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中国教育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的教育问题,而进行多年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也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语文实践教学,也让坚守在农村教学第一线探路者的我们品尝到了其中的甘甜与苦辣,也正是在我们苦闷与徘徊之际,国家的真正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农村教育改革的这个大环境从硬件上得到了保障,给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带来了阳光和生机,也给语文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农村 教育 语文 实践 改革
一、权威之说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表述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仅如此,课程标准还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关于“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关于“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等要求。可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理念。
二、作用之说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也丰富得多。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2.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5.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一句话,语文实践活动包含了人类的所有活动之功用。
三、难言的新瓶装老酒之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六大解放”还学生空间和自由的思想,以及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语文实践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站在农村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们也好想分享这杯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特别是升学率的制约,给语文实践教学的操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需求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学校改革步履艰难。当孩子进入中学之后,家长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望,寄托在孩子能否考上重点高中、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上,由此产生的对一所中学的办学质量的评价,集中体现在中考、高考的升学率上。这是当今已形成的舆论共识,尽管在许多场合有许多领导大力宣传淡化高考、中考,但这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在一些会议上谈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对中学大抓高升学率横加指责,似乎中学教师都成了阻碍改革的障碍,这样孤立地从学校内部找原因未免有失公允。设想如果一所中学放松了抓高考中考,导致升学率下降,家长的指责、群众的议论给学校带来的压力,其中的苦衷只有中学教育工作者才会感受到。升学的压力使学校教改不敢放开,而许多喊得响当当的教学改革究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新瓶装老酒,换个外包装而已。倘若没有十分把握,谁愿意、谁敢于把学生的前途拿来开玩笑呢?社会评价呀,人言可畏呀。特别是我们广大的家长学校以至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担心学生的安全而禁止学生的课外活动。再比如,农村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等等,所以语文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水中月,镜中花”,因此语文实践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流于形式,走过场,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实践课的资源、对象、实践课相应的地方教材、实践课课程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农村中学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理念也有待提高。
四、教育对象现状之说
1.5800万余名留守少年儿童站在我们教育改革门前之说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少年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从“2009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较多地面临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困难与问题;留守少年儿童是伴随近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三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个群体还将持续增长,这给语文实践教学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了。
2.家长教育理念现状之说
在农村,要进行教育改革,关键是改变观念。在广西农村,我们通过对1100名不同地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家长问卷调查发现,有将近82%家长认为送孩子读书主要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仅有10%认为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智力、提高素质,还有8%暂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这说明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送孩子上学,就是要求得到现实的利益。他们对学校的第二课堂有自己不理解的看法也就不见为怪了。
五、应对决策之说
1.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观念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充分利用学校条件,社会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尝试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农村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擦亮眼睛,捕捉和利用生活中的点滴机会“平中见奇”。平时注意培养兴趣,不断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变换学习方式、学习场地、学习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合理地引导,使学生从无意需求走向有意需求,不断探索追求,自我完善,最终形成个人发展能力。
教师利用课堂,利用学校、学生身边已有的资源进行。例如:上“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时,我搜集了很多资料,有的如孔子、孟子生平和思想,就给学生打印成小册子,进行了解;有的如孔、孟之名言就要求学生抄写,练习书法;有的如“四书、五经”则让学生背诵其中的著名段落,加厚文化底蕴,对于孔府、孔林、孔庙……欣赏欣赏图片就可以了,象孟母择地而三迁和孟母断织教子等故事,则可鼓励学生讲一讲。总之,语文教师先要有“平中见奇”的眼光,就得不断地动脑筋,适时利用生活的有利时机,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阳光明媚的活动天地中。又如上“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实践课时,我搜集了一幅集古今中外百余名人的图画,并摘录了他们的经典材料,再通过超极链接使它们一一对应,课堂形式有抢答,有必答,答题当中涉及到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医学的,科学的等等,应有尽有,让学生大开眼界。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百余位名人,那是多大的信息量!而且还有学生的不断补充。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的一桶“死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网络能够让教师弹指间挖掘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随时能激起学生思维创新的浪花。因此教师要博采天下之长,补一己之短。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拥有高素质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