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家 焦虑
摘 要:众所周知《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然而多年来,人们过多地纠葛于作品中“狂人”是否真狂等显性层面上的问题,而忽略了鲁迅真正所要言说的“家”的隐性而核心的主题。鲁迅的《狂人日记》从家庭、家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家”的“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狱般的惨苦状态,鲁迅为家庭的毁灭、家族的吃人和没落,为没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和绝望,表现出了极度深广的忧愤和焦虑,这种对“家”的焦虑一直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本文正是要详细地解读这种“家”的焦虑,揭示鲁迅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批判。
《狂人日记》如作者自己所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①,这一点似乎人人皆知,然而由于“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②的失语的焦虑,由于小说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即将令举世震惊的空前激烈的主题,也由于作者对于自己“呐喊”的效果的怀疑及“听将令”的犹豫,《狂人日记》实际上采取了对主题的真实意图进行层层包裹的叙事策略,用疯人的疯言疯语起到《红楼梦》中的“假语充(贾雨村)言”的效果,因而《狂人日记》的意义与真实并不是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是以多层面的开放的动态的方式存在于其中,相互交织纠葛在一起,形成复调的含有召唤结构的现代性文本,需要人们以同样开放的动态的多维的方式深入文本的内部去思考、解读。多年来,人们过多地纠葛于作品中“狂人”是否真狂等显性层面上的问题,而忽略了鲁迅真正所要言说的“家”的隐性而核心的主题。
鲁迅认为,“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家庭为中国之基本”③,家庭确实是社会的细胞,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整个社会更是以家庭单位为核心的,家庭和家族意识代替了西方人的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因此,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从“家”或“家族”这样的视角观察人生、社会,剖析历史,借助于家族隐喻来表达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表现作者对历史的感受,就成了一个普遍的主题,中国现代小说也不例外。
《狂人日记》既然“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么我们来看鲁迅是如何表现描写“家族”的。“家族”,《新华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我国古代长期存留父系大家族制或父系家长制。家长对家族成员和经济生活享有很大权力。”④按这个定义,《狂人日记》中并没有较多的明显的家族方面的描写,更谈不上如《红楼梦》《家》《春》《秋》之类对家族的宏大叙事。不过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鲁迅这里使用的“家族”其实是个既具体又抽象的宽泛的概念,指家庭、家族、国家(或称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之类)三个层次上的“家”。家庭是“小家”,在它的基础上形成家族,是较大的家;在家族的基础上再形成国家,形成每个人生存的大环境(或精神家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与延伸,由家及国,国家和社会的体制就浓缩在家的体制和原理之中,“古之人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⑤,所谓“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也。鲁迅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批判也正是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的。
一、 处于死亡和疯狂阴影下的家庭
翻开《狂人日记》,一种浓重的死亡与疯狂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死亡与疯狂的阴影笼盖着“狂人”的家庭,尽管鲁迅并没有详细地叙述和交待这种死亡的详情和疯狂的原因,留下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但是通过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本上下文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1.失去父亲:家庭的残缺。作为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父亲是家庭的支柱,是“天”,整个旧中国的家族制度实行的父权制,整个家庭和家族是围绕父系血统建立起来的,文学作品在描写家庭与家族时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父亲。而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表现父亲的形象,以什么样的感情和观念去描写父亲,包含着作者对家庭和家族制度的深刻体验和褒贬评价。因此,在《狂人日记》中父亲的缺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
