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作了深入的探索,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游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加情境作文;鼓励自改文章;改变评价方式,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兴趣 创设情境 自改文章 评价方式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以为,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
一、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所以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一贯抓得最紧最细。“紧”在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不开放:“细”在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甚至连词成句,应有尽有,关怀备至,放不开。指导课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教师吃力不讨好,教而无方;学生费力学不好,学而无门。教师抓得越紧,指导越多,学生对作文越是抵触,越是害怕,形成恶性循环。
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低迷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作文的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浓厚、持久的兴趣。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的,如果能把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
可以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让学生舒筋络骨,一展健儿风采。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让“故事大王”把传奇惊险的故事娓娓道来,把听众带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辩论会。让伶牙利齿、思维敏捷的学生一展犀利雄辩的口才,用机巧的辩驳、善意的戏谑去折服听众: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主题班会,让责任心强的小主人翁献计献策,共建优秀的班集体……只有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必是文思如泉,妙笔生花。
让学生给自己最熟悉的人画一幅像,要求画出他的外貌特征,画出入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兴致勃勃地画完后,个个争说所画人物的特点。按照学生的“画”和“话”,大家饶有兴趣地猜想这个学生画的是谁,气氛十分活跃。见学生已进入“角色”,我便顺水推舟:“既然你们那么喜欢所画的人,为什么不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呢?”从画到说到猜直至到写,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二、增加情境作文的写作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可现实中的学生作文却是“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作文里充斥的是套话、假话。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写作观仍左右着我们的作文观。文章主旨、社会效果、政治意义仍是衡量文章优劣的重要尺度。传统的作文教学更多地承担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评价的任务。只有思想正确、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材料才可以写进作文,而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的伤心、快乐、恐惧、兴奋等真情实感,往往被贬斥为“立意不高”,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于是学生学乖弄巧,违背真心地吹嘘。海阔天空地虚构。《南方日报》上一位中学生说:我们说谎说得心安理得,就是从上作文课开始的。而学生群中也流传着这样一首如何作文的歌谣:开头歌颂孔繁森,反面对比王宝森,第三联系钱学森。最后落实到学生。文章本来是情感的触发,是自我的表现。如今却变成了机械的复制,是毫无感情的刻意“说谎”。
传统的作文教学抑制了学生的真情表达,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学生为主,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原野里各取所“喜”,说自己所想说,写自己所想写。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表演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而是设计一个有趣的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思,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身临其境,所以会觉得有话可写,而且有兴趣写。情境创设的途径有:
(1)生活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人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菜一典型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深入观察。带领学生到大街上根据“马路上的汽车、摩托车、助动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学生有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有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的:也有反映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从而提出要加强交通管理,注意交通安全的:还有反映汽车、摩托车尾气排放,污染城市环境,从而呼吁治理尾气排放,保护城市环境的。由于立意不同,作文迥然不同。很有创意。
(2)实物情境。即出示要求写的那个物体,让学生细致观察。如带领学生去赏菊:以“菊花”为题材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菊花种类、特点、生活习性;可以写成一般记叙文,描写菊花的色、形、味、赞美菊花的美;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菊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也可以写成游记,记下观赏菊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还可以写成以物喻入的散文,赞美像菊花那样不畏寒霜具有顽强品格的人们。
(3)图画情境。即为学生提供图画、照片等材料。这种情境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4)表演情境。即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一个小品或一个故事,或者在作文前开展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习作的材料。让学生把活动后想说的话写下来。结果,学生个个有话可写,而且写得富有趣味。
三、鼓励自改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写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熟,定会写成较好的东西。”作文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自改其文,正如叶老反复强调的那样:“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而且。要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是新大纲对作文教学的明确要求。所以。教师应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并激发学生自改其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增、删、改、换”的具体修改符号和修改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掉,把不合适的词句改正过来。其具体做法有:
(1)个人自改。待学生写完文章后。要求他们大声朗读,同时找出语病或错别字,然后逐一修改。
(2)相互换改。即同桌之间或全班同学之间交换作文本,互相修改,这样,学生既能学到别人作文中的长处,又能帮助别人改好作文。从而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
(3)集体修改。即出示一位学生的习作,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样改?这种做法有利于指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改变评价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大纲摒弃了以往的“思想健康、观点正确”的作文要求,只强调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粗糙的,教师应该立足从学生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采取鼓励的原则。只要学生写“真”就是好样的,就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教师在鼓励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希望,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创新的种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注入创新意识,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纲,以激励为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许就此而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