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684

  

命运与信念

◇ 张 焰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 人的命运 尊严与信念
  摘 要: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半个世纪之前就轰动了世界影坛,它开创了俄罗斯电影描写“战争真实”的先河,它刻画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命运,同时它也表达了经受苦难的人们对未来的信念。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一个人的遭遇》终于在五十年之后的二??六年十月二十日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公映了。这部曾在半个世纪之前就轰动世界影坛的杰作在我们这里重见天日了。据有关资料说明,该片拍制完成后,各国纷纷争先上映,我国电影机构也在译配之后,准备于一九五九年十月革命节期间放映,而且影片广告已张贴在各大电影院门口,但迟迟未上银幕,从此不见踪迹。后来才知道,中苏关系已出现较大裂痕,何况这又是后来被称作“苏修文艺黑线鼻祖”的作品,所以这部电影一直未能与我国观众见面。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过这部影片的录像带和影碟,但欣赏过的人毕竟是少数。
  众所周知,影片《一个人的遭遇》是根据俄罗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篇小说是作者构思了十年之后于一九五七年的元旦刊载于《真理报》头版位置的,小说分两期载完,这对《真理报》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可见当时这篇小说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了。
  当然,我们这里只讲讲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关小说的评论与赏析在过去已经有很多很多了。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是俄罗斯电影大师邦达尔丘克的杰作。我国电影工作者和老一代观众对他是很熟悉的。他是战后培养起来的电影艺术家,曾出演过多部影片的主要角色,如《金星英雄》、《没有讲完的故事》、《奥赛罗》等等,一九五九年他首次执导了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并扮演了影片中的主人公,该片获得了当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和一九六?年列宁奖,并使邦达尔丘克一跃而跻身于世界优秀导演的行列,后来他又导演了多部影片,特别是由他导演和主演的巨型多集影片《战争与和平》使俄罗斯影片首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奖。
  邦达尔丘克在影片《一个人的遭遇》中保留了肖洛霍夫原著的基本情节和所有人物,只对很少 内容作了删节,同时根据原著的深刻内涵,为增强视觉的强烈效果,也增加了部分情节和个别人物,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得到了作家本人的巨大帮助,这无疑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片《一个人的遭遇》自始至终遵循着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真实,当然,这真实是严峻的,也是残酷的。正如后来肖洛霍夫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讲话中所说的:“向人们说出真理(这里应该译成“真话”)——有时是严峻的,但永远是勇敢的真理,在人类心灵中坚定对未来的信念和对于自己能够建成这一未来的力量的信念。”①邦达尔丘克为了体现这一真理,他不仅深刻体会原著的精神,而且还对战争中各种材料进行了细微的研究,和战争的参加者进行了无数次会见和座谈,特别是和过去曾在战俘集中营的囚徒们进行谈心,当然,导演本人在战争时期也上过前线,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岁月,这些对影片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导演没有完全照搬原著的框架,也没有完全拘泥于小说中的各个细节。小说是以记者的身份讲述主人公索科洛夫所讲的故事的,而影片尽管保留了主人公叙述的这个特点,但更主要的是,导演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觉作用,用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他所经历的事件,这就使观众不是在听故事,而是仿佛身临其境在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譬如,主人公索科洛夫被俘之后,逃跑未成,被遣送到德国的集中营的那场戏:一列火车载着战俘驶进车站,附近便是法西斯杀人的集中营,高高的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战俘们和犹太人下了车,排成长长的队伍,一边是乐队奏着德国流行乐曲,表示“欢迎”;一边是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喊叫着行走的路线,同时还夹杂着德国卫兵的斥责声和妇女儿童的哭喊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索科洛夫通过铁丝网望着这一幕幕悲剧,眼睛里充满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因为这长长的人流进入一座用几种文字写着的“澡堂”的神秘建筑物,外表看来,似乎是让战俘们清洗旅途中带来的污垢,而实际上是进去之后便变成烟雾而永远地消失了。这时,没有任何对白和解说,观众看到的只是索科洛夫默然望着这一切的悲痛神情和随着他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残酷的情景,这一场面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原小说中未曾叙述的,但这个场面却是动人心魄的,让观众从主人公无言的眼睛里看到了敌人的残暴和对敌人的仇恨。
