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708

[ 刘际平 文选 ]   

悟性的活

◇ 刘际平


  关键词:悟性 超然 意境
  摘 要: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以诗人的悟性活动而揭示出了事物间“戏剧化”的相对与和谐的关系,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玄秘味道和审美意味。
  
  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以其现代派诗歌“戏剧化处境”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相结合而产生的玄秘味道,长期以来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智力的空间。
  初读这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很容易诱发人的想象,使人眼前幻化出一幅曼妙的画面: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那风景中的小桥、流水、清风、岸柳,看着看着,“你”就如痴如醉地心醉神迷,浑然忘我了,这时,不知不觉中,“你”竟无意中又成了岸边楼上“看风景人”眼中的另一道风景了。这另一道风景不仅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楼上“看风景人”,而且还留在了“看风景人”的心里。以至于到了夜深人静、月光如洗的时候,“看风景人”还在梦中深情地重温着另一风景中的“你”,“你”已经成了“别人”梦中的风景了。当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的时候,往往让人感觉很传奇,很富于戏剧性,很像看一个童话般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是《断章》这首诗给人的初步感受,也是现代派诗歌“戏剧化处境”所带来的一种直接效果。
  然而,等初步的感觉渐渐远去,人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这首诗时,诗中跳跃着的诗人的灵感,诗人的智性所呈示出来的事物间谜一样的神秘关系,又让人感觉到一中悟性活动中所迸发出来的超然的意味之玄秘味道。
  《断章》这首诗是以诗中事物间变幻而神奇的关系牵动人的情思,打动人的灵魂,实现其审美价值的。法国美学家、哲学家狄德罗说:“从感觉上说,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悟性里。”①关系是一种悟性的活动。《断章》这首诗是诗人的一种悟性活动。在诗中,诗人是以其敏锐的悟性来发现和展示事物间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断章》是一首有关关系的诗。全诗短短的四行就似乎包括和容纳了世间万物所有的关系。其中既有显形的关系,又有隐性关系。从事物的表面关系来看,诗中的显形关系有:物与物的关系,如景与桥,桥与桥,月与窗等;人与人的关系,如桥上人与楼上人,赏月人与做梦人等。人与物的关系,如“你”与风景,“你”与桥,“你”与明月,“看风景人”与楼,“看风景人”与桥等等。从事物间的深层来看,诗中的隐性关系则有: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主被动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以及所有事物间的相对关系等。因为对于《断章》这首诗来说,全诗共四行,两节,四个镜头。如果每个镜头单独来看的话,这四个镜头摄取的分别是生活中常见的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彼此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此诗中,由于诗人把四个镜头分两组并置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一组并列式蒙太奇,诗中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镜头中,看风景的主体“你”在第二个镜头中,“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就成了被人看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客体的“你”了。而在诗的第三个镜头中,被明月装饰了窗子的被动的“你”,在诗的第四个镜头中,“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就又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你”了。这样,随着诗中事物间不着痕迹,不动声色的位置的转换,世间最本真的关系,一切事物间的主客体关系,主被动关系都是相对的,流动的,相互转换的,在诗中也出现了。于是在一首短诗中,诗人利用四句诗来描绘事物间所有的关系,揭示事物间关系的奥秘,这是诗人的悟性所在,也是诗人悟性活动的神奇所在。
  其次,从诗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身在物中,并深深地陶醉于物,“你”和物之间的关系是美满的,是相亲相融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走进并美化了“你”的生活,物和“你”的关系也是温馨的、融洽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和谐统一的。人与物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很多种,其中有对抗关系,有征服与被征服,惩罚与被惩罚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无论对人还是对自然界都是一种伤害,是一种不完美的关系。