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654

[ 施经碧 文选 ]   

意象的多义性

◇ 施经碧


  关键词:补墙 新批评 意象 多义性
  摘 要:目的在于探讨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 “补墙”的魅力。研究方法:运用新批评理论。结论:“补墙”这首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意象的多义性。
  
  
  一、前 言
  
  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 美国现代诗人,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意象来表达人生哲理,意象派诗人E.庞德对他的诗歌给予高度评价。文学意象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别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胡有清,2004:88)。“‘言有尽而意无穷’,正道出了意象复义多解的特点。”(胡有清,2004:91-92)
  弗洛斯特在诗歌中精心选择的意象,比如,墙, 树林, 路等虽然是自然界常见的景象,但含义丰富,充满隐喻,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向读者提供不同的角度诠释世界,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弗洛斯特本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诗是由隐喻构成的。……每一首诗实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否则就不成其为诗。” (转引自Oster, 2004: 155)
  传统上对诗歌的鉴赏是那种印象主义的,是主观的,有很大的随意性。那么是否可以采用一种相对比较客观的方法来鉴赏诗歌呢?本文将以新批评理论为依托,分析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 《补墙》 ①(Mending Wall)的魅力——意象的多义性②。
  
  二、新批评的客观性原则
  
  新批评发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四十至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理论界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思想前驱是美国意象派的代表人物T.E.休姆和E.庞德。…… 他们极力推崇文学的技巧,尤其是诗歌语言等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黄源深,2003: 151)。这一流派自六十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但其众多理论因现实性和针对性至今仍保持重要影响,尤其在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方面仍发挥极大的作用,
  新批评重视对文本自身的研究,追求批评的客观性,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不以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为转移。其先驱是T.S.爱略特和I.A.瑞恰兹,主要批评家有兰色姆、艾伦•退特、克林思•布鲁克斯、威廉•燕卜荪等。在新批评看来,“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李屹,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他们“认为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其历史、作者生平和文学传统等多方面背景的”(王先霈、王又平,2006:323)。因此他们提倡“客观批评”,反对重视作者意图的“意图谬见”和重视读者感受的“感受谬见”。为了使诗歌批评在实践层面上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新批评派探索出了新的批评方法,即“细读法”。“细读法”要求批评家或读者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发掘词、句的多层含义,并分析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最终揭示出作者隐藏于诗歌中的真实态度和看法。燕卜荪的《复义七型》③既是关于细读法的理论,又是细读诗歌的经典范本。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 on,1906-1984)是英国诗人、批评家,也是“细读法”的提出者瑞恰兹的学生。《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是燕卜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该书中,他列举了二百多首古典诗歌或散文的丰富实例,来证明意义复杂多变的语言是诗歌的强有力的表现手段。燕卜荪本人对“复义”的解释是:“读者感到两种解读都成立,而又多少可以被一种二者结合的意义所取代,这两者被用来构成一个明确的结构。”(王先霈、王又平,2006:338)“复义本身既可以意味着作者的意思不肯定,又可以意味着有意说出好几种意义;既可以意味着指的是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又可以意味着一项陈述的同时具有的多种意义。”(朱立元,2005:115-116)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把复义的类型分为七种:1. 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2.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3.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4.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5.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6.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7.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这一理论“打破了语言意义的一元性,赋予其丰富的多义性,在意义的多元展开中,不仅恢复了语言的生命力,也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董学文,2005: 299)。韦勒克评论该书说:“他开创了一种极为细腻、甚至有时是天才的对诗歌的语词以及意蕴的分析方法。”(转引自董学文,2005: 297)
  总之,“新批评的理论基本上是词语的。…… 新批评的主要思想是论述词义、词的相互作用、修辞手段和象征。”(王先霈 王又平,2006:323)
  
