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8392

[ 卜庆安 文选 ]   

屈大均诗歌意象之生命意识探析

◇ 卜庆安


   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好的意象,不仅应有明丽优美的外在形态,还须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融入诗人深沉的思想意念与饱和的内在情绪。作为明清之交的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的诗歌意象即为这方面的典范,既具有新鲜可感的形式,又具有丰厚的情感内蕴,其诗中充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生命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以及同时产生的有关伦理、生死和人格的省察等诸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痛苦的超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一、生命忧患意识
  
   庄子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①厨川白村言:“我们的生活愈不肤浅,愈深,便比照着这深,生命力愈盛,便比照着这盛,这苦恼也不得不愈加其烈。”②在岁月的长河中,个人是一叶小舟,随时会有覆舟的危险。面对这一悲剧结局,人悲苦却又无可奈何。屈大均的诗中充满了对死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对人生价值的思索,表现出迷惘的心绪、躁动的情思和忧愁难解的哀怨。《咏怀》“驷马尚可縻,去日苦难追。平生屡虎尾,慷慨将何为?转蓬如车轮,随风西北吹”,以“驷马”意象反衬时光难驻,去日苦多。又进而用“车轮”、“转蓬”两个意象深化人生之须臾,死亡之难却的哀伤。
   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衣食的需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卧疾行》:“人情若流水,流水东以西。一日不胶漆,十日不相知。我有负薪忧,药石谁见贻?一身事尊老,衣食无所资。”前四句以“流水”意象比喻人情之浇薄,后四句拈出“药石”、“衣食”两个意象,说明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难具备,暗示人生活着之艰难悲涩。
   社会的动乱、生计的逼迫,人生的灾难会突如其来,致使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于是游子、思妇现象常常发生。《孤竹吟》:“惊沙如白雪,杀气为严霜。游子一何微,落叶同飘?。”“惊沙”、“白雪”“杀气”、“严霜”等意象渲染环境之恶劣,而“落叶”意象极喻游子漂泊在外,孤苦无依,有家难回,生命难以维系。《佳人》:“一曲《飞龙引》,思君泪数行。箜篌悲夜月,眉黛落秋霜。”通过“泪珠”、“箜篌”、“夜月”、“眉黛”、“秋霜”等意象,诗人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怀念戍边良人的思妇形象,情绪悲戚,实乃缘于生之相别而聚之难料的窘境。
   游子、思妇的生离死别固然令人难耐,至爱友朋的执手相别也同样使人悲戚。屈大均有许多送别亲友的诗作,虽然其中大多为劝勉激励之作,但因别多会少,前途难料所导致的抑制情绪与悲哀心境之作仍随处可见。《别田约生》:“慷慨风人度,飞文鞍马边。羽声悲不止,剑击气无前。别绪萦春草,离心逐玉鞭。河梁频执手,日暮两凄然。”“河梁”、“日暮”、“春草”、“玉鞭”及“马”、“剑”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挚友离别的场面。人,皆喜相聚而苦相别,但事事难遂人愿,自古已然。聚散无常乃人生之常,个人怎能与之抗衡!
   名利萦绕心头,诸事难以割舍。《赠刘生》:“英雄多失路,四十未功名。慷慨一杯酒,飞扬万里征。”诗中虽仅有“杯酒”意象,但透过此焦点,读者能痛楚地感到男人四十而功名未建的遗憾与悲哀,同时也能体会到酒壮英雄胆而意欲再作奋飞的豪迈。
   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生命,本应享有至高无上的礼遇,然而在《大同感叹》中并非如此:“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人如“牛羊”,马饮“膏血”,人置何地!生命究竟有何意义!
   在积极探索生命中形成的迷惘、困惑、伤感与消极颓废的情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屈大均在苦苦的求索之中,能透过生活中暂时的和表面上的圆满看到内在的和更深刻的不圆满,常凭借意象说明一切美好事物可能失去光彩,此时的意象流露出人生短促难以抗拒的情思,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的无限留恋。他所着力表现的正是生命本体的巨大忧患,而且,因其哲理的深邃、情调的哀婉忧伤,致使其生命意识的内涵更为丰富与深刻。
  
