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语因其言简意赅而使用广泛,但因不明词义,造成了望文生义、不辨对象等现象。学生在判断别人使用成语正误时,常犯“以今律古”、“一偏概全”的错误。只要多学多记,增加词汇量,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触类旁通。
【关键词】望文生义 不辨对象 以今律古 以偏概全
成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它数量多,用法复杂,要正确地使用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中学生作文到国家发行的报刊,从街头广告到电视台播放的影视作品,误用成语的例子屡见不鲜。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望文生义
对成语内容不了解,凭字面意思或某一语素来推断,即所谓的望文生义。例如“首当其冲”这个成语,《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不少作者见到这个成语里有一个“首”字,就认为这个成语是“首先”、“第一”的意思。如:
(1)要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十分艰难,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首当其冲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2)干部队伍素质低下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很明显,(1)的作者把“首当其冲”误为“排在第一位的”。(2)是电视剧《干部》中的女记者卢狄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的话。显然这部电视剧的作者把“首当其冲”误为“第一”了。再如“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得心应手的境界”。有不少作者用它来表达“残缺不全”的意思。例如“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当然是目无全牛。”有些读者根据句中“肢解”一词,望文生义,认为“目无全牛”运用正确,从而做出了错误判断。
二、不辨对象
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例句:
(3)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遇人不淑”指女子嫁给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不是指一般的没遇到好人的意思。在汉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的对象是特指的,使用时要注意词义和所表达对象的特点。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性别和年龄
(4)毕业了,同学们劳燕分飞,各奔前程。
(5)我们这些豆蔻年华的高中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能虚度光阴。
“劳燕分飞”,《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人离别”,章自福主编的《中华成语大辞典》解释为:“比喻男女离别”。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太笼统,《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多了“男女”二字,比较具体一些,但仍不够准确。如果按上述两部辞典的解释,例(4)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其实不正确。“劳燕分飞”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男女,而是“夫妻”或“情人”。“豆蔻年华”指女子13或14岁,用在男子身上固然不行,用在其他年龄的女子身上也不行,所以(5)也是错误的。类似的例子还有“青梅竹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因此形容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都不行,形容男人同男人,女人同女人也不行。
2.好人和坏人
成语的使用对象如果是人,不但有个性别、年龄问题,还有个好人、坏人的问题。大致相同的意思,有的只能用在好人身上,不能用在坏人身上;而有的又只能用在坏人身上,不能用在好人身上。如:
(6)等我们来到音乐厅时,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京城观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
(7)在京的法轮功分子聚集在一个大厅里开会,研究怎样破坏我通讯卫星的问题。当公安干警赶到会场,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了。
(8)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在北京召开科学大会,新老科学工作者济济一堂,畅谈未来。
“济济一堂”的意思是“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按这个解释(6)不正确,因为观众,不可能都是有才能的人,里面有文盲,还可能有孩子。(7)好像是正确的,因为聚会的都是知识分子;其实也不正确,因为其对象是法轮功分子,是要破坏国家通讯设施的坏人。这样看来,只有(8)是正确的。
3.好事和坏事
有些成语具有褒贬色彩,在使用时要注意: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好事物,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坏事物。如:
(9)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10)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11)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趋之若鹜”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追逐不好的事物。是贬义词。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的画是好事,不应该用贬义词。“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好事物蓬勃涌现,是褒义词。造假是一种坏事物,所以不能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因此(9)(10)句的成语使用都是错误的。(11)句的“无所不为”是贬义词,而(11)句的语言环境非贬义的,所以用该成语不恰当。
4.带有比喻色彩的成语,不能用来形容同类事物,只能用来形容另类事物。
有些带有比喻色彩的成语,不能用来比喻同类事物,在表达对象上要注意。如:
(12)起伏的群峰,像横亘南北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气吞山河。
(13)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势能吞掉高山大河,形容气势极大。但因“山河”在这个成语里具有喻体的色彩,所以不能用来形容山河本身。“群峰”属于“山”,不能说“山”“气吞山河”,因而(12)是错误的。“气吞山河”不形容“山河”,一般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例如:“我颓衰不如感伤的诗人,我勇猛不如气壮山河的战将。(殷夫《夜的静》)“气壮山河”在这句里就是形容“人”的。“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13)句里的“苍山”“洱海”本来就是自然,不是“人工”,所以本句“巧夺天工”这个成语的运用也是错误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明确意义的前提下,还要考虑一下对象的问题。仔细想一想,这个成语是形容人的,还是形容事物的。形容人的,是形容哪类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形容事物的,可以形容哪类事物,不可形容哪类事物。这样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大大减少成语的误用。
作为学生,既有自己使用成语的问题,还有辨析别人使用成语的正误问题,即应付考试的问题。在判断别人成语使用正误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是“以今律古”或“以偏概全”。
三、以今律古
汉语成语同普通词汇一样,有不少是多义的。既有原义,又有比喻义;既有古义,又有今义。在判断成语正误时,考生犯的最多的错误是以今律古。如:
(14)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想入非非”这个成语来自佛经。原指想法大胆新奇,现在多用以喻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例(14)是1995年高考试题,不少考生根据“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这一意思,认为(14)是错误的,其实这句是正确的。一些成语的古义现在很少有人用了,但使用古义的句子,仍然保留在古籍里,我们遇到这样句子不能认为作者用错了。即使现在有人仍然使用它的古义,只要符合语境,也是可以的。既有古义,又有今义,既有原意,又有比喻义的成语,使用正确与否,一般不在于成语的本身,而在于语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