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3期 ID: 133900

[ 陈宏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 陈宏

  【摘 要】通过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于是道德建设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基地”,就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重要的德育建设工作。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具体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又以其特有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凸显出了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的目的性。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相关的目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呢?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为了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选课文的时候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有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但其意图都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对于课文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用心设计了。比如:文学作品类的课文,作者一般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某种政治倾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联系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从课文内容本身出发,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其中包括小说、诗歌、记人记事的散文等等。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反动派的残暴罪行,年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还有大部分庸人的麻木不仁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那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联系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容易变成麻木的庸人?如何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另外,一些说理性的古文,浓缩了古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劝学》《师说》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德育材料,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而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散文,除了涉及文中体现的豁达的生活态度或者为学者应“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之外,还应该结合作者苏轼以及王安石的为人,涉及他们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正直的人。
  另一方面,课文本身也蕴含了很多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思想和精神。有的包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让他们懂得没有国家的强盛便没有现在安定的小家,理解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的合理性;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有时是否很自私,是不是应该对同学,对家人更加宽容温和;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的感染力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比如:《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文中用震撼人心、激励斗志、充分论理、洋溢热情、坚定信念、逻辑严密的语言揭露种族歧视的问题,一针见血,毫不隐晦,明明白白。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便能自然产生一种为理想,为人民,为正义呼喊的高尚感情。
  另外,诗词作为最适合“言志”“抒情”中国古典文学样式,具有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赏析名句,一方面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比如:品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体会屈原为国为民涕泪横流不能自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体会苏轼时越古今,地跨万里,将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的宽广胸怀,体会作者对如画江山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之后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之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身世,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度过才不算虚度,这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总之,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精神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而作文作为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就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要求。
  “文为心声”,如果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那么作文立意自然会体现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在选题的时候宜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又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题目。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给学生一个大致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助于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比如: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为主题写作,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感动的地方,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他们思考目前对自己最关心的人。这样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学入手,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体会到自己生活的温馨,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文中的人物或者作者学习,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在“人生需要一把剪刀”这个作文题目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王安石、苏轼、王羲之、屈原等人。这些古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是为人民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们的文学作品彪炳千秋,他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都将永垂史册。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联系这些,歌颂他们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为国家人民敢于与权贵斗争的精神。由此引发他们的思考,为了自己的理想,需要给自己的人生加上一把剪刀,剪去骄傲自满,胆怯懦弱,以及面对诱惑的不坚定。
  总之,德育可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作者的为人评价,再到学生自我认知以及表述,都可以将德育渗透其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接受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自主运用课堂所学,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看待社会以及人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二中。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