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当代散文 宗璞 细节描写 技巧运用
摘 要:散文创作离不开细节描写。只有充分调度细节描写,才能开拓境界,提升品位。文章以宗璞散文创作中的细节描写为观测点,就画面设置、场景安排、色彩点缀、心态展现等角度入手,探讨其散文创作的细节表现技巧。从一个层面洞察其散文的美学意蕴,进而提高鉴赏水平。
宗璞以她的丰富学识,以她与知识者甘苦命运的相知,以她诚与雅的艺术追求,使她成为一位出色的知识型作家,尤其是一位文人型的女性作家。她学养深厚,得之于家学的滋润,小时候母亲就让她背诵很多古典诗词,父亲冯友兰是一代著名哲学大师,对女儿的文学、美学产生重大影响。姑母冯沅君(淦女士)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对侄女的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作者一生跟随父母在大学校园,生活在知识分子群中。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木,西南联大的一砖一瓦,北大燕园的一花一草,从童年时代迄今,它们始终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她一九五一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就开始文学创作。后调至《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对英国文学有较深的研究。诚如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云:“一个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而又曾为中国文化所‘化’过的人更是有福的。”她是有福的,因为在同代人中,她是一位在深刻文化背景中成长的有准备的作家。她钟情文学,写诗,写小说,也写散文。尤其是散文创作,成就斐然。从游记、抒情写景、人物叙事到域外访问、文化随笔,涉及广泛,造诣颇深。“可说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①她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可圈可点处甚多。特别是细节描写引人注目。“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组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性格和生活事物的最小单位。一般地说,对那些细致、具体可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的描写,特别是能展示人物思想及其性格特征的那些具体、细微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可称之为细节描写。”②宗璞的散文,往往用一两个细节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开拓出优美的意境。仅此,宗璞散文就值得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与研究。本文拟从宗璞散文的细节描写切入,探讨其散文的艺术技巧。
一、画面设置
宗璞长于诗书之家,自小喜爱鉴赏名画,曾经潜心研究过许多中外绘画作品。她在线条、色彩、构图方面秉具的慧心和敏感,为她后来引绘画因素进行散文创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宗璞的许多作品完全可以视作一幅幅绘画作品来欣赏。她的散文犹如诗歌,画面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味和情调。时而气象阔大,雄伟壮观;时而幽静清新,精美雅致;时而恬淡自然,小巧纯朴。然而,无论何种景色,在作者笔下,总显得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对社会现象深刻的领悟,对现实生活深切的感受。如《废墟的召唤》:“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作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好一幅优美的水彩风景画。画面上有落日;也有山、水和枯树;有近景,也有远景;更有红、白、黛青等诸多颜色。充分体现作者善于融传统绘画技法,讲究构图布局,注重色彩点染,力求以文作画的艺术追求。再如《萤火》:“若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不慌不忙地淌着。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记得萤火虫很少飞近我们的家,只在溪上草间,把亮点儿投向反射出微光的水,水中便也闪动着小小的亮点,牵动着两岸草莽的倒影。”这完全是一幅水墨画面,近乎乡野式的村居,小桥流水,月光淡淡,萤火点点,几乎全是景物的组合。画面布局单纯紧凑,营造出一种古朴恬淡、闲适温馨的生活气息。作者不直言乡思,却把全部感情融进一组组画面,甚至把抒情主人公也融进了画面,牵惹读者悠远的遐思,使人在月下溪边的背景上,仿佛听到儿时的“我”在月下桥头等母亲时看到萤火,好玩地大声叫道:“灯!飞的灯!”又仿佛看到她的几分天真、几分顽皮、几分好奇。这样,思旧怀亲的题旨就通过月下萤火图展现出来了。又如《水仙辞》:“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浅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几笔浓淡相宜的涂抹,好似一幅油画。古人道:丹青难写是精神。但作者凭借她的深厚的艺术功底、构图设色的语言驾驭功力,便以饱蘸情致的笔墨,出神入化,挥洒自如,那水仙的形姿、情态、气韵、精神,便清晰地印在画布上。不仅传情、传神、传趣,而且让读者可触、可感、可叹!仔细玩味,离开绘画的因子,仅从语言的角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如此高妙的境界的。又如《他的心在荒原》:“据说一切摆设都尽量照原样。四壁图书,一张书桌,数张圈椅。圈椅上搭着他的大衣,靠着他的手杖。哈代的像挂在墙上,默默地俯视着自己的书房和不断的来访者。”这是一幅素描,简单明了的数语,画出了哈代书房的摆设。画面简洁,线条流畅,似乎传递出哈代的生活情景及其精神追求。《湖光塔影》本身就是一幅布局匀称的画。作者巧妙地糅进了绘画这个空间艺术的笔意,乍看是一幅静物速写,细瞧则流动欲舞。调动了读者丰富的联想,可谓匠心独运。因为对绘画的修养较深,作者在很多篇章中都会提到“画”,如《我爱燕园》:“像是一幅没有着色只有线条的钢笔画。”《丁香结》:“如同印象派的画。”《三峡散记》:“像一幅无言的画”、“有的如大幅抽象派的画”等等。
