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8367

  

标新立异永远是文学的精神景观

◇ 向 兰


   关键词:金斯伯格 《卡迪什》 挽歌 标新立异
   摘 要:艾伦·金斯伯格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本文通过其代表作《卡迪什》的简要分析,论证他超越传统,以急流瀑布般的感情宣泄、随意松散的结构、色彩分明的画面,体现了标新立异永远是艺术领域里惊心动魄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景观, 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代新风。
  
   一、风格新异与独特真实的内容表达了最沉痛的悼念
  
   不论何时何地亲人的逝世都令人悲痛欲绝,美国著名作家艾伦·金斯伯格,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忧郁的文人气质,多年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去世,其痛不欲生的感受更让人难以想象。几年后,为了悼念母亲并把自己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在药物的强烈刺激和支撑下,他谱写了真诚感人的挽歌——长诗《卡迪什》(Kaddish也译作《祈祷》),堪称20世纪经典长诗之一,其内容和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
   “卡迪什”在希伯莱文中有哀悼祈祷的意思,金斯伯格借用犹太教祈祷文的基本形式来悼念母亲。全诗可分为五个小部分,即:序曲(Proem)、叙述(Narrative),其中包括赞歌(Hymn)、挽歌(Lament)之一、之二、悼文及赋格曲(Litany and fugue)。
   第一部分“序曲”,诗人概述母亲悲凉的死亡,并引出儿子对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无尽怀念,进而诗人的脑海里产生了“人在现实世界承受苦难,在死亡中可以得到完全解脱”这一人生哲理问题的冥想。
   第二部分“叙述”和“赞歌”。作者详叙母亲一生在精神与肉体忍受的种种痛苦与磨难,并用“赞歌”的形式赞美上帝赋予人类生命的伟大,给予苦难的磨砺,又赐予死亡的终结,使人们从难以忍受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对于那些在痛苦中煎熬,生不如死的人来说,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字眼,宛如美妙音符,是他们向往的归宿。
   第三部分是挽歌之一,诗人抒发了他对母亲生前深情的追忆,表达对母亲无限的怀念,尤其是母亲在临终前不忘给儿子留下寓意深长的小诗“钥匙——家门的钥匙”也是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弥留之际母亲也没忘给他结婚的忠告,对此他感慨万千,美好时光仍在继续向前,而母亲永远离去了。
   第四部分是挽歌之二,诗人感到深深的遗憾,还什么都没有记住,母亲却与儿子永别了,母亲永别了痛苦的一生,永别了她的信仰和主义;儿子永别了母亲的一切,甚至最后目光。
   第五部分是悼文及赋格曲。赋格曲(fugue)是一种乐曲和诗歌的译音,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奥地利诗人保尔·策兰(Paul Celan,1920-1970)曾经作过感染力极强的《死亡赋格曲》,揭露法西斯分子残酷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诗人以赋格曲形式来悼念母亲,其强烈情感可见一斑,他以非同一般的格调抒发了最后祝愿:万能的上帝给了母亲生命与苦难;愿上帝与母亲的灵魂同在,愿母亲在上帝的阳光照耀下安息,诗人还在最后以连续八九个乌鸦的“呱呱”(caw)叫声的象声词结尾,起到了赋格曲的安魂作用,也好似在为母亲祈祷送别。几个重叠的“呱呱”使得诗歌有声有色,有强烈的节奏感,更富感染力。
   金斯伯格就是以这样风格新异的挽歌形式和独特真实的内容,表达了他对母亲最沉痛的悼念和深切的祝福。
  
