是仅凭武力,更不是个人的匹夫之勇,它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两军交战。取敌人性命是眨眼之间的事。如果说是一场或几场战斗。凭借将军的勇力,或许可以取胜,但对于汉匈这样较为长期的作战。单靠勇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足够的谋略,在这一点上,李广就有些欠缺了。所以说,李广只算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的大将之材。而且他还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缺乏战略意识。从战役的角度来判断:匈奴骑兵往往组成大兵团,单兵战斗力强,汉军要战胜他们,得比匈奴兵力大而强,骑兵更得多于和强于匈奴才行。这就要组成有强大后勤保障的大兵团。以骑兵为主,其统帅不一定要I临阵当先,却要知己知彼、指挥得当。但是从他所参加的战役来看,他也只是一个“善守不善攻”的将领,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曾先后多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战斗,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会多多,但他败多胜少,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兵折将,甚至被捉,最好的也是功过抵消。所以一直难以封侯。而且从李广所处的时代看,其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变“无为而洽”为“有为进取”。毅然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对匈奴的侵扰,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而面对这样的形势,李广所具有的军事才能根本就无法适应甚或是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
  最后。学识修养上的缺失反映在政治素养上。作为一个带兵的将领,他虽然能冲锋陷阵,斩将夺旗,令敌生畏,但仅做到这点,那么他就只能算是一个勇夫。因为作为一个人,我们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更何况是在专制集权的时代。所以李广不仅要会打仗,而且还要善于从政,处世要圆滑。可他缺乏政治意识,没有政治远见。这一点算是他军旅生涯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终以悲剧收场的最重要的原因。如上文所说“斩杀霸陵尉”一事,足可见李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而“私自接受梁王绶印”节更可见他在政治方面的幼稚、胸无城府。在平定吴楚叛乱中,李广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回朝后。非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调到荒凉的边塞去了。为何?征讨平乱,论功封赏,君王之事。而李广身为朝廷将军,竟私受诸侯任命。足可见李广在政治方面的幼稚、胸无城府。而且此事成为影响李广终生仕途的阴影,它在帝王的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这成为李广后来带兵不过万人的根源,也直接导致了李广难以封侯。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把修身放在首位,说明个人的学识修养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从李广一生的成败轨迹中可见,学识修养上的缺失给李广的个性养成及一生事业的成败带来了致命的重创,也酿成了令他无法正视的英雄末路的悲剧现实,甚至其后果亦直接影响到整个李氏家族。

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