二、场景安排
在散文创作中,场景描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最终是要为提升主题、丰富内容、刻画人物服务的。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中,流连忘返,领略花鸟虫鱼的自然美、柴米油盐的生活美、嬉笑怒骂的社会美,而且能够景中出境,因景及人。读者可看到阴晴圆缺的自然背景、人物活动的场景环境,欣赏艺术作品的内蕴美、形象美。宗璞的散文几乎篇篇都能以简单的细节映现出诗意的光辉。不仅真实生动而且富于魅力;不仅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深切,而且令读者浮想联翩、体味无穷。这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是简练与含蓄的统一,是萧疏淡泊与气韵生动的融汇,体现了作者散文创作的理念。如《梦回蒙自》:“记得那时有些先生的家眷还没有来,母亲常在星期六轮流请大家来用点家常饭。照例是炸酱面,有摊鸡蛋皮、烧豌豆尖等菜肴。以后到昆明也没有吃过那样好的豌豆尖了。记得一次听见父亲对母亲说,朱先生(自清)警告要来吃饭的朋友说,冯家的炸酱面很好吃,可小心不可过量,否则会胀得很难受。大家笑了半天。”这段生活场景,把母亲的善良好客和盘托出,同时也衬出朱自清幽默风趣的一面。可谓一石二鸟。再如《一年四季》:“雪消了,冰化了,杨柳又发了新芽,从嫩黄变成新绿,长成长长的柳线,垂在湖面上了。这小伙子仍是每天站着读诗。杜甫的主要东西读完了,又读李白。他曾把‘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成天老,可是第二天就更正,大声又读了好几遍。荷花开了又谢了,水面上还留着几株残荷。他已经背会了盛唐的那些大家,读起‘碧城十二曲阑干’了。”寥寥几行把一个青年学子在未名湖畔读书的形象描述得真切自然,把他知错必改不经意的精神透视出来。这个学习场景虽小,但能以小见大,它犹如一扇窗口,可以洞见一代青年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又如《报秋》:“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持续约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简洁几笔勾勒出玉簪花开放的自然场景。玉簪花开放的形、神、姿态都在其中,并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玉簪花的精神境界与情感眷念。真是富有诗情画意、不可多得的文字。难怪王兆胜会这样说:“北京散文作家喜爱平淡的白描手法,简单几笔就可勾勒出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副情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③
[##]
宗璞的场景安排往往与画面设置相联系,画面中显场景,场景中现画面。这样画面具有立体感,场景具有多维性,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细节描写的魅力。
三、色彩点缀
在审美活动中,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但是,调色的本领,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的。绘画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调色的艺术。如果颜色处理不当,失去匀称与和谐,再美的景色在笔下也显不出美来。赤橙黄绿青蓝紫,看来都是寻常色。当色彩只有在体现出感情的时候才是美的,光有调色的本领而色中无情,顶多只能称得上“画境”、“画工”,还算不上“化境”与“化工”。散文创作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色彩世界,以及色彩赋予人们的丰富审美情趣,必然反映到散文创作中来,散文的色彩描写,也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④如《好一朵木槿花》:“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 ,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娇嫩的紫花与绿色的波浪相映衬。作者用拟人与比喻使色彩与线条具象化,又在具象化中现出了色彩与线条。再如《三峡散记》:“从峡口望进去,可以看到六层山色,最近的是黄,然后是深绿、绿、蓝灰、灰和在江尽处天下边的灰白,灰白后似乎还有什么,每个人可以自己在想象里补充。”作者富有层次地着色点染。色彩由浓渐淡,淡得让人无法想象又不得不去想象。想象着峡口里面的天地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神奇。非作者的彩笔,描绘不出那样的神韵。又如《“热海”游记》:“瀑布不高,但水势很猛,在溅起的水花中,可见水潭一侧有大块颜色鲜明的岩石,好像一张古怪的脸谱,涂有黄、褐、黑、白、绿各种颜色,在这儿看着水的起伏,山的变迁。”有不同的色彩点缀水边的岩石,辅之以“一张古怪的脸谱”的比喻,顿时赋予岩石以生命、以感情。