   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失败的婚姻与动荡的社会给予母亲莫大苦难和压力
  
   金斯伯格的母亲娜阿米是一个积极活跃的人,14岁时随父亲从俄国移居美国。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纽瓦克公立学校教书。受家庭和丈夫的影响,她加入了共产党,曾经担任支部秘书。聪明能干、倔强自信的她,如果在俄国革命时期,很可能像尼洛芙娜的那样(高尔基在《母亲》中描写的母亲),怀着崇高的理想积极参加斗争,向敌人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因思想激进,又患过精神抑郁症,她的母亲婚姻受到未婚夫父母坚决的反对。所以婚后与婆母的关系不好,患病后总说她的婆母要害她:那婊子!老祖母!上周我看见她身穿短裤,看起来像个老头,背着一只口袋,正从公寓一旁爬上来。/在防火梯上,带着细菌,向我扔来——晚上——或许路易斯在帮忙——他一切都听命于她——。
   金斯伯格童年时,母亲的精神病经常发作,他常旷课,陪伴并安慰歇斯底里的母亲:“还是孩子,在漫长的夜晚,我守候你,目睹你神志不清……就在那个下午我逃学呆在家侍候你——”。她有时还试图自杀,不得不进精神病医院,住院长达一年,甚至三年。
   她发病期间神志不清,产生幻觉:总认为自己受到“政敌”,甚至丈夫、医生的监视。“我们在那儿熬了两小时,不断抵御难以察觉的虫子的袭击和犹太人特有的厌恶——还有被罗斯福政府毒化了的微风——”“敌人节节逼近——要用什么毒药?是录音机吗?联邦调查局?……正在策划在黑人区喷洒可以致命的香水?”
   在冷战加剧时,以****而臭名昭彰的麦卡锡主义(作者注:迫害共产党员和激进人士的政策)肆虐的50年代,美国当局实行高压恐怖政治手段迫害左倾进步人士,她更加惶惶不安,导致精神分裂,最终死于精神病院。
   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娜阿米经受了婚姻失败、社会压迫和疾病折磨,是苦难深重的一生。
  
