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645

[ 严运桂 文选 ]   

葛水平中篇小说《黑脉》的审美思考

◇ 严运桂


  关键词:葛水平 黑脉 审美 言说方式
  摘 要:《黑脉》是葛水平反映现实生活的最新力作。本文首先层层分析,揭示了“黑脉”丰富而又深刻的含义,即“官煤” 勾结、沆瀣一气。进而阐述形成“黑脉”的多种原因:即“官煤”的利欲熏心,百姓的愚昧软弱,管理部门的官僚作风。
  
  小煤窑事件为新闻媒体关注的对象,也是青年女作家葛水平小说写作的主题之一。写作者关注当下所频频发生的事件,把主流话语纳入小说写作视野,充分体现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和过人的文学表达才华。她的《黑脉》是继《黑口》之后又一部反映小煤窑之“黑”的小说力作,如果说《黑口》是写的一个点的话,那么《黑脉》就是一条线,品读小说文本,不禁让人产生深刻的审美思考。
  
  一、“黑脉”现象的相关解读
  
  1.“黑脉”的含义
  小说以“黑脉”为题,寓意深刻而丰富,“黑脉”意味着描述一条线性的东西,结合一定的语境,我们至少可以对这一条线性的东西作多种理解:第一层是指煤的本色,黑色的煤从地下开采出来,形成一条条“煤流”,犹如一道道“黑脉”。刚被采下的煤用骡子运到煤仓,再由煤仓升运到地面,然后再运到电厂、钢厂……乃至全国各地;第二层是指挖煤者愚昧与麻木意识的根深蒂固,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历史到现实的联络趋势与走向。对己,身处恶境全然不觉,对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也像一股“流”,左右着人们在混沌中挣扎,在挣扎中倒毙;第三层是指“官煤” 勾结,为了挣“黑钱”,有的人 “黑”了良心,如煤窑老板与记者,有的人“黑”了党性,如地方官员和用煤企业领导,这样一来,经营者、管理者与监督者沆瀣一气,组成了一股巨大的“黑脉”,使人触目惊心。实际上“黑脉”的多种含义中,小说文本的重心是落在最后一层含义上的。第一层是“黑脉”的具象陈述,第二层是“黑脉”干流形成的成因之一,第三层才是作者运用比喻与象征的写法想要揭示的深刻寓意。
  