鲁迅同时代的“五四”思想文化先驱们从宏观层面上发现了封建父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血脉关系,并对父权进行了猛烈地攻击,因为批判父权即批判君权,抨击父权即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否定父权即否定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整个专制制度。
对于鲁迅来说,作为“五四”时代的思想先锋,从理性上是排斥父权,非议父亲,他曾指出中国的父亲都“不是‘人’的父亲”⑥,但在感情上鲁迅对自己的父亲又是非常敬爱的,从《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中,我们可以见到鲁迅为了给自己的父亲治病,不断和医生打交道,对于那些奇特的药方已达耳熟能详的地步。鲁迅是一个不爱直接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但在《父亲的病》中却直言“我很爱我的父亲”,父子情深,可见一斑。所于对于鲁迅来说,“父亲”是一个充满痛苦、依恋、悲伤而又从理性上排斥的百感交集的复杂的、矛盾的概念。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意识已深入到鲁迅的无意识层面,影响着他的创作。
《狂人日记》中父亲的缺席,正是鲁迅本能地、无意识地回避这种矛盾的产物。而父亲的缺席还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因父亲的早逝而带来的心灵创伤与隐痛,如果不是父亲的病逝,鲁迅的人生可能会完全不同。父亲的早逝,使少年鲁迅的家庭生活不仅仅是遭受了经济上的巨大打击,更重要的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他的“走异路,逃异地”,父亲的病逝还最终造成他的精神、心灵上的深深的终生难以抚平的创伤。父亲的病逝给尚是少年的鲁迅带来的心灵创伤和隐痛是极深的,其影响伴随终生,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左右着他情感世界与心理状态,并最终影响到作为作家的鲁迅的艺术创作。父亲病逝的阴影不可避免地在鲁迅的作品中若隐若现,没有父亲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家庭,是充满了不幸和痛苦的家庭,是随时都会进一步走向毁灭的家庭。《狂人日记》中父亲的缺席,使作品笼罩上了一层阴影,气氛极度压抑,使整个家如地狱一般的窒息。
2.“吃人”的长兄。鲁迅回避了父亲,但作为一篇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小说,不能不涉及父权。父亲的缺席并不等于父权的不存在。其他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兄长则代行着父亲的职责和权威,父权仍然高悬于子女头上,所谓“长兄如父”是也。鲁迅同样采取了这一策略,在《狂人日记》中,“大哥”其实就是父亲, “狂人”与其“大哥”的关系,实际上是传统“父子”关系的变形, “大哥”对“狂人”的严厉管制完全是父亲行为的体现,完全没有兄弟如手足的平等关系和兄弟怡怡的温情。
“大哥”是“吃人”的,正是封建专制和父权制的代表,文中频频出现这样的话:“吃人的是我的哥哥”, “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 “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
“大哥”是冷酷的,他对遭灾的佃户没有任何同情心,对自己的弟弟“凶狠”,又“吃”了自己的妹子,他“吃人”,又赞同维护吃人的观念和意识,宣扬吃人有理。可以说他是一个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双重吃人的残暴的父权制的代表,是一个冷酷的吃人的封建专制者。综观全文,这个“大哥”形象并不是很清晰和具体,可以认为是鲁迅有意创作的一个具有抽象的普遍的含义的封建父权制的代表。
[##]
《狂人日记》中冷酷的“大哥”使“家”显得阴冷、残酷而恐怖,隐藏着吃人的事实和危机,如地狱般可怕。
3.狂人的发狂。“狂人”因何事又被何人迫害致狂的?“狂人”在成为“狂人”之前境况又如何?在《狂人日记》里都没有交代,鲁迅为什么没有详细的交代呢?首先是小说的日记体裁决定的,而且鲁迅要真实地再现一个疯子的语言和思维,不可能让疯子来说自己是如何发疯的,发疯之前是如何如何的。更重要的是鲁迅出于叙事策略的需要,有意略去了狂人成为狂人之前的故事,留下空白,形成一个“召唤结构”,让读者去填充和联想,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那么,作为读者,如果联想到作者所言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就不难推测出狂人是如何发狂的。
先看一看狂人的概况:未婚(从小说里可以推断出),年纪约三十岁,父亲已经去世,有母亲,曾有一妹妹但“被吃”(被封建礼教害死),狂人的家庭是一个地主家庭,拥有若干要交租的佃户。而狂人则是有着强烈的反传统思想的“孤独者”,类似于鲁迅后来的小说里的许多孤独的知识分子,如吕纬甫、魏连殳等,而这些人其实就是狂人的另一个版本,是狂人形象的进一步延续和展开。自从《狂人日记》中出现了“狂人”这一形象后,鲁迅似乎便有了一种“狂人情结”,在他此后的许多作品中,“狂人”与类似“狂人”的人物及“狂人话语”便不断出现,奠定了鲁迅作品的基调和氛围,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狂人系列”。所以可以说《狂人日记》实际上就是鲁迅全部小说的总纲 ,《狂人日记》既是鲁迅小说创作的开端,也是他的全部小说创作的总线索和总主题。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的话,就先埋下了后面的小说《药》的种子。
因此考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如何发狂的,可以从鲁迅后来小说中“狂人”系列入手。 这些狂人是如何发狂的呢?从鲁迅的全部小说里可以看出,“狂人”们原来都是“指归在行动,立意在反抗”具备“摩罗之气”的先驱者,是反封建的斗士。夏瑜被关牢中还在宣传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长明灯》中的“疯子”要吹灭那象征旧的一切的灯火;《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等都是如此。然而不幸的是,他们都是身处荒原国度里的“精神界战士”,“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⑦。