  二、情爱观念意识
  
   人类情感的抒发是体现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层面,但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所包含的不仅是个体和群体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而且蕴涵着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即如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所指出的:“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一旦艺术家掌握了操纵符号的本领,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个人经验的总和。”③而在情感的抒发上,情爱观念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透过爱,人们不仅感到创生的喜悦,而且通过更新自身而达到生命的永存。屈大均的诗歌中有大量的情爱作品,如他怀念其妻王华姜的情诗就超过百首,另有许多拟他人口吻或即兴抒发情怀的爱情诗。
   情爱描写情欲是人的正常的生理要求,是人性格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大均有关情爱的诗作,并非赤裸裸的色情渲染。在他笔下,“性”已超越了荒淫低级的纵欲主义层面,而具有了生命的深度与个性自由的高度。他不像西方某些诗人那样赤裸裸地歌颂情欲,而是用诸如“锦衾”、“罗袂”,“巫山”、“云雨”等相关意象代替,欣赏者可以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进行审美观照。《哭华姜》“锦衾多泪雨同流,罗袂无声风自秋。纵有少翁能致汝,帷中那得玉魂留?”用“锦衾”、“罗袂”、“帷中”等意象含蓄表现夫妻恩爱。在“明月舒光乍上枝,梦残空使楚王悲。无情最是巫山女,暮雨朝云只片时”中以“巫山”、“云雨”意象暗示男女欢会。读者在获得美的赏悦时,分明也感到相爱双方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毫不掩饰的纯真个性,其美感远多于邪思。表面上,情爱是人类情感的自然爆发,是两性爱情发展的自然结果,但若从深层挖掘,它也不失为人类战胜死亡得以永恒存在的最佳动力。
   精神爱恋屈大均的爱情诗并非纯粹描写男欢女爱的俚曲小调,而是通过对爱的礼赞以及对逝去爱情的悲伤表露,抒写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爱恋。《哭华姜》“才人自古归厮养,亦有文姬毳?恐小N嶙硬恍氡?∶???锓加?瞎馔?!笔?谢????泶铮?圆涛募А⒚瞎饬降涔室庀笞饔鳎?な臼?硕园?娜鲜兑延辛私?徊降纳???喟??鸵馕蹲欧蚱匏?较嗷ス鼗秤胂嗷プ鹬亍A硗猓??缶?褂幸恍┳?鸥杷贪?榈氖?鳎?渲魅斯?蠖辔?匠5某涨榕?印!睹母琛贰俺衷?探鸩酰??漕紊鲜巍K?苤扉戎校?嗝那楹渭?焙汀安隙甓嗍骋叮??酶怪兴俊P量嗟贸善ィ??辔蘧∈薄!绷绞资?幸浴邦巍薄ⅰ八俊币庀笞魑?榘?南笥鳎?枘〕雠?魅斯?园?囊懒涤胫粗?J谷司醯盟?鹊慈诵撵海?直?逵窠啵患裙伺紊?耍?治氯峤啃摺0??芑叫殉了?纳???侨松?谋芊绺郏?艘虼四馨谕压露蓝?锏搅榛旯低ǎ?⒆钪兆呦蚱毡榈娜死嘀??
   凸现悲怨情感的自由宣泄是人健康心理的要求,反观自身的不幸,展示悲苦并非弱者的行为,而是个体生命力的体现。屈大均采用柔肠婉转、掩映多姿的女性美来表述凄苦哀怨的心情,因为只有在孤独、冷漠、寂静中才能体味、反思生命的苦乐,这也正是诗人对生命苦难的体认。《怨歌》“妾为水中萍,君作水中藻。一浮与一沉,花叶难相保。”《代怨别曲》“与君共一体,有如云与霞。何意狂风吹,片片委泥沙。”两诗中的“萍”与“泥沙”意象形象地展示出女性的悲剧结局。诗人笔下的女性多为美丽善良的化身,她们往往代表人性中至美至善的因素,而她们的命运却是不幸的,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既是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控诉,也是对人生无常、生存空虚的揭示。爱情既能使人体味到人生最甜美的琼浆,又能成为最苦涩的汁液。屈大均所怜爱的妻子王华姜不幸早逝,使其爱情诗多些别离之苦,少一些相得之乐,常常咏唱一种有缺憾的爱,表达出惘惘不甘的情思。
   [##]
   应当指出的是,屈大均有些爱情诗作是他追求理想人格而不得的苦闷之变形与转换。恰如厨川白村所言:“人生的大苦患,大苦恼,正如在梦中,欲望便打扮改装着出来似的,在文艺作品上,则身上裹了自然和人生的各种事象而出现。”④又说“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⑤。屈大均有时将反清复明的苦闷以及所遭受的其他种种精神伤害,一并消融在爱的失落与呻吟中,借男女之恋的悲欢离合展示自己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进而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三、生命解脱意识
  