   三、意象的多义性
  
  弗洛斯特的诗歌,不能从词语的表面意思去解读。只有分析词语的多重含义,才能体会到诗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根据新批评理论,将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寻找诗歌中造成诗歌意义多元化的词、句;其次,分析多重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指出这种多义性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状态。
  “补墙”这首诗语言简单朴实,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可是细细品味,又觉得寓意深刻。这要归功于诗人对以下词句的选择:“Wall” (墙),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首先,题目“补墙”中“墙”表现出两种不同或对立的意象:保护私人空间不受侵犯的墙;造成人际隔阂的墙。所以从题目开始弗洛斯特就给读者竖起了“两垛墙”,读者可以有不同的阐释。 单词“墙”虽然简单,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诗人选择“墙”这个词语想表达什么?他对“补墙”是什么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残破的墙补好,还是干脆把墙拆毁?这个普通的词语使诗歌从题目开始就显示出朦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
  “补墙”中有两个人物: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和“我”的邻居。“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分别代表了叙述者和他的邻居对墙的看法以及对“补墙”的不同态度。全诗共四十五行,只有这两行被重复。因此,对这两句诗行的分析对理解全诗至关重要。
  在叙述者的眼里,墙显然象征着把人与人分开的障碍物,而在他的邻居眼中,墙就是墙,它是用石头砌成的有用的实物,它能避免邻里间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当两家的墙出现了裂缝,叙述者认为没有必要补墙,他的邻居则坚持补墙。诗人弗洛斯特赞成谁呢?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这一句首先出现在第1行,是叙述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霜冻“它使得墙脚下的冻地涨得隆起,大白天的把墙头石块弄得纷纷落:使得墙裂了缝,二人并肩都走得过”,而透露出的信息是:既然连自然界中的“有一点什么”都不喜欢墙,那么隔断邻居交往的“墙”是应该拆除的。可出于惯例,叙述者还是叫上邻居一起补墙。在补墙的过程中,他忍不住跟他的邻居说:他们根本不需要墙,原因是他的邻居那边全是松树,他这边是苹果园, 而他的苹果树永远也不会越过去吃掉邻居那边松树下的松球。他的邻居只是简短地回答:“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篱笆造出好邻家)这位邻居总共开了两次口,这是第一次。叙述者无言以对,只是在心里发问:“为什么好篱笆造出好邻家?”,他想告诉邻居:“我在造墙之前,先要弄个清楚,圈进来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并且我可能开罪的是些什么人家。”接着在三十六行, 叙述者忍不住在心里重复:“有一点什么,它不喜欢墙,它要推倒它。”接着他开始在心里贬低它的邻居,认为他像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野蛮人,在黑暗中摸索,不肯探究他父亲传给他的格言。叙述者怀疑邻居是否真正理解父辈传下的格言。而那位邻居想到这句格言是如此的喜欢,“于是再说一遍,‘好篱笆造出好邻家’。”这是这位邻居第二次开口,全诗就此戛然而止。由诗歌的题目引发的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分歧在全诗结束时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我们仔细探究“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之间的关系,还是能明白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全诗的意义。
   [##]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透露出一种不确定的语气,首先,不定代词something显得叙述者语气犹豫不定;在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中,形容词Good语气肯定,极其明确地表达了那位邻居的态度;其次,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结构松散,用词随意,语气显得犹疑和不自信;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这句格言的句型是最基本的“主语(fences) +谓语(make) +宾语”(neighbors)的结构,结构紧密,用词工整,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这句格言是那位邻居应答的唯一内容,却给人以强有力的感觉。它之所如此有力,不仅仅在于其句式的简洁凝练,还因为这句格言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句格言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是被引用最多的格言之一。所以,这句格言肯定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正确性。从古至今,人类一直筑墙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例如万里长城。“好篱笆造出好邻家”能够一代一又代地流传下来,无疑内含一定的道理。也许叙述者感受到这句格言的力量,潜意识中承认这句格言的正确性。所以当他的邻居第一次开口说出:“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篱笆造出好邻家)时,只是在心里反驳:“有一点什么,它不喜欢墙,它要推倒它”;当他的邻居第二次开口高兴地重复:“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篱笆造出好邻家)时,他无言以对,全诗结束。叙述者也许是不屑回应,认为他的邻居是个不爱思考的愚笨的原始人,只知道引用上辈传下来的格言,不考虑其局限性。在叙述者看来,这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还需要“探究”,篱笆(即墙)有两种对立的意象,它固然能避免邻里纠纷,但也会造成邻里的冷漠。既然“墙”有对立的含义,“好篱笆造出好邻家”的正确性就值得商榷,不可以像他的邻居那样全盘接受。诗歌“墙”的无言的结局,暗示了“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补墙”以叙述者的观察“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开始,以他的邻居的回应:“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结尾,意味深长,值得玩味。弗洛斯特用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巧妙地表现出了叙述者既反对补墙又不能确定的犹疑心态;用格言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反映了叙述者的对立面(那位邻居)斩钉截铁的反对态度,由于“墙”也可以理解为使人疏远的墙,所以格言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好篱笆造出好邻家)也不能完全成立,确实会“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这两种互相冲突的观念自始至终也没能分出对错,拆墙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修复现代人日益冷漠的疏远,而筑墙又真能避免人际的纠纷,造出好邻居吗?对于叙述者和他的邻居之间的观念冲突,弗洛斯特没有表示谁对谁错,实际上,这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状态:混沌不定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诗人的感受根本无法用清晰明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多义的语言,才能引导读者去体会这首诗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很多时候,作者本人的感受就处于冲突之中,自己也梳理不清,这就迫使读者通过对多义性的理解来分析作品。也许是生活本身太复杂,弗洛斯特无法给出答案;也许诗人有意如此,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也许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是否砌墙并不重要,关键是一旦决定要砌墙,首先应该考虑清楚: “What I was walling in or walling out”.(我圈进来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
  
  四、结 语
  
  “墙”具有两种意义互不相同的内涵,而且是不同民族文学中都会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不阐自明的象征意义。人类对“墙”的内涵有着共同的联想,具有荣格所说的原始意象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弗洛斯特巧妙地选择了“墙”这一意象来统领全诗,为诗歌定下多义的基调。在此基础上,用“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 't love a wall.”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代表两种互相冲突的观点,读者感到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似乎成立又似乎不能成立,在意义的多元碰撞中,诗歌变得丰富、深刻,表现力得到了加强。如果弗洛斯特用明确的语言就补墙的问题给出答案,这首诗的魅力将消失殆尽。由此看出意象的多义性是这首诗歌获得生命力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如燕卜荪所说的:“含混的作用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 (王先霈、王又平,2006:338-339)总之,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要求人们去探索无穷的可能性,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无限乐趣。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施经碧(1970-),浙江平阳人,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讲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① 罗伯罗•弗洛斯特的Mending Wall,选自1979年版的《美国诺顿文集》P1105-P1106,中文版译者是梁实秋。
  ② 多义性(Ambiguity)在不同的文本中分别被译为“晦涩”“歧义”“含混”“朦胧” “复义”等。
  ③ 复义七型引自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参考文献:
  [1] 董学文. 西方文学理论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李屹. 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 外语教学, 2006(3).
  [3]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黄源深. 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 王先霈 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Oster, Judith. Frost’s Poetry of Metaphor[A]. Robert Fagge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obert Fros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 , 2004.
  

意象的多义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