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674

[ 宋悦魁 文选 ]   

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 宋悦魁


  关键词:道教文化 《红楼梦》 影响
  摘 要: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自然无为为法则,同时还追求长生不死、消灾祈祥,追求生命的永恒,因而能流传至今。《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涉及到表现方法、人物思想、梦境艺术、神仙崇拜以及养生益寿等诸多方面。
  
  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最早始于轩辕黄帝,尊奉《老子》一书为主要经典。
  道教文化涵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生活。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是一种有其独特思想体系的文化,有其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在道教文化中,“道”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物一切有形的本源。“道”化生万物,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且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毫无一点私自之欲,以用文字难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养育万物,使自己永恒长存,不生不灭。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己度人,同时还追求长生不死、消灾祈祥,追求生命的永恒,因而能流传至今。
  《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当时的中国,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民主和主张变革的思潮不断高涨;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打着反清复明旗号试图推翻清朝统治的行为进行强力压制,并且制造了一连串的文字狱,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在曹雪芹的身上既有当时先进的民主思想,也有迫于残酷环境的无奈,还有他本身无可避免的封建主义特别是宗教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曹雪芹才挥笔“梦”“红楼”,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诗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矛盾心情。通观一部《红楼梦》,作者在描写宝黛爱情和贾府这些封建家族的腐败时,都让我们看到了道教文化在表现方法等各方面对作品所形成的广泛影响。
  1.表现方法。一般认为,《庄子》这部书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文学性和哲理性是比较强的。因此后人无论是普通的读书人还是文学家都喜欢读。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可见庄子喜欢用文学性很强的寓言这种形式来立自己的一家之说。
  庄子认为天下是污浊的,所以不能用庄重的语言去与人交谈,只能用无心随意之言与世人周旋,用被世人所推重的语言使人们信以为真,用有所寄托的语言来广泛阐述道理。可见庄子的“荒唐之言”其实并不荒唐,在其所谓的“荒唐之言”中往往寄托着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庄子广博深邃的思想。
  《红楼梦》在这方面显然受了《庄子》的影响。曹雪芹在他精心创作的《红楼梦》里,以“满纸荒唐言”面世,明确告诉读者自己讲述的是在“贾雨村”(假语村)里将“甄士隐”(真事隐)的“红楼”一“梦”。作者借宝黛之悲剧抒发着伤时骂世的宗旨,其中饱含着作者因愤世而生的“一把辛酸泪”。《红楼梦》用“补天无材”的顽石“幻形人世”这个神话式的寓言统贯着全篇,其笔法与《庄子》神韵相通,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说:“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从形式上看,《红楼梦》是由空空道人抄录的《石头记》演化而来,从内容上看,跛足道人的一首《好了歌》更是道家文化的体现。
  2.人物思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宝玉,就是一个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文学形象。宝玉在当时社会的同阶层特别是贾府的男人中属于另类,他身上具有浓重的叛逆色彩,因其与社会和家族格格不入,所以时常会遇到烦恼,每遇烦恼他就会去读《庄子》,这一点既反映了他对庄子哲学的偏爱,也反映了道家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雕琢,贾宝玉也同样如此。在第十七回中,贾宝玉对稻香村有下面一番议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这番议论中就渗透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道家文化中存在着强烈的批判思想。庄子就敢于说出“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惊世骇俗的话,而贾宝玉也同样敢于指责“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大骂“致力仕途经济”这些话是“混话”。
  虚无主义思想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虚幻境”之中多次出现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种假就是真,真就是假,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的思想与老庄哲学的虚无主义思想很相似。表面看贾宝玉经常“参禅”,但他却说:“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玩话儿罢了。”可见贾宝玉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更多。