  2.“黑脉”现象的原因
  “黑脉”的形成有其广泛而深层的原因,从文本所涉及的内容看,我们做以下归纳:其一,利欲横流,人心险恶。在“利”的洪流里,从上到下的人们,人性扭曲,良心丧失。煤矿所在地的县委书记李宝国,为了谋求自己的升官之道——晋升副市长,一次就从煤矿拿走了三十万巨款去打通关节,这一笔“黑”钱流向了哪里?文本虽然没有交代,但它的流向人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比县委书记更高的市领导乃至省领导,领导层的腐败程度、权钱交易的实质在这里体现得极其充分,因煤矿能挣钱,“光县里管事儿的有关领导入股的就有八个”。女记者,她的天职本是人民的代言人,但因为受不了金钱的诱惑,成了钱的奴隶,做了煤矿主许中子的性伙伴,这就意味着舆论监督也失去了作用。电厂领导“赵老板”、钢厂“王经理”,也是小有权力的人物,电厂、钢厂是用煤大户,他们为了发“浮财”、“吃夜草”,违法对许中子提出不合理要求,赵老板竟然向许中子索要增值发票。对“利”的追逐,使本来是能源资料的煤成了人们非法获利的载体,它流向哪里,非法的谋利就有可能出现在哪里。许中子,煤矿老板,为了追求暴利更是手段使尽。首先是表现在短期行为,野蛮开采,吃子孙饭。为了少花成本采优质煤,不依开采规则,在地下乱挖乱采,致使无法复采,同时也给当地人民酿成了潜在的灾害危机,果树不结果,地面出现裂缝。当他赚得盆满钵满时,他把这个乱摊子转给了他人。第二,奸狡欺诈,媚上骗下。开煤矿之初,他向银行贷款一千万元,后来他花了一百万串通相关贪官污吏,竟然将这笔巨额贷款当作呆账核销了。为了巴结要害人士,他可以几十万地贿赂,而对当地承受了煤矿巨大负面影响的老百姓,他却整天叫穷,每年只拿出一两万元给村里作补偿。对于矿难的处理,他采用欺骗、恐吓加笼络的手段,在矿难已发生的情况下,他仍然在省领导与新闻记者面前从容自若,谈笑风生,在处理矿难的具体操作上,他与县委书记、县长等人精心谋略,把死了十一人的大矿难化成了死了三人的小矿难,他的笔一圈,三个受难者的名字就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对死者的家属各个击破,隔离“安抚”,不让他们知道矿难的真相,生怕走漏风声,停业整顿,耽误了他赚黑钱。安全矿长韩平安是许中子的一条忠实的走狗与帮凶,为了维护主人的利益,也为了自己的职位与利益,他的尽职不是在安全问题上,而是“出色”地表现在出了安全事故后的“善后事宜”上。出了安全事故,他不是反思检讨,做点亡羊补牢的事,反而振振有词吓唬人,以势压人,推诿责任。田书中毒死了,弟弟田刚要讨回公道,结果是被韩平安威胁道:“活着不就是为了要俩钱,死了,你闹事,也还不是为了要俩钱。你要再闹,你按政策多要能让你少要了,信不?”“是谁让你哥出事了?当初来矿是你哥自愿的,对吧,不是哪个人把他拖来的?下井难道不知道有风险?既然知道有风险下井做什么?还不是为了赚钱多!” 他是按照这样的混账逻辑来管理煤矿,能不出事故吗!自下而上,官煤勾结,“黑脉”越伸越长。
  其二,愚昧软弱,冷漠无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做着最脏、最累、最险的活,凭自己辛苦的劳动养家糊口,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磨蚀了他们的感觉,再加之文化水平低,视野狭窄,思维迟钝,致使他们对许多丑恶现象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对人最可宝贵生命的逝去也是漠然视之。对不法事情的隐忍承受,使他们在大千世界中,像一颗野草,自生自灭,默无声息。韩志强,一个下井的挖煤者,他亲眼目睹了三次事故,第一次死了三个人,第二次他的贵州老乡王小军死了,第三次他妻子柳腊梅的少时同学田书死了,对于鲜活生命的逝去,他见多了,麻木了,所以当柳腊梅有感于田书的死因询问井下的通风状况时,韩志强却说:“管那么多,我又没中毒,就当什么也没看见”,其他人又是怎么样呢,“柳腊梅看着担架上躺着的田书,整个人像一块黑炭。上来的工人对田书好像无动于衷,把骡子拴到槽头,回头对柳腊梅看了一眼,各自穿着埋过小腿的水鞋进了澡堂子。骡子在槽头吃草,俯首敛眉,嘴贴着槽帮,嚼着草,偶尔打一声响鼻,响声温软谦卑,还不忘抬头张望一下,整个一个管饱了肚不生事很满足的样子。”这就是韩志强们的心态写真,也正是这种精神状况,既助长了矿主草菅人命的气焰,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包括韩志强在内的贵州十一个矿工在矿难中全部死亡。面对邪恶与死亡,他们不抗争,不举报,即使有一些不满也是无效的行为,比如一些死难者的家属,田书之弟的喊闹,柳腊梅的硬气,在许中子们的威逼利诱之下,显得极其苍白无力,最后都归于沉寂。正是矿工及家属们的软弱愚昧使得这股“黑脉”越流越粗,越流越猛。
  其三,相关部门工作作风官僚。“黑脉”得以汹涌,相关部门的官僚作风起到了疏浚的作用。当许中子核销一千万的“呆账”时,银行部门的领导们如果能作一些实际细致的调查,“黑脉”就能少一股支流;当李宝国被提拔时,如果上级相关组织部门能深入实际地作一番考察,贪官就不会大行其道,“黑脉”的延伸势头就会有所扼制;如果省级宣传部门能下井察看开采现场,识别所谓“典型”的真面目,伸张正义,为人民代言,使“黑脉”见阳光,就有可能使“黑脉”断流并寻出其源头。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设,实际情况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及时有力的措施扭转这种局面,类似于此种的“黑脉”有可能在各种领域出现。
  
  二、揭示“黑脉”的言说方式
   [##]
  