据此可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成为狂人之前应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因而受到家庭中“大哥”的镇压和周围人的迫害,终致发狂。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狂人”发狂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反抗者的痛苦经历。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狂人”痊愈了,所谓痊愈了,就是做封建官吏去了,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一样加入“吃人”的行列,这样人们反倒把他当做正常人看待了。家庭不再是温暖的栖居地,而成了新思想和精神自由的桎梏,是“摩罗”战士的地狱。
二、没落与吃人的家族
《狂人日记》中实际上还暗含着一个家族没落与吃人的叙述。鲁迅的家族曾经是一个大家族,周氏大家族俨然是一个儿孙满堂,生机勃勃的颇有规模的传统大家族,一点也不次于《红楼梦》中的“贾府”。然而到鲁迅出生时已逐渐没落,至其祖父周福清科举作弊事发和父亲的去世,周氏家族受到沉重打击。在风雨飘摇中鲁迅一家又受到家族中其他成员落井下石般的欺凌和排斥,年少的鲁迅只能不断受到家族内长辈的排挤和暗算,年少的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族内部的倾轧与险恶,家族吃人的观念与意识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心灵上的创伤已经烙下。最终导致他要走出这个大家族,离开这个吃人的圈子,“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⑧。鲁迅有着曹雪芹和巴金的体会,不过他并没有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直接对家族的批判上,而更多的是从家族中最小的单位,作为个体的个人入手,建立他的立人思想。然而,在家族中曾经历的一切恩恩怨怨已深入他的无意识层面,时不时的隐隐露出一点点来,在鲁迅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有这种情况存在。《狂人日记》中同样如此。
《狂人日记》中有这么几句话:“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 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狂人”是身处一个较大的家族中,拥有若干像狼子村这样村庄的土地,正如鲁迅自己属于乡下有着四五十亩上好的田产、城中有着殷实的店铺的周氏大家族一样。佃户为什么要告荒呢,肯定是因为遭了天灾,收成大减。“大哥”不肯减租,一是因为“狂人”的家族已经在走下坡路,很不景气,不如此则不足以维持家族的奢侈生活。这是一个大家族在经济层面上的没落和衰败;二是因为“大哥”比较凶狠,没有“人性”,一点都不同情和怜悯可怜的佃户,正是“大哥”“吃人”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大家族“吃人”的凶残性的体现 ,是大家族从精神层面上走向堕落的表现。
这短短的几句话,令人联想到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黑山村的乌庄头”交租告荒的一段描述,与此颇有相似之处。鲁迅应该是很熟悉《红楼梦》的,《狂人日记》里的这一段很可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在无意识中以《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作为蓝本了。而熟悉《红楼梦》的人看到《狂人日记》里的这一段也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里的相似情节。众所周知,《红楼梦》正是描述一个家族是如何“吃人”和走向没落了的。《狂人日记》作为一部短篇小说,加上作者的叙事策略是借狂人狂语,以双关和暗示机制作用于读者,不可能像《红楼梦》那样以大篇幅正面展开叙述家族的“吃人”和没落。但“狂人”的疯言疯语不正与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谋而合吗?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一向追求多子多福,追求大家族的团聚与天伦之乐,人们一直主张五、四世同堂等其乐融融的家族景观,而鲁迅则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就实际上说,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这也非‘于今为烈’,正是‘在昔已然’。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拼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家族观念是一根套在他们头上的无形绳索,限制并扼杀了人的天性,抽去了人的真性情。家族生活看上去似乎充满了温情,然而,鲁迅撕破这层的面纱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竟是如此狰狞的丑恶面孔和血淋淋的情景。
三、作为大“家”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无法栖居的精神家园
人所栖居的“家”,不仅指“家庭”和“家族”,而且还包括更大的范围,即作为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这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处于一定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之中长大,受到一定传统文化的熏染。而现实社会又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黑格尔说:“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⑨ ,它的状况同样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状况。传统文化虽然意味着历史的过去,然而其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基因则制约着现实社会,并指向未来,可以说,传统文化构成了现实社会的存在基础,并指引着现实社会向前发展,走向未来,传统和现实社会是我们栖居于其中的“精神家园”。我们也往往正是以“家庭”的视角和要求来看待国家和社会的。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在《狂人日记》中, “狂人”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选” 鲁迅借疯人之口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与重大发现:原来四千年的传统,乃是四千年的吃人履历。
