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665

  

论废名小说的景物描写

◇ 李 波


  关键词:废名 小说 景物描写
  摘 要:废名小说通过描写优美的自然景物营造了梦幻般的抒情意境,渲染了平和恬淡而又带有淡淡的忧愁与哀怨的背景氛围,展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废名的小说中,景物刻画不再只是为故事的展开、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舞台,而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线索。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其独特之处即是他的小说在表达方式上成功运用了中国诗歌、散文的抒情写意的手法,以诗意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构筑了一个又一个非现实的乡村世界,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的抒情意境。他用诗人独到的眼光和敏感的心灵,再现故乡、人生的平凡琐事,描写哀而不伤的故事,塑造安于自然、乐观洒脱的人物,赞美乡村的古朴之风、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
  废名的小说,没有悬念迭生的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作者要表现的是由瓦房、泥墙、竹林、流水、小桥、菱荡、菜园等一个个具体意象构筑的美丽景致,是无始无终,流动不息的画面,是这些美丽意象构筑的意境。阅读废名的小说,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或许你记不住某篇小说到底讲了什么内容,甚至都不记得主人公姓甚名谁,脾气性格如何,但是,你绝对不会忘记陶家村、史家庄和菱荡这些地方的小河、木桥、竹林、桃园给你带来的无以言表的淡淡感觉。
  一般而言,景物描写在小说中主要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增加意蕴,衬托人物的性格、情趣、心境,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可是在废名的小说中,景物描写被赋予极为重要的作用,情节与人物失去了以往不可一世的地位,自然风景和场景的刻画也不再只是为故事的展开、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舞台,而是直接成为叙事的目的之一。所有的景物不断变化、流动,构成了一条视觉上的情节线索,进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废名的笔下处处是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桃红柳绿,这些美丽的景致为他的小说氛围增添一抹清新秀丽的色调,赏心悦目,给人带来愉悦美好的心情,造就了理想天地,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回归之情。
  
  一
  
  废名小说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寻找一个新的世界,以特有的审美情趣自顾沉浸在宁静优美的田园牧歌的吟唱中,建构起一个生活宁静和谐、人性淳朴无欺的“桃花源”式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景物则成为构成其独特背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废名小说中的世界,经常就是自然景物的世界,是他频频提到的世外桃源般的秀丽风景。
  《竹林的故事》里开头便写到:“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①短短几句话将小河、坝脚、竹林、茅屋、菜园等五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洁净的、清幽的山村图,在叙述顺序上也是先景后人,有意渲染,可以看出废名在环境展示的艺术背景中渲染了古朴、宁静的氛围。废名笔下的乡村就是这样宁静、恬淡、充满绿意,那些个木桥、石塔、宫殿、庙宇点缀其间,让人觉得亘古以来天地就这么安宁、这么淡远。
  《菱荡》中,“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尽是花了。”②走进菱荡,就走进了“真如”境界。在废名笔下,菱荡已是人格化了的菱荡,幽杳、古朴、淡远。菱荡作为一个象征意象, 与“菱荡人”的性灵融为一体,具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营造出充满了性灵精神的“虚静”意境,它是一种既在世俗生活之中又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宁静淡泊的意境。展读废名的小说,那撩人的“虚静”意境即会撞开你的心扉,让你与作者一起去体验心灵的自由状态。
  再看《桥》,朱光潜说《桥》的“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每境自成一趣”③。《桥》虽说是长篇小说,但更像四十三篇独立成文的山水小品,而每一篇又都连贯一气,营造出了一种镜花水月般、似烟似梦的美好境界。这些错落有致的风景,带来美好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充满丰富的意蕴。在这里作者借助于叙述者或主人翁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的风景和外在的人事,一幅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一件人事的活动就是一段内心的告白。如《桥•史家庄》中的史家庄“白垛青墙,三面是大树包围,树叶子那么一层层的绿”,还有一片大芋田,芋田里“好白的水光”,团团的小叶好像“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小林第一次从史家庄做客归来,三哑叔用红花来装饰绿竹枝,小林兴高采烈地坐在水牛身上回家,在他过桥的一瞬间里,竹杖、红花、老牛、幼童、石桥和溪水这六者有机组合,构成了一幅平和恬静的田园风光,充满了温馨的人间气息和生活情趣,饱含着中国古诗里风韵和意境,洋溢着动人的风情。还有《桥•黄昏》一篇,小林在河边站着,一丝丝下挂的杨柳,缓慢流动的河水,天上的几颗星,如此景致让小林想起一年以前朋友的感言:“那倒是很美的一幅画。”风景如画,而人在画里,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物不过是自然的小小点缀。当废名借《桥》中主人公小林之口说出:“我好像风景就是我的家”,想来没有哪位读者会感觉诧异。
  对这种人与自然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的境界,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宗白华作了最好的解释:“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出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④
  