  1.选择独特的观察视角
  对一条涉及面广,延伸线长的“黑脉”的展示,小说文本采用了外聚焦的叙事方法,以女主人公柳腊梅的视角看世界,文本主要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所历所为,所思所感,展示了“黑脉”的绵长与污秽。文本共分七节,其中有六节都有柳腊梅的活动。虽然她不是“黑脉”中的中心人物,只是一个边缘人物,但她与中心人物及煤矿的特殊关系,使她在感受与洞见“黑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她是矿工韩志强的妻子,是煤矿所在地的村民,是矿主许中子的同乡同学,且颇有姿色,引得许中子想入非非,因为有了这些关系,她从丈夫及其工友那里知道了井下作业的艰险,从村人村长及庄稼地里感到了煤矿开采的严重后果,从许中子的言行及他所接来送往的人员窥探到了“黑脉”的势头及许中子们的人生信念与生活方式。作者从她的视角看世界,别具艺术魅力,因为一个没下过井,没参与过生产、管理与交易等过程的弱女子所能看见的、感受到的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而这冰山一角尚且如此之“黑”,那整个“冰山”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一视角有着巨大的艺术张力,引人深思与想象。
  
  2.准确勾勒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黑脉》读来让人痛恨、让人叹息、让人忧虑、让人愤怒、让人思索,其根本原因不是题材与内容本身,而是文本所展示的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使读者如临其境,与其人物同忧同恨,感受生命之过程。
  许中子,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许中子是勾连“黑脉”的纽带,在他的背后牵扯着一串上上下下的“人物”,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在“黑脉”中扬潮,游刃有余。先看看他如何讨得女人欢心的:对待女记者,许中子是以钱开路,随后便是“花言巧语”的心理攻势,并且听从女记者的旨意“戴”上了“文化”(戴眼镜);对待柳腊梅呢,从赞美她的辫子作为切入点,“两条辫子好看,有味道”,接下来赞美她的品德,“人家给你一点点恩惠你就拼命来报答。不错,是一个不错的人啊”。在柳腊梅陪他许中子喝酒时,他把电话给关了,并说“有啥事情还比和你在一起喝酒重要!”就是这样的伎俩,使一个贤淑的女人差点掉进他温柔的陷阱。对他上面的大小人物,他总是有一句话“我的煤矿就是咱的煤矿”,这个“咱的”潜台词是:我的矿就是我与你共同的矿,我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们的命运被拴在一起了。为了平息事端,韩志强三兄弟被事故夺去了生命,面对当时的情景,许中子对柳腊梅也使用了“咱的”一词。如果说对待李书记是为了“共同的利益”,那么,对柳腊梅则是为了减轻责任以致逃避法律的惩罚。生活中的许中子对自己也很客观,很有自知之明,他说:“打交道的人哪个是看中你这个人?都是他妈的看中我的钱。”他谙熟“攻心为上”的策略,把“我的”换成“咱的”,说得每个人心里都服服帖帖,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他赚黑钱服务的。
  柳腊梅,善良贤淑,传统自尊。她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女人,虽然她的身上折射出了时代印迹,但她骨子里仍然存留着传统女人的特点。柳腊梅为了“感恩”,为许中子做一点什么,曾把自己仔细地收拾了一番。她的打扮当然是给许中子看的,但当她与许中子喝茅台酒到头晕耳热时,面对许的挑逗,她又能把握自己的底线。当她丈夫的同乡与她碰杯喝酒时,趁机触摸她,她的话语“大兄弟喝多了”, 传达出传统女性特有的涵养。她对丈夫忠诚,十分关心体贴丈夫,觉得他是她身体的一部分了,不失浪漫情调,常到煤矿的草垛里与丈夫亲热,做人间男女之事。他对夫家兄弟也极其关心,首先是设法把他们从贵州老家接来“上班”,对他们的到来,她真诚热情,喜不自禁,一心想着为他们做好吃的,并打算帮他们今后过上“好日子”。当韩氏三兄弟全部遇难后,她悲痛欲绝,对许中子的哄骗利诱不屑一顾,但又没有撕破“脸面” 、走上法庭的觉悟。面对死后的韩氏三兄弟之墓,她惭对韩母及韩家,她将她唯一的女儿柳小水更名为韩小水,并决心将她培养成才,继承韩家烟火。她的形象就像她的外表一样,不算“美”但“耐看”、“有味道”,可谓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李宝国,老奸巨猾,贪得无厌。虽然李宝国在文本中出现的镜头不是很多,但大都在关键的时刻。