  3.梦境艺术。在道教文化中有很多写梦境的名篇。如道教文学《枕中记》,就描写了著名的黄粱美梦:唐开元七年,青年卢生赴京赶考,途中住在邯郸一小客店,遇道士吕翁,授其青瓷枕,遂入梦境。梦中娶妻名门,飞黄腾达,出将入相,五子登科,享尽人间富贵,八十多岁善终。一觉醒来,悟破人间真谛,见店主人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而最著名的应该还是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曹雪芹写《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教文化梦境艺术的影响。据统计,《红楼梦》全书共写了三十三个梦。小说写的这些梦给人以真真假假、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感,曹雪芹借梦这种形式写人记事,虽然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的选择,也是作者为了避祸的一种无奈。曹雪芹把梦境写得多彩多姿,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其中既能看到庄子的影响,又让人生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在 “红楼”“梦”中,“石头”也富有人的灵性,也可以与人对话。“红楼”之“梦”,“梦”便是本书的重要载体,是寄托作者思想的表现形式,正如本书在开头所写:“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红楼梦》这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红楼梦》描写的梦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曲笔描写,其实质是梦幻化了的现实世界,作者用梦幻荒诞、离奇莫测的手法反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并借此表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4.神鬼崇拜。世界上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宗教文化,教徒们信仰着不同的教义,他们所敬的神仙有着不同的形象,如真主、上帝以及如来佛祖。在中国,古时的先民们就认为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以及五谷牲畜都有相应的神主宰,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然地对这些神灵产生了敬畏感,接着便顶礼膜拜,因而中国人历来就信仰和崇拜神鬼。道教认为,世界上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它们有生成,也有毁灭,毁灭下还可以再生成。天地也一样。对天地的根由,道书上是这样写的:天地有生成也有毁坏。成坏一次,称做一劫。一劫结束,那天地都合在一起,整个世界是片混沌。要待下一劫开始,天地和日月列星才重新出现。劫要经历多长时间,只有神仙知道,因为像元始天尊等等大罗神仙,才能超脱劫数,永远长存不老。既然天地有劫,人也有劫,惟独神仙才能超脱劫数,永远长存不老,而俗人又都想如神仙一般,自然就会一面敬神祈求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一面为死去的人打醮设道场超度亡灵,希望死去的人可以尽早成仙,不要成为厉鬼。在《红楼梦》中,贾府初一要在清虚观打醮,贾敬死后尤氏为之设道场,尤其是秦可卿死后,公公贾珍为她做的道场最为隆重:“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仆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死鬼魂;另设一坛于天香楼,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红楼梦》里这些关于打醮设道场的描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道教生成、毁灭、生成理论的实践行为。
   [##]
  5.养生益寿。在老子看来,“道”以及派生的天地万物其本性都是自然天生的,而非人力之所为。人要身体健康,就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人在生活起居和饮食诸方面,要按自然法则行事,即可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
  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是《红楼梦》中著名的老寿星。她的养生之道便合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老太太喜欢散步,认为散步能“疏散疏散筋骨”。她还喜欢热闹,每逢节日,便和儿孙媳妇们在大观园边走动边说笑玩乐。元宵节时贾府摆了一场夜宴,等到上汤时,贾母说自己有些饿了,凤姐儿便说有鸭子肉粥。贾母嫌腻:“我吃些清淡的罢。”又嫌“枣儿熬的粳米粥”太甜,吃了点儿“杏仁茶”和“各种精致小菜”,最后还不忘“用过漱口茶”,真正是掌握了道家的养生之道。正因为贾母遵循了道教的养生之道,以散步活动筋骨,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贾府也有很多让她烦心之事,她也能移情易性,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再加上她性格豁达而养神,调节饮食以养身,自然就健康长寿了。
  在贾府中有一个自传俗方,“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身体不适,王太医便说:“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这种饥饿疗法正合“道法自然”的原理。
  道家追求生命永驻的境界,往往试图通过种种修炼方式而达到这一目的。修道之人通过自己的修炼实践或直接的行医实践,在中医药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如晋朝的科学家、道教领袖葛洪,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就撰写了《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被称作中医史上经典的医药著作。同时他的炼丹术也被视为西方化学的奠基之术。在《红楼梦》第二回有这样一段话:“子兴叹道:……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贾敬为了炼成仙丹,早日成仙,即使长孙媳妇死了也不肯回家,惟恐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可见道教得道成仙的思想在贾府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宋悦魁(1956-),现为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高级讲师,省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 鲁 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 庄 周.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4] 老 子.《道德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