  二
  
  在自然景物描写方面,废名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特点,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天然且巧妙构成,选取一些美丽的意象,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抒发他平和恬淡的心境,感受大自然幽静、冲淡之美,流露出忧郁的孤寂之情、无奈之情。尽管我们强调废名小说的诗意,强调他用精细的笔触生成的宁静、和谐、幻美的田园风景,强调他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展现,但宁静秀丽的风景背后总笼罩着幽怨落寞的气氛,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清新冲淡与哀怨忧郁并蓄的风格。
  废名常常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这与中国文人失意时的寄情山水、聊作洒脱相一致。废名的景物选择在不同篇章中都有相似性,小说中主人公的住所多有一条小河、山坡、池塘、城墙、庙宇、沙滩等点缀。如《柚子》中外祖的村庄,后面被一条小河抱住,河东约半里,横着起伏不定的山坡上,清明时节,满山杜鹃。《浣衣母》中李妈的茅房建筑在沙滩边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他要用这些意象来突出一种超然尘俗的情绪,一种让人怀恋向往的亦真亦幻的境界。尤其像“河上柳”、“竹林”、“小桥”、“菱荡”等既是小说题目,又是点缀人物形象的风景,同时它们又是极精致的意象,寄意含浑、深远、超拔,又与主体情绪,人物命运遭际融洽无间。
  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山水情景:潺潺的流水,翠绿的菜园,青翠欲滴的竹林,浓荫覆盖的茅屋地下跑着的鸡娃,青草铺平了一切,树荫已搭成了天然的凉棚,农夫、村妇、少女以及远近的沙丘、桥洞、城郭等,如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但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的三姑娘却面临着悲苦凄凉的现实生活,最后寂寞地离开了郁郁葱葱的竹林,辗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引起人们的哀痛与深思。作品流露出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哀愁。清新恬淡的底色之上,隐隐透出几分淡淡的忧伤与惆怅,这是作者在黑暗现实面前苦闷伤感情绪的流露与表现。废名作品中透露的孤寂之情, 其实是对自身生命的反省,在这种反省中形成了他文章的风韵气质。废名笔下的人物、树林、古庙、竹林都透露出深深的寂寞,这种虚境空灵的意境恰恰与他的这种气质相吻合。
   [##]
  再如《菱荡》中对菱荡的描写:
  
  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地你又走出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过客。
  这样的人,总觉得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⑤
  
  这里所描写的一切,显得过于宁静、悠远,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切都凝固在一个深绿的“圆”点上。作者笔下的无人、无声的幽深清远之境,正是作家内心情感浸染而外射的结果。垂钓者没有故作悠闲的隐士风范,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没有久候不得的愤意情绪,有的只是随遇而安的平静,在平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
  
