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案式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构建知识。在学案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的放矢地布置自学思考题,做一名引导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做画龙点睛之人。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 有的放矢 画龙点睛
目前不少学校正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构建知识。因此不少学校都采用了“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有的放矢地布置自学恩考题,做一名引导者;二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做画龙点睛之人。
一、有的放矢地编制学案
目前,学校制定的学案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案像是教案,二是学案相当于练习题。这样的模式导致的后果是教学过程死板、僵化,根本不符合课堂教学应是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学趋势。我看到有的语文教师设计的学案,预习思考题基本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学案中预习思考题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触发点,学生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
我在上《黄州快哉亭记》时,原来设计了四个预习思考题:
1.“快哉亭”建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快哉亭”命名原因是什么?
3.第三段引用的典故大意讲的是什么?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请用用原文回答。
4.第四段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
表面上这四个问题面面俱到,层层深入,但在上课时效果却不理想。细究下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四个问题除第一个外,其他三个都有一定难度。学生有点顾此失彼:二是这四个问题已经包含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都解决了。课堂就变成了预习展示。因此,在上课时,我就调整了思路。预习题变为两个:
1.“快哉亭”建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快哉亭”命名原因是什么?请摘录原文回答。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课堂探究题:快哉的真正原因仅此而已吗?还有没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对课文主旨的探究。
由此,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学案应是什么样子?它要遵循什么原则呢?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一些专家的理论,我认为学案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案应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编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学案,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
2.学案应简洁、易懂,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提纲和课堂检测等内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等)应有不同的特点。
3.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编写的讲义,其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学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编写应注意以下原则:
(1)引领性原则:学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指引性,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触发点,学生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2)方法性原则:学案要强化学法指导。
(3)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做画龙点睛之人
当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有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助其一臂之力;当学生构建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时,教师应帮助其完善。一般来说,学案式教学的课堂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生自学式。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喜欢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将知识系统化,而且反复实践,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例如病旬的判断或修改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很头疼,而且病句的知识点加起来有一百多条,死记硬背肯定不行。怎么办呢?掌握住一些规律,病句其实不难。我总结出了几条规律,在讲到同一类型的时候我就反复训练。
例如,关于关联词语的规律是:一看搭配二看顺序,而顺序又包括逻辑顺序和关联词本身的位置问题。搭配就是关联词语有固定搭配,不能弄错,错了就是语病,如“不是”只能和“而是”“就是”搭配,不能和“还是”搭配:逻辑顺序指的是句序的问题,例如“这项新技术不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填补了国内空白就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这项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关联词语本身的位置问题也比较简单,如“外语老师不仅能说英语,而且数学老师也能说英语”就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外语老师不仅能说英语。而且能说俄语”,或者是“不仅外语老师能说英语,而且数学老师也能说英语”。在这一看二看之间。关联词语的语病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训练了。
学案式教学强调自主构建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时候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助其一臂之力。
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问题: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请结合诗句说说最后一句的作用。
(2)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从军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不少学生回答第一问题时都把它回答成“采用了曲笔的手法”,这其实是第二问的答案。学生在做第二问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傻眼了。在学生六神无主时,我就提醒学生回忆以前做过的一些现代文阅读习题。回忆一些类似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了不少,有的回答了句首句的作用,有的回答了过渡句的作用。有的回答了结束句的作用。这时候,我就提醒学生说,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鉴赏,它们的道理是相通的。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该如何去回答第一个问题了。这时候,我就和学生一起总结了“作用”类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回答,内容上有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结构上有总起、过渡、总结等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表达效果”类问题如何回答呢?还是上面的《从军行》,如果问“最后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就应该回答“采用了曲笔手法,使征人和思妇的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使情感的表达显得委婉、动人。”我又给他们举了李煜《虞美人》最后一句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什么表达效果,应回答为“采用比喻的修辞,化抽象的忧愁为可感的江水,用江水的连绵不断比喻愁思的绵绵不绝”:如果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什么作用,就应该回答“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明愁思的绵绵不绝”。
总而言之,学案式教学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转换教师角色。使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案式教学是用问题作载体。通过师生互动、问答、讨论、板演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问答时,教师一定要复述,而且要讲到关键点上去,不能让学生的回答代替老师讲解。要注意教学时的分类指导,要把教学点和考核点挂钩,把知识点和训练点挂钩。要注意给出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