在出事后,县长王平把事故报告给县委书记李宝国,他们一同来到事故现场,一个细节非常能展示李宝国的性格特征。“李书记对王县长说:‘咱这就等于开一个小型常委会,我想,能不能找个省里和市里的临界点?要么实报,要么像王壁矿一样(瞒报)。我的话不一定对,可以作为不同意见来讨论,最后举手表决!”他想推卸责任,不想留下什么话柄,但又要让下属们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一个城府深邃官场老练的形象跃然纸上!他贪财无德,在知晓田书矿难的情况下,他还对许中子强调:“尽量往下压,明天去医院处理了,不要影响生产,事就是这么个事,现在是狼多羊少!”他贪权妄为,为了谋求到副市长的职位,在煤矿索钱索物,煤矿出了事故,极力谋划欺骗之策,助纣为虐,生怕影响了自己的升迁之道。这样的典型形象,除了会让我们产生疾恶如仇的愤慨之情,还能激发我们对现实政界人员素质高度警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者的最高追求,莫过于通过文学文本展示丰富深刻而又韵味悠长的意蕴,而要达到这个高度,除了构思生动的文学现象,如意象、形象、情节等,主要还有语言层面的巧妙运用,使其涵义丰厚。葛水平的《黑脉》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概括起来,该文本的语言有如下的特征:首先,语言具有象征意味。“捉马村”这个村名含着一个历史故事,当然也有现实生活的象征,刘秀舍弃了马,自然就逃过了一劫,东山再起,做了皇帝,那么李宝国、王平们呢?许中子们呢?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难道他们不会东山再起?“狗”,本来是忠实的代名词,然而许中子的那条忠实的“狗”,在对待不同的对象(来访客人)时所具有的不同“态度”:李宝国到来,“狗围过来很喜欢地用鼻子贴着李书记的手想亲热一下”;柳腊梅来为许中子收拾房子,“狗冷不防地冲着柳腊梅蹿过来”;田刚来到许中子家,要为自己的哥哥讨回公道时,那狗是“叫得怒气冲天”。 这些都活画出了狗主人的势利与态度。许中子手机铃声“两只蝴蝶” 的亲密爱意也象征了他与同流们的暧昧关系。其次,语言具有讽刺意味。许中子因为抗战六十周年下载了“鬼子进村”音乐,好像还有点爱国意识,音乐“毛骨悚然”,带给人们的是当年敌人烧杀掠抢的痛感,这里隐含着对许中子掠夺性开采的讽刺。许中子戴眼镜“不是戴眼镜,是戴文化”,讽刺他假装斯文,附庸风雅。把本是下井挖煤说成是“上班”,且许中子的解释是“上班是给我履行劳动合约,你赚的是我的钱,下地呢,是简单的打粮食,顾命”。好像他多么尊重矿工,矿工从他那儿得到了多大的实惠,其实这里讽刺的是他剥削工人、草菅人命的种种做法。韩氏三兄弟名字耐人寻味,他们分别叫“志强”、“志发”、“志富”,这里寄托了他们父母多少美好的希望!然而“强”者不强,“发”者未发,“富”者则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实现,最后三兄弟连命都没了,这里不只是讽刺,是强烈的控诉!再次,语言极富个性化。前文所论及的诸多人物,文本运用的富有个性特征 的语言自不待言,俯拾即是,如“老板”一词是再常见不过的,时下,这一称呼有对单位负责人的,有对自己的领导的。许中子习惯把县里的大小领导都叫老板。潜台词是“既然你是老板,那么你就有责任”,体现了许中子的狡黠。这里我们主要举出几个没出现或者是出现极少的次要人物语言。文本没有正面写柳腊梅的爹,只有侧面写了她爹“出去赶集,出村时穿着鞋,出了村就脱了,把鞋别在腰上,到了集贸市场再穿上”。并引用她爹自己的话:“你娘身体不好,不穿鞋是为了给她省力,穿鞋是为了不给我闺女丢脸。”简洁明了地就把一个节俭会过日子的农民形象勾画出来了。柳小水,柳腊梅与韩志强的女儿,她的一句话就把她那幼稚无知、天真无邪的童真表达得极其真实。她说:“娘帮小叔生一个弟弟出来!再帮大伯生一个妹妹出来!”以上所举只是从一个角度摘之。
  言说当下,现实性强;着眼于“黑”,揭露性强;匠心独运,启发性强,这是读过《黑脉》之后总的审美感受。“黑脉”是现实存在呢,还是艺术虚构呢?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但它却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比如带给正直的人们以义愤、理性的人们以思考、心生邪念的人们以警醒,进而使他们有所启发、有所行动,使“黑脉”尽早变成清流!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严运桂,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葛水平中篇小说《黑脉》的审美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