因此,在我国,人们自古以来就强调“天人合一”,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因为人出自自然,是自然的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就是一个小宇宙。人应该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且“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只有顺应了自然,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才能尽其性命,符合了自然的目的,完成了人的使命,并获人生的自由和幸福。所以 ,在《断章》这首诗中,作为诗人的悟性活动,诗人追求幸福与美的天性实际也让诗人于诗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理想关系,和谐统一,相互融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审美境界,在诗中升华出这样一种境界,是《断章》这首诗的更深一层的审美意味。再次,从诗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人“你”当成风景来看,“你”也把“别人的梦”当做自己的审美对象来“装饰”,这是一种人与人这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美化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那么在诗人悟性活动的背后的神奇所在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诗中超越于诗人悟性活动,对关系的感觉之外的一种理性沉思,一种诗歌的意境,一种玄妙的味道。在《断章》这首诗中,诗人是以中国古典诗的气质意境来塑造诗的灵魂的,所以诗中流动的意象,桥、楼、明月、风景,绝不单单是一些简单的意象,是一些犹如行云流水的风景,是诗人的一种情怀,是诗人的一个空灵自由而意味深长的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世界,是诗人的审美理想所在。诗中的每个空间,诗歌里的每一种关系都是诗人以其悟性超越现实而获得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愉悦,都是一种审美的发现。诗中的关系是多层次的,诗中的审美意味也是多层次。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说:“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②,“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了它身上的各种关系”③,“对关系的感觉就是美的基础”④。关系也是一种美。《断章》这首诗的所有美与意境正是由诗中微妙的关系所孕育而成的。首先,从诗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看,景与桥、桥与楼、月与窗等,它们各尽其职,各守其序,相对而出,互为风景,这一切都是十分和谐的,诗中对这种物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感悟和升华是美的,这是一种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的美。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里,天道自然,世间因天道而“列星随旋,日月递?荩?氖贝???跹舸蠡??缬瓴┦??蛭锔鞯闷浜鸵陨??鞯闷溲?猿伞雹荩?斓馈拔尬??薏晃?薄L斓牢奚?尴⒌鼗??送蛭铮?雇蛭锖戏ㄓ行颍?斓朗亲蠲赖摹L斓酪簿褪亲匀恢?溃?斓酪簿褪亲匀恢?馈W匀恢?朗呛托场⒆匀坏模?抖险隆芬皇?形镉胛镏?涔叵档暮托秤胱匀皇且恢肿匀恢?溃?彩且恢痔斓乐?馈J?舜邮兰湮镉胛锏某铝杏氩贾酶形虻搅嗣溃?⒊?搅宋镉胛镏?涞墓叵刀?⑾终庵置馈6杂谌死此担?砜怂妓担骸叭说谋局什⒉皇堑ジ鋈怂?逃械某橄笪铮?谄湎质瞪希??且磺猩缁峁叵档淖芎汀!雹奕俗魑?恢钟幸馐兜摹袄嗟拇嬖谖铩保?说纳??怯幸馐兜模?说囊馐恫唤瞿苋鲜兜阶陨淼拇嬖冢??一鼓苋鲜兜娇吞宓拇嬖冢?⒃谥骺椭?浣?⑵鹬种值墓叵怠U庑┕叵涤惺涤眯缘模?新桌硇缘模??姓庑┒际峭庠诘模??星恐菩浴⒉蛔杂傻摹6?竺拦叵翟虺?搅苏庑┕叵担?亲杂傻摹I竺拦叵荡?辛钊私夥诺男灾剩??梢匀萌说玫骄?裆系穆?愫拖硎堋H擞肴酥?涞纳竺拦叵狄彩钦庋?R虼耍?凇抖险隆芬皇?校?擞肴酥?涞墓叵凳巧竺赖模?簿褪亲杂傻模?钊擞湓玫模?梢匀萌嗽诰?裆系玫缴??胪晟频摹H擞肴酥?湔庵止叵档拿杌嬗肷罨?彩歉挥幸馕兜模?詈螅?邮?兴?惺挛镏?涞南喽怨叵道纯矗??柙蛴滞菩砹艘恢质兰渫蛭镏?湎嗷ヒ来妫?嗷ザ哉眨?ノ?韵螅?ハ喽缘龋?佣?舜嗽踩诘木辰纭!澳恪笨捶缇埃?澳恪庇殖闪朔缇埃?澳恪北弧白笆巍保?澳恪庇帧白笆巍绷恕氨鹑恕保?谑牵?谑?校?澳恪焙汀胺缇啊敝?洌?懊髟隆焙汀澳恪敝?洌?澳恪焙汀按白印敝?洌?氨鹑恕焙汀澳恪敝?洌?奥ド稀焙汀扒派稀敝?洌?按白印焙汀懊巍敝?洌?庖磺械囊磺兄?涠际鞘迪至顺沟椎亩缘然??韵蠡???换??舜酥?湮薨?拚希?踩诠嵬ǎ?饩褪鞘?型蛭镏?涞脑踩诘木辰纾?彩庆?诘淖罡呔辰纭T谑?校?墒?型蛭镏?涔叵邓??匠隼吹恼庵志辰纾?故?木辰绺???耍?哺?幸恢中?畹奈兜懒恕
  总之,读《断章》这首诗,犹如欣赏一道风景,欣赏一道世界万物和谐之美的永恒风景。人们可以在这道风景中看世间百态,也可以在这道风景中感自然流韵,因为这是一首智者的诗,是一首以智者的悟性活动而具有超然意味和玄妙味道的诗。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刘际平(1967-),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
  
  ①④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第30页。
  ②③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第31页。
  ⑤ 《中国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悟性的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