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3期 ID: 133875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高中生个性化写作初探

◇ 牛银 刘强

  【摘 要】本文从生源因素、家庭因素、学生生活因素、作为隐形指挥棒的高考四个方面对学生个性化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课内时文赏析,课外拓展视野,积累素材,撰写具有个性色彩的读书笔记;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要求背诵一定量的文章,重视仿写,然后再进行自由的、有个性地写作;师生平等对话。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中学 个性化 写作
  
   《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强调学生的个性,“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说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那么个性则是孕育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心理依据。
  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多个年头,很多一线的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地处汕头市某镇,在这个广大的农村天地中,我们年轻教师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在本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高中生个性化写作课题的探究。
  我们力图找出一套适合我校的完整的个性化读写方法,且能推广使用,提高本校高中生个性化读写能力,推动本校高中生个性化读写教学的全面实施。本课题争取从根本上扭转高中生懒于阅读怕写作文的现状,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充分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情感,培养阅读爱好,树立写作自信心,掌握读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在对学生个性化写作研究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写作基本功较差。在作文中,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乱用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整篇一逗到底,有些同学甚至还写三段论作文。(2)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不高。作文课上,学生情绪不高,听讲不认真。(3)学生写作思维迟缓、联想枯竭,“无话可说”。学生普遍认为没东西写。(4)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学生大多生编硬造,写作内容不能实事求是,不能抒发真情实感。作文中内容虚假化,想象力不丰富。情感上,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有的甚至无情可发。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掌握教育改革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不能用它们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有的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很少,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忽视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高标准的写作艺术所迷惑,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习惯于让学生自己领悟写作技巧,不注重作文指导。
  (2)语文教师不擅长写作。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写作的能手,可是,很多老师平时不喜欢看书、不喜欢练笔,更别提给学生写下水作文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潜移默化,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所以,教师应该具有进取心,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还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或是影响自己讲课时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等。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因此,具体的写作锻炼,能使人对作品的本质特征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锐感悟力和评判力,这样的课往往用语生动,个性鲜明,深受学生欢迎。而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因为没有写作的体验,于是上课更多的是对教材表层的理解,或依照教参的说法人云亦云,整堂课中没有“我”的主体意识和对教材进行的再创造,使得课堂冰冷、刻板、乏味。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就不值得惊呼了。
  二、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也进行了探究
  1.生源因素: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与城区中学相比相对较低,尤其是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较差。大多数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对作文写作也就没什么兴趣,自然写作水平也就只能是这样。
  2.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氛围几乎没有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经济不太宽裕,阅读条件差。造成学生的阅读量少,获取信息少,生活圈子小,真切感受也就少。
  3.学生生活单调:农村作文课堂学生被禁锢在教室里,胡编乱造作文,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枯燥、干瘪。学生阅读量太小,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学生知识贫乏,语言苍白无力,思路狭窄。许多学生不注重平时词语积累,习作练习量少得可怜。学生在作文表述中词不达意,有话说不清楚。另外,由于受安全因素的影响,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内心想让学生活动,却活动开展不起来,因此,学生参加语文的实践活动也少得可怜。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空间与思维的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面前关闭了生活之门,在作文的泥淖中挣扎着。
  4.当前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在隐形地指挥着学生的写作。学生忙于为高考准备,压力较大,很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自由、个性化地写作。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我们结合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要求,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切实可行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1.课内时文赏析,课外拓展视野,积累素材,撰写具有个性色彩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必须先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我们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并给学生列了阅读书目,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进行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性的表达。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有关写作方面的书,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开阔,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读《名著导读》推荐的篇目、报刊杂志和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书。针对农村中学生课外书籍少的现状,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同时会请同学谈谈他们的感受与看法,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挖掘出他们个性化的东西。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这样一周一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高中生个性化写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