   屈大均对于生命意识的反映,不仅有对生命忧患的描绘,亦有对生命忧患的超越和对自由状态的追求即生命解脱。
   首先,期盼生命永恒长生不老是中国道教所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有感于人类生命的短暂性、流逝性以及人类忧生惧死、去苦求乐这一普遍心理而产生的一种生命超脱方式。《咏怀》“亭亭南海云,变化如游龙。朝冠扶桑日,暮含阊阖风。光彩何荧荧,降我蕊珠宫。感子相羽翼,飘摇至崆峒。获睹轩辕帝,心华开鸿?鳌M蛳笪薅菪危?闯??抵小K?晌?枧??咏??柰?S蜗诽?橥ィ??苤??眨俊薄澳虾T啤薄ⅰ坝瘟?薄ⅰ搬轻肌薄ⅰ靶??邸薄ⅰ昂?鳌薄ⅰ疤?橥ァ钡纫庀蠖喾欠布渌?校?诖死嗫桃庥?斓男榛靡饩持?校??似谕?谝桓龀?绞笨盏奶旃?锶闷湎质低纯嘣谏裼沃型?矗?⒒竦靡恢窒笳餍缘某ど?檬拥木?裼湓茫?佣?诶硐胫写锏缴??挠篮恪
   其次,享受纵酒快乐既然生命的长度有限,人生难以久视,因此,及时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心态在屈大均的诗歌中便有所体现,比较典型的超脱方式即为饮酒自适。《观象作》“劝汝长星酒一杯,何劳空指白龙堆。”《赠旧令楼君》“彭泽篱边那有此?掇英频泛酒杯香。”《银瓶滩口号》“银瓶不解泻流霞,春水空然滚白沙。如此风波宜一醉,醉眠江底眼生花。”三首诗围绕“酒”这一中心意象构句组篇,从屈大均的这种饮酒放诞,强作宽慰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时光强烈的欲求与留恋,他那浓厚的生命迫促之感也消解在那诱人的酒中,因死亡临近而致的不胜惶恐也得到了暂时的平息,生命的快乐在真实的世界里洋溢。
   第三,保持宁静心理有时,诗人放眼无限的时空,挣脱了政治、功利等世俗体系的束缚,跳出了狭隘、偏见的樊篱,使得他在生命咏叹的和声中,除了悲叹生命短暂的哀婉之音外,还持有一种纵浪大化、超越生死的宁静心态和淡泊情怀。《和人黄山杂吟》“千峰云起白龙潭,玉乳泠泠滴翠岩。斜倚瑶琴磐石上,卧看秋月出松杉。”《夜上飞云顶》“天鹅未唤沧溟日,海蜃先衔若木霞。独上罗浮最高顶,一声长笛月光斜。”诗中“月光”、“翠岩”、“松杉”,“峰峦”等意象,伴以泠泠的泉水声、幽幽的长笛曲,融成一种凄清寥远的意境。身入此境,诗人从主观精神上获得了解脱与慰藉,这是诗人在生命觉醒后主体理念层次上所唤起的明智的生命智慧。
   最后,实现社会价值这主要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它激励人们寸阴是惜,积极进取,在有限的一生中立德、立功、立言,依凭这“三不朽”的途径使人的精神超越肉体而获得永存。作为爱国志士的屈大均,这种观念是其生命超脱的主流意识,他的作品充分融入了这一精神。《摄山秋夕作》“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诗中用本该静谧的“树林”、“落叶”、“秋月”、“潭水”等意象,反衬诗人的心绪不宁,末句“披衣念远征”体现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此类诗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珍惜时光,建功立业,垂名千古的勃勃雄心。其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人为之热血沸腾,壮怀激烈,鼓舞人们从人生如梦的生命悲叹中振作起来,勇敢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救国救民。这样的生命解脱,便在进取中焕发出了青春的朝气,在历史的进程中显示了永恒的价值与不朽的力量。
   屈大均的生命意识中,既有生命忧患的痛苦,也有精神超脱后的坦然。生命智慧正是在这种彼此矛盾的心理中达成辩证的和解。拂开历史厚重的尘埃,窥探古人隐秘的心灵世界,便可发现生命超脱与现实忧患这一相反而相成的矛盾是何等深重地影响着他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正是这种既矛盾又兼容的心理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哲士,且历久弥深,深深地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卜庆安,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① 庄子著.至乐[A].陈鼓应注.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6页.
  ②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4页.
  ③ [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④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2页.
  ⑤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页.
  

屈大均诗歌意象之生命意识探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