另外,作者为追求形象的个性鲜明,画境的色调清新,常常动用反复性着色艺术,以求展示纯净、单一,达到色彩美。如《羊齿洞记》:“每片叶子都是那么绿,那么亮,绿得透明,绿得鲜嫩。不是盆景中的绿,也不是‘绿满阶前’的绿,而是悬在头顶上,很大很大的任意生长的一片绿。”作者仅一字点化,将羊齿洞大束大束的羊齿植物的叶子的绿的形态鲜活地画了出来。而且有了对比的韵味,写出绿叶的光泽、感觉以及神气。这样的神来之笔,激活了整个画面,顿时有一种盎然的生机仿佛流溢出来。再如《三千里地九霄云》:“而天空是无边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通过抒情的方式把昆明的蓝天的神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蓝是颜色的概念,比较难写。令人赞赏不已的是,作者并没有像常人那样以各种喻语进行描摹,而是高明地借助于联想引起的抒情来获得良好的效果。她把天蓝的专一、天蓝的气度、天蓝的质感、天蓝的神情,都表现了出来。古人曾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写景之难,就难在不落俗套而有创见。作者以色彩点染,不仅从大处着墨,写得形象飞动、色彩明丽,如诗如画,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语言的表现张力可见一斑。
作者就是这样巧妙运用色彩词,点化景物。色彩使景物感情化了,景物使感情色彩化了,感情又使色彩具象化了。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但凡景物描写往往与一定的色彩相联系,而一定的色彩又能唤起人们对某种形象的联想。它不是单靠视觉给人以美感,更为重要的是注入了感情。这不仅是对画技的运用,更是对画技的发展。
四、心态展现
宗璞的学养与研究决定了她的文人心态,而这种心态必然反映出她的创作心态。这种创作心态又必须通过人物意识和情绪的流动,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散文是一种自由的艺术,与心灵活动相契合,心有所思,执笔成文,随意而至,无拘无束。”⑤宗璞正是站在“相契合”的临界点上,以自己旷达处世的姿态,宽松自由的心境,透视出人物观照自然的意念、感悟人生的信念、体验社会的理念。她谈情志、谈情采、谈情思、谈情操、谈情趣、谈情理,一切均源自她的真挚。她注重心灵的充分展示、情绪的自然流动,不矫情、不吝情。由于宗璞有过童话创作的经历,她又能以童心表达天真,以童趣表现认真。如《冬至》:“随着落叶飘零,白昼一天天短,黑夜愈来愈长。清晨散步,几同夜行,无甚意趣。只要到了冬至,经过这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便昼渐长,夜渐短,渐渐地,春天就来了。好像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落到了谷底,无可再落,就有了上升的希望。可以期待花开草长,可以期待那拖着蓝灰色长尾巴的喜鹊的喳喳叫声,并且在粉红色的晨光中吸进清新的空气。”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希望的追求、人生美好的企盼的情趣。这种心态就如同春天活力四溢,粉红色是一种健康色,寓意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再如《松侣》:“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有白皮松、油松等,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由上面的宏观的人生,拉近具体的人们。这里,一群老人虽老不服老,聚在松林下,锻炼身体,谈笑风生。生活得是那么轻松、自如、悠闲,而被人格化的松树,正好映衬了老人们的健康的心态。在《人老燕园》里也有这样的表现。又如《紫藤萝瀑布》:“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简直就是一段直抒胸臆的文字,饱含情感。这里镜头拉得更近,定位在自己的人生心态。它把作者对自然的呵护、人生的关爱尽显心灵的看台,别有一种感染的力量。
宗璞是真诚的。这种真诚使其眼睛不被尘世的浊雾所蒙蔽,而且通过她的心灵镜面能呈给读者的人生画面也就显得格外清晰。亦如作者在《小说和我》中说到:“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如果有真情,则普通人的一点感慨常常很动人。”在宗璞的创作中,诚既表现为作者的态度,表现为她的心情、推理和判断,表现为她的人格理想和价值尺度,也表现为她笔下的人物的心态。
综上所述,宗璞的散文创作特别善于精心采撷细节、描绘细节,使作品生动充实、丰满多姿。也是其散文具有艺术魅力的所在。一些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的细节却抽筋牵蔓似的联系着主题。经作者的巧编妙织,散文的境界变得博大,思想变得深沉,情韵变得丰富,艺术变得精湛。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延生,江苏淮阴工学院人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① 陈素琰.宗璞散文选集[M]•序言[J].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2.
② 吴延生.神情并茂趣味无穷——从审美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细节描写[J].贵阳:贵州大学学报,2003.(4).84.
③ 王兆胜.文学的命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7.
④ 杜福磊.散文美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183.
⑤ 汪文顶.怎样写散文[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