  三
  
  一般而言,自然景物是人物生活的环境,浸染着人物的性格特色,可以侧面反映人物的情绪变化或主观想法。在废名小说中,自然风景都经过了作者心灵的过滤,含蕴极深。风景是人之所见、所感、所思,而人也是风景。在废名眼中,无论是竹林、桃园,还是陶家村、史家庄;无论是桥、亭还是塔、庙,都是人人可见的美。废名追求美的意境,在静观中对自然风景赋予美的描绘,人物也只不过是作为美的画面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画面更加完美。作者在古朴、纯真、幽静的景物中洞见世间万物生命本体的跃动,大胆挖掘景物描写的作用,让景物推动故事进展,从而使景物、故事人物的紧紧扭结占据了小说的中心。例如小林与琴子的相识就很典型,作者以金银花为灵魂,写金银花的美,写小林、琴子对金银花的喜爱,写金银花所引发的两个幼小心灵的沟通。在这里,花引人爱,人与花合,人与人之间因花而合,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人物从这里出发,故事从这里开始,自然美景在这里展现。小说中的景物促进故事发展、启悟人的诗兴灵感,反过来故事、人物又赋予景物以丰富的内涵,使其生机勃勃、灵气充盈。
  废名在《桥》中描写了很多美丽景致:万寿宫,家家坟,关帝庙,水丹庵,八丈亭,五祖寺,史家庄的金银花和松树,红花山的山路和落日,枫树桥的枫树和流水,还有桃园,梨花,杨柳,清溪等等。这些景物通过小林和琴子的少年生活故事及小林成年后回乡后的经历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可是废名的小说没有这样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他书中的角色一旦离开这些环境就无法独立存在;而离开小林等角色,书中的景物依然完整和谐,如诗如画——人物在废名的笔下反倒成为景物的点缀。即使写人物的外部特征,也往往与景物联系在一起。《桥》中,作者描写透露着山野女儿纯真本性的琴子的眉毛是“不着颜色之眉,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古今山色都凑在一起哩”,细竹的眼睛是“多么清澈,有如桃花潭的水,声响是没声响,而桃花却不能躲避她的红”,《初恋》中,作者描写姐的手“那手腕简直同塘里挖起来的嫩藕一般”。废名用诗人的想象,将少女的外貌与美丽的物象相连,很含蓄地将少女之美展现给大家,描写得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将原本普通的人写得与山水共色。《竹林的故事》里,作者描写了一个流水潺潺、绿竹荫荫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园世界,天真无邪的乡村少女三姑娘就生活在这里,三姑娘离不开竹林,竹林也离不开三姑娘,人与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废名小说基本不对人物作详尽的刻画,只是从场面、风景、氛围、情调中突现出来。自然与人物浑然一体,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水乳交融,一种高远玄妙的意境弥漫其间,直向读者的心灵渗透。菱荡人陈聋子朴拙浑厚,长年在荡里种菜、浇水、采菱。树色深,菱荡幽,“天比地更来得小”,荡水静得出奇,只有鱼儿的喋水声偶尔打破无边的幽静。聋子终日与野花为伴,与水鸟神游。他孤身一人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求,不知忧虑为何物,离尘出世,超然物外。没有菱荡,他也不会有这份“止静寂定”的心情。人生的孤寂都消失在菱荡的碧蓝幽深里,由此传达出忘却一切又超绝一切的情蕴。人与自然、心灵与外物互相补偿,互相映衬,自然美与人格美达到和谐统一。在阅读废名小说的时候,我们常常流连于文中清新淡雅的自然之景,但更多的是被文中人物的情感美和道德美所打动。因为他在表达大自然冲淡平和之美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冲淡平和的人性之美。
  总之,废名小说通过景物渲染了冲淡平和的背景氛围,营造了幽静清新的梦幻意境,衬托了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可以说,在废名的笔下,景物被史无前例地委以重任,使废名的小说如同一幅写意山水画淡雅飘逸,如同一支小夜曲舒缓迷人,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特征。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波 (1965-),河南扶沟人,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① 废名. 竹林的故事[A]. 废名小说[C].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34页。
  ②⑤ 废名. 菱荡[A]. 废名小说[C].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70页,第71页。
  ③ 孟实.桥[J].《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第185页。
  ④ 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2页。
  

论废名小说的景物描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