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祥子 悲剧 命运 意义
摘 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一般认为这部小说是通过描写祥子在旧中国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同时指出个人主义是没有出路的。这种传统认识固然有其道理,却忽略了在客观因素确定的情况下,个人主观因素对祥子命运影响的深入剖析,因此也影响了读者对作品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先生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末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以后,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受到了文学界的肯定和赞扬。作品以祥子的生活命运为主线,描写了祥子从一个淳朴的农民到发奋努力的人力车夫,再到流氓无产者(虽然其职业还是人力车夫,但其形象却已经发生了巨变)的变化过程,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让读者比较直观地认识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力车夫真实生活的一个侧面,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老舍先生写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想告诉读者什么,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哪些?对读者的思想又有什么样的启迪?这些都涉及到了我们对作品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一、《骆驼祥子》评论概述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小说,评论者大多都把这部小说定位为揭露和批判旧社会黑暗的杰作,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以下是20世纪的几家评论。
1.作品“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祥子与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对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暴露与有力的控诉,说明靠个人是不会有出路的。”
2.“这出悲剧的意义在于,它首先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其次,作者对祥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小生产式的个人奋斗思想也作了深刻的剖析。”
3.“首先,小说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真实地描绘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旧社会残害劳动人民的罪行。其次,小说通过对这个城市贫民祥子的典型形象塑造,真实地描写他和周围其他人物的关系,勾勒了20年代旧北京城市生活的风俗画,使读者窥见到各阶层人们,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有较多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到了21世纪,人们对《骆驼祥子》的评论又有了新的发展:“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这是从社会分析的层面去理解作品。也还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去作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这主要是描写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
以上评论基本代表了目前主流的观点,概括起来,上述评论总结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三个原因:一是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二是祥子本人采取了错误的个人奋斗的方式,三是农民的纯朴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从而产生的无法调解的对立矛盾。其中大多数的评论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列为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因而把《骆驼祥子》的思想意义定位为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笔者以为,《骆驼祥子》是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而不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读者在这部小说里看不到祥子的出路在哪里。实际上,小说只是通过对祥子命运以及祥子周围人和事的描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人力车夫为代表的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让读者认识了当时社会下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从而去思考造成祥子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要改变祥子们命运的方法和途径。
二、决定祥子命运的关键是主观而不是客观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祥子悲剧命运进行评价和探究时,往往是重客观轻主观,评论家们在总结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只要是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一个程式化潜规则,那就是通过描写某某人的不幸,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万恶的旧社会,似乎批判万恶的旧社会总不会错,而找祥子这个穷苦的劳动人民自身的原因总觉得底气不足,好像这样做有屁股坐歪的嫌疑。笔者以为,祥子悲剧命运的形成,固然有社会本身的缺陷,但起关键作用的是祥子自身的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上是在不断进步的,后一个社会形态是在前一个社会形态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我们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相比,肯定是旧中国落后,但把旧中国和清朝相比,旧中国肯定是一种进步。同样,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以后将要发展到的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也是落后的。这种对社会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公正地评价客观社会对祥子悲剧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能促使我们去认真地(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去探究祥子本人的主观因素在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无非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好比是孵小鸡,需要合适的温度(外因)和鸡蛋(内因)。没有合适的温度(比如零度),多好的鸡蛋也孵化不出小鸡;同样,没有合适的鸡蛋(比如未曾受精的鸡蛋),再合适的温度也孵化不出小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外因确定之后,内因就是决定的因素。对祥子而言,决定他命运的因素也是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内因就是他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会环境是祥子不能选择的:他出生在和现在相比是黑暗腐朽的旧社会,而不是幸福快乐的新中国;他生来就是社会底层的一分子,而不是地主富豪的子弟。因而能够决定祥子命运的,除了运气(比如他进城后得到了共产党员的指点,一步一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个革命志士;或者巧遇一个开明资本家而被收留,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健壮的体魄从此衣食无忧)之外,主要就看他自己的生存能力了。
我们公认生物的进化规律是优胜劣汰。应该说,在同一个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的大环境是相同的,但每个人自身的小环境则各有不同。如果我们一股脑地把祥子悲剧的根本原因归咎于万恶的旧社会,反过来是否就证明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全都只能是祥子那样的悲剧命运呢?这样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如同一个班的同学,身处同样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却有好有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主观因素的不同,而不是客观因素。
