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高语文作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爱做作业,甚至拒绝做作业,因此,要提高作业效率,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让学生爱上作业。从转变作业布置方式、改变题目设计方式、改变作业批改方式三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 作业布置方式 题目设计方式 作业批改方式 作业有效性
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中传统而必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检查学习效果,培养思维能力。但很多时候,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母语的语文,作业却又成了老师头痛、学生厌恶的一种负担。老师布置作业流于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出于无奈,这样的作业能收到怎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说,小学、初中、普高的作业布置无法摆脱中考、高考的指挥棒的话,职高的作业布置明显大有文章可做。笔者结合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做了一些探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状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布置改革,笔者首先对我校的4个不同专业(农经专业、财会专业、机械专业、服装专业)不同班级的近2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职高语文作业布置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基础差异大,而老师布置作业却基本一刀切,造成有些同学不屑做;有些同学不会做;有些同学不想做。绝大多数同学对作业都是不喜欢、甚至厌恶,又自以为是母语都会说,不用太多学习的,所以作业布置成了形同虚设,效果必定低下。如何让这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针对以上现象,要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选择以下几个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从而转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策略一:改变作业布置方式
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且落差是很大。如果作业一刀切,必定会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两种现象。我们老师如何来进行调控呢?我们不妨改变作业布置方式,变单一为丰富,变统一为弹性。
变单一为丰富。传统的作业布置较为单一,每一堂课后,总是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或者完成相应的练习册。大家所做的作业都是一样,无视学生的差异性,这必定会造成对有些同学来说,太简单,而对有些同学来说,又太难。对本来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的同学来说,往往会造成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做好了,其他同学拿来拷贝一下就完事。久而久之觉得做这样的作业没意思,一些学生就干脆不做了。教师有必要让作业变得更丰富些,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更多一些自己的思想。举老舍的《我的母亲》作业布置为例:我在课堂上分析了老舍语言的美,课后,布置的作业是:请你从文中找出几句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话,并作简要分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审美观不一样,所找出的句子必定不一样;就算所找出的句子相同,分析的理由也必定不一样;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写几句,写得全面一些;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少写几句,写得简单一些。这样,同样是一道题,答案却是千变万化了,这样我们的作业就丰富多彩了。
变统一为弹性。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注重体现作业层次与梯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任务。举舒婷的《致橡树》作业布置为例。在课后,我布置了三道作业:1.必做基础题。有感情的朗诵诗歌3遍,并争取背诵全诗。2.提高题。模仿诗歌句式,以“我如果爱你”开头,写一首表达自己爱情观点的小诗。3.拓展题。在课后上网查找并阅读舒婷《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其他诗歌以及同时代朦胧诗派顾城、北岛等其他诗人的代表作。这样给学生一个够大的自主空间。
让不同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完成不同的任务。既让基础差的学生有事可做,有能力完成,又给基础好的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各尽所能,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成功的感觉,其乐融融。
策略二:改变题目设计方式
传统的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模式,这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通过复杂的心智和意志活动所得,就永远归他所有。接下来,笔者从题目设计方式的转变来谈谈我所做的一些作业有效性的尝试。
考考别人。学生都认为,出题是很高深的事,这样的工作应该是老师来完成的。当学生知道自己可以出题让其他同学做,都很兴奋,都想出点题来难住同学。笔者采用小组合作互相出题的方式来进行的。在出题前,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告诉学生如何围绕文本出题,并要求同学自己出的题,要能说出出题的意图以及题目的答案。要达到这一要求,每个同学都要看书,都要认真思考,然后小组成员还要讨论,选出最合理的题目来。这个出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深度解读和探究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出题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筛选归纳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出的题难免五花八门、稚嫩可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出题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出的题目越来越合理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了。在出题过程中,会闪出很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火花。如在上李家同的《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小组就出了这样两道题::学生家那么穷,怎么还可以请到大学老师做家教?老师为什么劝他不可以嚼槟榔?这样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细节问题的解答,可以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解读。
考考自己。通过前期的互出题目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如何出题,如何应用课文知识。但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己考自己。变考别人为考自己,学生又觉得有趣。但如何考自己呢,自己答案都知道了,还怎么考。起初,学生还显得有些迷茫。我告诉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发散思维,提出一些问题,对一些知识点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文本进入更深层的解读。这一方式,主要运用在预习作业的布置和课后拓展阶段。自己能给自己出题了,才真正达到了主动学习的境界。
策略三:改变作业批改方式
给作业批改变脸。简单的“√”与“×”,其实早已经在学生预料之中,而对职高学生而言,分数似乎也激不起他们的斗志。作业发下,许多同学瞄都瞄一眼,就塞入抽屉,这样的批改,很明显是无效的。对职高生而言,少了一些升学压力,也就少了一些标准答案的束缚。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改变作业批改方式。变打“√”与“×”为写评语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职高的学生,很多都是被老师的一片“×”压垮的,我们要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学生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一番;学生做得不好的时候,鼓励一番;学生偷懒的时候,鞭策一番,让作业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你能从文中找出三句优美的句子,说明你对课文认真阅读了,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再仔细点,你会发现,课文中还有更多值得品味的句子。”不是批评与宣判,只是激发与鼓励。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作业更有信心。
作业积分榜。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的评价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态。而每次的作业评价,就是很好的过程评价。根据学生每次作业的情况,评上星级,半个学期进行一次星级积分榜累计。这就可以宽容某些同学偶尔几次的偷懒,给他们还可以追赶上的空间,而不至于让他们破罐子破摔。积分榜的激励,让学生把每次的作业都当成一次成绩的积累,从而推动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个策略的尝试,学生作业的上交率明显提高,作业质量也大大提高。学生爱上了做作业,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随之积极主动了,课堂也更加活跃了。以作业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有效作业、有效课堂,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语言交流的自信心,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用心探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