  整个影片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主题——人的命运而展开的。其实《一个人的遭遇》这个标题和片名从俄语原意上也可译成“人的命运”,所以这里本来就包含着作者对于人生命运的概括与思考。影片遵照原著的精神,一改过去描写战争影片所表现的那些特点,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和重大事件,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事迹,也没有特别揭露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重大罪恶场面,而是从新的角度,提出了战争与人的关系的问题,着重描述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严酷的真实”表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的生活及命运的影响和摧残,同时突出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和作出的牺牲。影片生动地再现了小说中索科洛夫走上前线、离别妻儿子女的场面,这一场面是撕心裂肺的,特别是几次悔恨在离别时“推了她一下”的回忆,更加重了生离死别分量。影片中展现了索科洛夫逃跑未成而被军犬咬得遍体鳞伤以及在采石场进行非人折磨的场面,在小说中其实只有两三句话,但是导演用画面展现了典型的环境,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主人公在非人的折磨中念念不忘祖国和亲人,最后冒着生命危险,捆绑着德国军官,越过战线,回到祖国,摆脱了法西斯的虐待与摧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内心的悲痛,因为他利用上级奖励给他的假期回到故乡时,看到的是家园的残垣断壁,听到的是妻子和两个女儿早被敌机炸死,已不在人间,这种打击和悲痛几乎使他支持不住而昏厥,幸好他还有一个儿子在部队,并已荣升军官,他满怀希望在战争胜利后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可是,让人难以想到的是,就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天,儿子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牺牲了,索科洛夫接到通知赶到部队时,看到的是静静地躺在棺木中的儿子,索科洛夫的希望破灭了。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残酷的真实。影片导演就是以这样真实的画面来揭示和深化所要表达的主题——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索科洛夫的遭遇是悲惨的,他承受了一个又一个的沉痛打击,但这不只是索科洛夫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代表了千千万万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
  遭遇是悲惨的,命运是悲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影片是悲观主义的,因为我们从索科洛夫一次次的抗争中看到了希望,从主人公刚毅的性格中获得了信心,从这个俄罗斯士兵不屈的信念和威严的自尊中体验到了人民必胜的决心。同时我们从影片的开始和结尾相呼应的情景中看到了主人公重新获得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信念,这对深化影片主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影片一开始,导演便用移动镜头给观众展示了一幅战后俄罗斯大地初春的画面:一望无际的旷野、复苏的森林、零落的农舍,还有一条条泥泞、坎坷的大路。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战争刚刚结束后第一个春天的俄罗斯大地的环境特征,而且它还象征着苏联人民从战争走过来的艰难历程,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抗争,战胜了人类严寒,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但是道路依然坎坷不平,需要人民用艰苦的劳动去恢复家园,但毕竟春天来了。这时大路上走来了两个人: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领着一个小孩沿着坑洼不平的路上蹒跚走来,汉子那宽大的脸上布满皱纹,头发花白,显然是个饱经风霜、历经苦难的人,而那个孩子穿着不称身的衣服,显然是个孤儿,他们在河边停下来,给记者(汉子误认为记者是司机同行)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当然,这两个人象征着两代人,他俩的命运构成了苏联人民的命运,上一代饱受战争的折磨,但他们以顽强的斗志战胜了敌人,而那个小孩代表的下一代人正需要上一代人的呵护,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未来的希望,难怪主人公索科洛夫在遇到这个孤儿后,很快组成了新的家庭,孤儿有了父亲的保护,父亲也重新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当索科洛夫讲完了自己的遭遇之后,领着瓦尼亚又沿着泥泞的道路去了,这时银幕上响起了记者的旁白:“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从影片的开端和结尾这几组镜头来看,对揭示和深化其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电影是保留了和小说相同的开端和结尾,但电影用视觉形象更好地激发了观众的想象与联想,使观众产生了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
