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3期 ID: 133847

[ 孙凯 文选 ]   

时习而学之,不亦悦乎

◇ 孙凯

  【摘 要】换个角度来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学”“习”的本义,得出此句新意“时习而学之”,方为“悦”。探究课内外的几种“习而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走进语文,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生活实践 语文学习 快乐语文
  
   孔夫子在《论语》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该圣人之言一直以来被奉为学习的至理名言,早在初中老师们就有此解释——学习而且常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在笔者的学习经历和教学体验看来,似乎很少有学生感觉到学习后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许老师是打着孔老夫子的旗号提醒学生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细致复习功课吧。
  看看高中语文学习状况:讲台上,老师照本宣科,肢解文本,天花乱坠,吐沫横飞;讲台下,学生云里雾里,思维飘荡,或与周公相会,或与庄子垂钓濮水,或与金庸切磋武艺,或与霍金畅游黑洞。课后,语文作业迅速“抄”完后,成叠的数理化试卷抢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被无情的扼杀,学生连“学”的兴趣都没有,还谈什么“时习之”的快乐?难道是孔老夫子迷惑诱导门下弟子,还是千年来人们盲从孔圣人的金玉良言,抑或是我们这帮凡夫俗子对孔老先生这句话的理解偏差?
  让我们来回溯“学”“习”的本义:
  学:学的繁体“學”,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是学习。《礼记·中庸》有言“好学近乎知”。
  习:习的繁体“習”,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说文》释“習,数飞也”。《礼记·月令》记载“鹰乃学习”。
  这样看来,这句话就可理解为:学习(学识)并经常运用到实践中,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考察孔子生活经历,倒也符合。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希望想自己的学说思想(学问),尤其是政治主张,得到世人尤其是统治者的采纳,并得以实行,真能如此,当然是最令人高兴的事。那么孔老先生的这句话对于现代语文教育就没什么借鉴意义了,但如果将这句话稍稍变通一下——“时习而学之,不亦悦乎”,时常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先让我们厘清语文和生活实践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依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它能打破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传承着悠久而古老的人类文化。语文同时具有人文性。刘国正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人提出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人文性应是语文教学所固有的,只是在一个时期淡化了,甚至有些丢掉了。语文是同人的思想、情感、情操和个性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本身所固有的,“语文训练并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语文课决不是单纯的工具课。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就如断源求水,折本求花,是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的。”语文产生于生活,反映着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即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语文,既能消除学生对语文的恐惧心理,也能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习”中学,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激活学生兴奋情绪,将课堂的效率达到最佳,提升学生语文成绩,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笔者依据语文教学实践和体会,旨在探索如何“时而学”,才能创设轻松高效的语文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快乐语文。
  1.生活导语,指引学生进入情境。
  一段精妙的导语,就象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成功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贴近生活的导语,可以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迅速将学生融入文本,直逼课堂学习难点。比如在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笔者刚从凤凰古城归来,拍摄了不少有关风俗人情的照片,于是展示照片并设计导语: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交错铺砌的石板小街,红砂条石筑砌的古老城楼,飞檐斗拱的明清古院;城外,清浅蜿蜒的沱江,河水清冽,浆声舟影。青山、绿水、白塔、背篓、渡船、龙舟……一派宁静安详的小城风光。而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古城不仅有如画的风景,而且还有慈祥的老人、美丽的湘西少女和痴情的小伙子为我们展现的独特的民俗画卷,更有他们那善良、淳朴、透明的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污染的人情美。请大家随着热闹的龙舟竞渡,感受边城特有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在精美图片的切换、诗情画意的导语下,直接将学生引入到主题中去。学生兴趣盎然进入文本情境,并很快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中探讨出边城的“三美”。
  2.注入活水,拓宽学生思路。
  教材入选的文章有的理论性比较强,有些专业性强的知识点,反复讲解学生还是不理解,甚至越讲越糊涂。此时,如果能适当注入活水,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轻易地理解课文的难点。
  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到书法中的“舞蹈精神”,举例张旭和吴道子,学生眼神迷茫,遂另举一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学生不仅恍然大悟,兴致倍增,对“虚实相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明白了奥运会徽竟然有如此玄机:印章代表中国文化,红色象征喜庆、热情,开放的北京欢迎各地朋友,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实践中的例子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更为关注。生活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有心去汲取,一定让你满载而归。
  3.经典音乐热门影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课文中有的篇目时代比较久远,学生对课文背景的介绍不感兴趣,利用音乐的魅力也许能改变这种状况。有位老师在介绍《记一辆纺车》的背景之前播放了一首崔健翻唱的动感十足的《南泥湾》,说:“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
  在歌曲的渲染下,学生积极讨论老师的提问,最后在讨论中就完成了背景的介绍,比起老师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讨论相关问题,影视作品也同样能促使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文中讲到舞台表演要做到“心中无马”,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心中无马胜有马”,但仍不能体会“心中无马”的含义。于是引入电影《英雄》的情节,秦王领悟的剑法三种境界:第一,手中有剑、心中却无剑;第二,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第三,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前两种境界容易理解,但最后一种境界想不通渗不透。再加以武打明星李连杰的诠释:“武术的境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武术完全停留在体能的境界,这一阶段的习武者力求灵活运用刀剑,使之成为自己的‘另一手臂’;第二层次,习武者要做到刀剑在心,你可以用剑或者自己的想像去阻止一场战争;至于武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手中心中均无刀剑,换句话说,武者的心中本无战争,取而代之的只有爱。”此时学生也挖掘出了“无声胜有声”的深层意味。

时习而学之,不亦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