  三、突破传统的艺术风格开创一代新风
  
   常言道:天才创造规则,人才遵守规则,蠢材无视规则。金斯伯格可以算一个创造新规则的天才,他冲破了当时经院学派诗歌风格的束缚,以其清新、粗犷、自然的手法,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一代美国诗风。他继承了惠特曼用散文化的长句写作诗歌并加以革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由诗歌文体的典范。这种长句自由诗歌在朗读时,每一行一口气读到底,中间不停顿,节奏独特,朗读效果极佳,磅礴的气势很感动听众。金斯伯格由此确立了自己作为美国最优秀诗人之一的地位。
   经院学派认为诗人不能超越传统,只能在意识到整个文学传统的“同时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诗歌创作不应该是个人感情的自发流露,而应该是一种知性活动。“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是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诗人所以能引人注意,能令人感到兴趣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感情”,“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诗人的任务……是用普通的情感加工制作成诗,以表达实际情感中不存在的感受。”这样深奥的学院派诗歌作品高深艰涩、精雕细琢,这类诗人视诗歌创作为纯语言诗艺。“它就像扔到地球上的一棵原子弹那样消灭了我们的世界……使我们倒退了20年。”
   千篇一律的诗坛局面会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疲惫感。一种艺术范式初步形成之后,要通过许多诗人的创作实践,使之逐步完善,臻于成熟。艺术范式的高度成熟,蕴含着其衰落的因子。旧范式的成熟与委顿,则呼唤着新范式的破土而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来取代旧范式。
   富有创造精神的诗人,心中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旧的范式往往难于表现个性化的体验,这样的诗人便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旧的范式,写出面目一新的作品,给人以新鲜的审美感受。
   金斯伯格正是富有创造精神的诗人,写出面目一新的作品,给人以新鲜的审美感受。与经院学派诗人相比,金斯伯格诗歌似乎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当时诗歌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和反叛,真正体现了标新立异永远是艺术领域里惊心动魄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景观。他不仅在内容上跳出了普通挽歌的樊篱,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了诗人一反传统的勇气。在由五节诗和一篇颂歌构成的组诗中,诗人将这篇诗歌处理得舒徐有致:
   1.高昂的情感宣泄和平缓的叙事紧密结合,感叹和回忆交替进行。金斯伯格在处理节奏时显现出了一个杰出的诗人所特有的直觉和天才,以及长期积累的诗歌表现力。鲜明强烈的对比,在诗中随处可见:“草坪上美丽的女人”,“如女巫婆满脸皱纹其状令人不寒而栗”;“用曼陀铃弹奏出摇篮曲”,“声嘶力竭发自灵魂的悲号”等等;这样的诗句具有刻骨铭心的震撼力,让人难以忘怀。就像一本无序排列的现代派画册,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跌宕情感纠葛,而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时时令读者触目惊心。正如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法国影片《老枪》所展示的那样,幸福欢快的和平生活与残酷的法西斯屠杀场面交替出现,给人留下的印象,远远超过许多场面博大恢弘,情节扣人心弦的战争电影。
   [##]
   2.正如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诗的效果应该是不着意的,自然流露的,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金斯伯格诗歌风格正是这样,他主要继承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风格——抛开传统的格局和形式。就其结构而言,既不是事先构想的,也不受他人的形式束缚,而是自发性的“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那如痴如狂、如歌如泣, 随情感爆发而组成的诗行,大量的重叠、反复、排比、夸张,表现出诗人挥洒泼墨的张力和气势。在第二部分的“赞歌”里诗人用了三十三个“赐福”,在第四部分里用了三个“永别了”。长长的诗句和反复的重叠,尽情地倾泻作者的万般情感,给读者传递出强烈的信息;好似咆哮的波涛锐不可当,气势磅礴,直逼胸怀。
   3.金斯伯格认为写诗歌就应该自由自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诗歌长句除了抒情的需要外,其节奏有时也因说话时自然的呼吸长短而定,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说话时呼吸特别长,因而长长的诗句如滔滔江水呼啸而来。他的诗歌与口语绝对相符,听他的诗歌如同朋友间谈话的声音和节奏,无论什么语言,无论什么词语都可入诗,以平常语写心间事,其自然的节奏使美国诗歌从学院派的禁锢中走向大众;那些来自口语的诗歌,既能吟唱,又能朗读,对美国当代诗歌借助音乐朗诵走向大众具有深远影响。他做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但在此之前却没有人做过的事。
   4.金斯伯格诗歌很接近散文语法,诗行常常好似只剩片段,甚至前后不连贯,暗示有些感觉实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看似凌乱,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以至于后来成了一种新潮流。他力求突破各类文学体裁的限制,取消诗歌的格调和韵律,打破诗歌同散文的界限,把诗歌写成“亦诗亦文”的样式。他竭力废除“知识分子”的语言,直接用底层人的语言,不受传统的语法、修辞规则的束缚。广泛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等直接向读者全盘托出;用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给人以突兀多变、捉摸不定、难以理解的艺术感。他还把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引入创作中。
   5.《卡迪什》在诗歌史上迈开了关键的一步,金斯伯格的诗歌不仅在艺术有创新,在立意更为深刻充实,不脱离现实。在诗歌里揭露美国社会的阴暗面,把日常生活中的污秽、混乱和不人道现象赤裸裸的曝光。它远离了人们认为的诗歌在纸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正像这首挽诗歌在主题上远离了歌功颂德的传统,挖掘出了反英雄化的思想主题一样,在风格上独成一派。
   金斯伯格不仅在内容上跳出了普通挽歌的樊篱,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了诗人反传统的勇气。金斯伯格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摒弃了学院派的典雅,用平民化的语言恢复了惠特曼的传统,开创了一代新诗风。以急流瀑布般的感情宣泄、随意的结构、色彩分明的画面,在思想和艺术上他为美国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金斯伯格诗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学院派诗歌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和反叛,真正体现了标新立异永远是艺术领域里惊心动魄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景观。
  (责任编辑:水涓)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Beat Generation川教科 SA03-070
   作者简介:向 兰(1962- ),重庆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文楚安译.金斯伯格诗歌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2] 高尔基.母亲.[M].南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 赵毅衡主编.美国现代诗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4] 艾略特.传统与人才[M].[DB/OL]. http://dksg.blogchina.com/dksg/2910370.html,2006-9-15.
  [5] 黑格尔. 美学.[M].朱光潜译.第三卷. 下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标新立异永远是文学的精神景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