三、祥子的生存环境分析
1.关于农民进城的历史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我们的国门洞开,西方工业的现代化浪潮一次次扑向中国,从而逐步打破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存在基础,而中国式的农业文明也从根本上开始动摇。随着国情的演变,城市的工业化缓慢地进展,农村的土地更加集中,使得很多农民丧失了土地,同时天灾人祸也使得一部分农民相继破产,于是这些没有了土地的农民自发地分散地进入城市,企图在城市谋求一条生路,其中也有一些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有志青年到城市去寻求真理。但是此时中国城市的经济还不发达,工业化水平十分低下,还不可能为这些进城谋生的农民提供充裕的就业空间,使得大部分进城农民由农村贫民变成城市贫民,他们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也很难成为生活安定的城市居民。他们进入城市以后,可能成为社会革命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城市的不安定因素。
新中国建立以后,广大农民都有了自己土地,国家又采取了城市居民和农民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农民进城必须要采取合法的有计划的招工等渠道进入城市,从而变成真正的现代产业工人。这个阶段仍然有一些因种种情况而自发进城的农民,成为我们所说的“黑人黑户”。由于此时的城市秩序井然,社会安定,加上客观上形成的城乡差别,虽然他们在城市里仍属于最低阶层,但这些人没能给社会造成大的影响。
[##]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开始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且持久的农民进城潮,直到现在仍然是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时期的农民工在给城市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祥子悲剧的形成原因,有着十分现实而深刻的意义。
2.祥子时期北京人力车夫的生存状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力车已经成为北京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人力车夫也成为北京城内最常见的劳工。蒋梦麟先生曾十分感慨地说:“除了美丽的宫殿和宫内园苑之外,我们第一印象是北京城内似乎只有两个阶级:拉人力车和被人力车拉的。”据有关资料,1925年北京有人力车35000辆;1932年有人力车42900余辆;1933年登记人力车51720辆;1935年有人力车54200辆。从1925到1935年的10年间,人力车数量增加了19200辆,增幅达54.86%。人力车夫分班营业,有拉半天的,有拉整天的。拉早半天的是从早上五六点钟到下午三四点钟。拉晚半天的是从下午三四点钟到半夜或早晨。因此,人力车夫数较车辆数多。据统计,1927年人力车夫至少有55000人,1934年达到80000人,1936年时有100000人。人力车夫多是家庭的经济来源,一个车夫通常要养活三个人(包括自己)。为何当时北平市人力车夫的数量如此庞大呢?一方面是当时的北平城市衰败,工业萧条,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不景气,在农村无法生存的农民为了糊口只好去当兵,或者去拉车了。因为拉车不必钻营,只需要一把力气。
北平人力车夫的营业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给有钱人阶层拉包月的,二是给洋人拉车牌儿(这个车牌相当于拉洋人的许可证)的,三是拉散车的。从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来看,平均车租费占其收入的26%;生活费占其收入的35%;养家费占其收入的39%。
北平是个畸形繁荣的城市,赌博、毒品和娼妓业均非常发达。在此种环境中,有的车夫染上了赌博、抽大烟、嫖娼的习性。特别是那些单身车夫,由于不需要养家,如果思想消极又自律不够就会染上赌毒嫖这些不良嗜好,使得他们或欠下高利贷、或吸毒成瘾丧失劳动能力、或染上性病,从而会彻底堕入深渊。人力车夫若全家身体无恙,其生活基本可以应付,但若本人或家庭遇到疾病、意外事故时,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就会陷入绝境。而祥子正是在接二连三地遭遇被抢、被敲诈、虎妞小福子先后死亡以及自己得上淋病等意外打击后走向堕落、走向精神的绝境。
四、祥子的生存能力及其悲剧命运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生存能力由精神能力和物质能力两部分组成。对祥子而言,其物质能力较强,但精神能力较差。从小说对祥子的描写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年轻、健壮、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汉子,他没有家庭的拖累,可以攒下钱,如果不是运气不好,他完全可能实现自己并不远大的理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当时的北京一定有如祥子同样情况的车夫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可是祥子却没有那样的好运。笔者并非在宣扬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但是在人生中确实有很多的偶然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可以把祥子的被抢被敲诈归罪于旧社会的万恶,时至今日,抢劫敲诈和卖淫的罪行仍然无法根除,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文明病,我们又能归罪于谁呢?恐怕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无法杜绝罪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罪恶会越来越少,祥子们的命运也会越来越好。
从精神能力的层面分析,祥子头脑简单,胸无大志,没有文化,缺乏思想,对社会没有清醒的认识而且缺乏坚毅的品质,这些不能不说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城市对农民来说是天堂,也是地狱。一般农民进城时会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会有应付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如果是胸怀大志、思想进步,又有些文化的青年更会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道理。祥子进城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靠着年轻有力的身体,靠着勤奋卖力,挣出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只想着靠勤奋步入理想的天堂,却没有充分的被厄运撞进地狱的思想准备。虽然祥子一次次遭受打击,但他的思想似乎并没有因此有明显的长进。我们不能苛求祥子在一次次遭受打击后便产生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翻身得解放的思想,但他起码应该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得以薪火相传的根本,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文明的精髓。遗憾的是祥子在百炼之后没有成钢,而是变成了一堆废铁渣。究其原因,还是祥子的精神缺失所致。
《骆驼祥子》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作品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一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人力车夫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的真实画卷,让读者通过祥子的生活历程认识和了解当时北京社会现状,另一方面让读者透过祥子的悲剧命运,去深层次地思考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重要的是,今天我们重新去研究这部作品,发现了其中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时代进步了,社会制度也不一样了,但是农民进城的现象却越来越多了。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素质的进城农民带给这座城市的是不同的东西,有光荣的成就,也有平凡的贡献,还有丑陋甚至是罪恶的发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如何在不断完善社会制度的同时,让进城农民在精神上更快地融入城市文明,更少地受到城市文明病的侵袭和伤害,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宋悦魁(1956-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河南省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范伯群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自学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杜运通、赵福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3]顾圣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