[##]
这一发现,就彻底摧毁了作为精神家园的传统,否定了人所继承的一切过去的所谓文明、文化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一发现与彻底否定,不仅是惊世骇俗的,是当时的社会甚至今天的许多人都无法接受的,而且更痛苦的是“狂人”(鲁迅)自己,因为他发现自己就是这个传统的产物,他的身上流淌着的正是这个“吃人”传统的血液,他自己首先从血统上很难摆脱“吃人”的干系,因为“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便“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而且他自己也无意中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吃人:“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⑩
传统是“吃人”的,那么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又如何呢?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现代象征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群兽“吃人”的昏暗世界,在这种社会中,人是残忍的,虚伪的,冷酷的,人性是扭曲的,而且被当做“从来如此”“便对”[11],因而人们习以为常,没有觉悟,即便有“摩罗战士”出来呐喊,意欲唤醒蒙昧的愚众,却反而被当做疯子迫害。一言以蔽之,“没有真的人”,只有兽,如“海乙那”般“狼的亲眷”,仍然在继续“吃人”。《狂人日记》中的提到的村子叫“狼子村”,正是鲁迅把现实社会比作野兽部落的意思。《狂人日记》实际上就在反复讲述着“狂人”对周围“吃人”现象的发现,从表面上看这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病态心理,但实际上却是鲁迅在反复暗示着现实社会中“吃人”的血淋淋的现状。
总之,现实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使鲁迅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一直持续终生,鲁迅以后的作品中反复言说着同样的主题,鲁迅用一个一个的带有“狂人”特征的人物,用这些人物的类似“狂人”的话语,反复抒写着他内心的忧愤、绝望与痛苦,隐喻着他置身于“吃人”群体中的孤独与无奈。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界的先驱,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周围环境十分敏感的先知和智者,鲁迅承受着常人难以体验和描述的心灵的孤独。在失去了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之后,鲁迅只能选择了“过客”的道路,就是只能不断地走,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者,不断地漂泊、流浪,“彷徨于无地”[12]。
人身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时间的交织、交替中,这三种时间之流是人生命意识的基础。鲁迅从过去和现在中看到的只是“吃人”二字,感受到的是地狱般恐怖和阴暗,如置身于荒漠之中。“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只有我被黑暗沉没”[13],“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过去和现在已无可留恋,那么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了。所以,鲁迅才在《狂人日记》里提出了从这“家”中拯救孩子,重新建立起美好的“家”,“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4]的呼吁。这一呼吁,至今仍响彻在世人耳边。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赵 彬,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苏克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生。
①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② 鲁迅:《<野草>题辞》。
③ 鲁迅:《南腔北调集•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④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第2版,第425页。
⑤ 《礼记•大学》。
⑥ 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⑦ 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信,《两地书》,《鲁迅全集》,卷 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第20页。
⑧ 鲁迅:《呐喊•自序》。
⑨ [德]黑格尔著: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4页。
⑩[11] 鲁迅:《狂人日记》。
[12][13]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
[14]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