   [##]
  更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一个人的遭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典型——社会主义普通人的形象,当然,索科洛夫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他是个普通劳动者,身世平凡,经历也很平常,战前是个司机,战争中仍然开着卡车为前线运送炮弹,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英雄行为,也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战士,以其平凡的行动,表现出了非凡的刚毅、不屈的性格和高度的尊严。这和过去战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影片中,总是把英雄人物拔得很高,要做出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要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但是在这部片子里,主人公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在无言的行动中表现出普通战士的特点。索科洛夫在前线驾驶汽车运送炮弹,一次敌机轰炸后,车被炸翻,他醒过来后,已成为俘虏,敌人要他脱下靴子,他从容地脱下后,还递上了包脚布,以此来嘲笑德国人,这里没有任何语言,但这个动作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当俘虏们被赶到教堂里过夜时,他听到有人要在第二天早上出卖自己的同志,他主动亲手掐死了叛徒,避免了一场灾难。俘虏们在采石场作苦役,为免遭敌人的鞭打,他用手扶一把精疲力竭的同志……索科洛夫就这样默默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就是这些平凡的细节突出了这个普通战士的性格,特别是在集中营里,当德国警卫队长听到有人密告说索科洛夫讲了两句抱怨的话、准备枪毙他时,他面对敌人的枪口,不卑不亢,没有为敌人的“胜利”干杯,倒为自己的死喝了酒,表现了一个普通俄罗斯士兵的威严,这倒让敌人为之敬畏,结果不仅没有杀了他,还赏给了他面包,他回到狱室,支持不住倒在地上,也只说了几个字:“大家把它分了”,尽管每个人只能分很小的一块,但大家实在太需要了。这几个场面在影片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细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的坚毅性格,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虽身遭厄运,但充满对同志的爱心和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塑造一个在恐吓和死亡面前始终保持尊严的苏维埃人的形象。
  电影大师邦达尔丘克在影片中的导演手法和造型处理都具有高超的水平,他所运用的蒙太奇转换也十分独特,而且有许多创新,譬如说,在当时(上世纪50年代)就运用了仰俯镜头的拍摄,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拍摄手段形成的画面给观众以强烈的效果,如索科洛夫被俘后第一次逃跑的场面,独特手法使观众仿佛感到自己也在跟着主人公一起拼命逃跑,树枝不停地打在脸上,他跑进树林里,阳光一下子照射了进来,使人感到有获得自由的一线希望,索科洛夫躺在一片燕麦地里,嘴里嚼着麦粒,听着鸟叫,感到无限的舒展和自由,这时摄影机逐渐往后拉,俯拍着主人公在那无边无际的田野里四肢摊开、躺在麦地里的全景,让观众仿佛松了一大口气……突然间,犬吠声由远而近……观众的心又紧缩了起来,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再如采石场的那一场戏,尽管原著小说中只有两三句话,电影里的场面用去的时间也很短暂,但是从画面构图上看,给观众以永无尽头的苦役的深切感受。画面上展现的是寸草皆无的大采石场,身体虚弱的战俘们不停地凿着石头,单调的声音突出了苦役的难熬,而一队手捧石头的战俘们疲惫不堪地把石头送上山去,而另一队战俘在山脊上抛下石头后艰难地走下山去,时而被德国兵故意地将其撞下山去,而战俘们被苦役折磨得那呆滞的脸上也只微微表现出敢怒不敢言的神色……均匀的凿石声、沉重的脚步声,还有斥责的叫喊声,构成一幅永无尽头的苦役画面,给观众形成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对白是很少的,其中的几处对话也是很简练的,虽然有一些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但更多的是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思考,而且通过索科洛夫的一双眼睛使观众们能够明白和理解这种思考,从而使观众深刻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主题,理解俄罗斯人经历了战争的苦难之后,会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希望,任何艰难困苦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 焰(1968-),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①《肖洛霍夫研究》,孙美玲编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469页。
  

命运与信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