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闲笔”,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在艺术创作心态的一种“解放”的结果。“闲处设色”“忙中用闲”,这才是真正理解“闲笔”美学内涵的真谛。同时,“闲笔”,还是构成中国现代随笔“诗美”境界的重要要素,它不仅营造漫谈的氛围,使作品活泼有趣,而且富有诗的情韵。
关键词:现代随笔 闲笔 诗美 艺术构建
“闲笔”,是中国现代随笔观念的艺术构建关键要素之一。《大英百科全书》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在随笔中,用一段逸事说明一个道德忠告;或者把一段有趣的遭遇插入一篇随感或游记中,这种离题的闲笔正表现了最高的写作技巧;说明一个作家在更为严肃地探求他的目标的时候,需要一张一弛,紧张一阵之后有必要得到解脱和放松。……许多作家坦诚地讲过这样的感受:‘当他们停止写小说而改写即兴式小品和漫谈式随笔的时候,就感到获得了解放。’”①中国现代随笔家对于“闲笔”的认识,亦可作如是观。
“闲笔”,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在艺术创作心态的一种“解放”的反映。中国自明清以来渐趋成熟的“八股文”,被统治者规范为选拔人才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的开头是“破题”,接下来是“小讲”,随后有八“股”分作四对的“比”。“起比”“中比”“后比”加上“束股”一对。各“比”之间还有联接承转的话。“比”后是结语。除了结构之外,传统各种文体也有不少特点在八股文里集中了,僵化成木乃伊,不能变化发展。这最明显的表现是,占据清代文坛正统地位的桐城派古文,标举所谓的“义法”“考据”“辞章”等僵化的写作框框,其实就是另一种的“八股”形式的再现,它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因而,中国现代知识者运用发散性思维,引入西方随笔新的美学理念和写作特点,打破一切外在的桎梏,自由自在地挥洒内心的欲念、感想和情思。因而,“闲话”,被中国现代随笔作家称之是成功用来实施一系列颠覆和反叛活动的重要写作策略。
“闲话”,首先是反映在中国现代随笔作家的创作心态上。鲁迅翻译厨川白村论“Essay”的文字里,那种对随笔家创作心态的形象描绘,已经征服了无数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心灵:“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房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头痛为度的道理吧。也有冷嘲,也有警句吧,即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②
这是现代随笔家余裕心态的理想化境。“闲话”,既是展现随笔家个人的人格魅力,更是构筑随笔家余裕心态的一项重要的艺术酵素。
钱锺书在对小品文探源溯流中,重新厘定对小品文的理解:“‘小品’和‘极品’的分疆,不在题材或内容而在格调(style)或形式了,这种‘小品’文的格调,——我名之曰家常体(familiar style),因为它不衫不履得妙,跟‘极品’文的蟒袍玉带踱着方步的,迥乎不同。”③林语堂把“familiar style”译为“闲适笔调”,认为:“此种笔调,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吐露,或者谈得畅快忘形,出辞乖戾,达到如西文所谓‘衣不纽扣之心境’(unbuttoned moods)。”④无论是钱锺书比拟的“不衫不履”,还是林语堂移用西洋所谓“衣不纽扣之心境”,都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者对随笔创作“余裕心态”的追求和崇尚。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中国现代随笔杰出作品,都是随笔家在心灵没有设防情况下,处于极其自由状态中挥就而成的。
“闲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美学批评术语,在中国始于明清之际,金圣叹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而用来对《水浒传》的评点。不过,金圣叹认为作为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其实是古已有之的方法,“作文向闲处设色,惟《毛诗》及史迁有之;耐庵真正才子,故能窃用其法也”(《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总评)。金圣叹由此拈出“闲笔”,作为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时常用的美学批评术语。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用“闲笔”每用于“忙”处,即都是在小说情节发展到扣人心弦的关键之处。如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本是“极忙”,却处处夹写店小二和过路人,“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水浒传》第二回夹批)。“闲处设色”“忙中用闲”,这才是真正理解“闲笔”美学内涵的真谛。在国外文艺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穿插许多“闲话”的事情,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登恩(Laurence Sterne)说:“闲话——无可争辩地——是书中的阳光,是书的生命,灵魂;如果你把这书里的闲话都拿走,那就不如把整本书也拿走好了。”⑤对此,鲁迅颇有同感:“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尽了。”⑥
由此可知,人们对“闲笔”还是有较深入的认识。那么,中国现代随笔家如何通过发散性思维,博采众家之长,而使“闲笔”成为一种重要的随笔叙事策略呢?蒙田说:“我的离题与其说是不经意,倒不如说是有意放纵。”蒙田这番话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随笔作品中的“闲笔”现象是很有启发的。中国现代随笔家让“闲笔”成为随笔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与其说是“不经意”的,倒不如说是“有意放纵”,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林语堂提出以“笔调”为主,区分小品文(familiar essay)与学理文(treatise),“小品文闲适,学理文庄严,小品文下笔随意,学理文起伏分明,小品文不妨夹入遐想及常谈琐碎,学理文则为体裁所限,不敢越雷池一步”⑧。他在谈“尺牍”随笔说:“尺牍之妙者,皆全篇不要紧话,无事而写尺牍,方得尺牍妙旨。尺牍之可爱者,莫若瞎扯瞎谈。”⑨林语堂所说的“不妨夹入遐想及常谈琐碎”、全篇说一些“不要紧话”,就是随笔家思维的“跑野马”,是“闲笔”笔法的典型运用。如他批金圣叹文章说:“乃全在点出其逆字法句法大放自然之处。起句‘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夫三十娶妻也未与著书何干,又与《水浒传》何干,经他此一点,已离题千里矣。此语似故出惊人,然实由胸肠透露出来,如闲谈中应有闲散态度而已。”⑩这种离题的“闲笔”,完全是作家有意的“放纵”,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张爱玲在创作上主张“参差”对照的手法,她认为“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她撰写的随笔《烬余录》,讲述自己在“二战”中耳闻目睹香港被轰炸和沦陷的经过。但她只是叙述战时大背景下自己周围一些学生生活的小插曲和自我的小感触、小感想,用她的话来说“香港之战予我的印象几乎完全限于一些不相干的事”,如她讲述了香港陷落后,她们怎样满街找寻冰淇淋和嘴唇膏的事情。“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淇淋。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我们第二天步行十来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淇淋,里面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写出战时香港去掉一切浮华,很多学生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因而,在张爱玲看来,战时香港人们表现出来的苟活状态,这些另生枝节的“闲笔”,其实更能揭示人生阴暗的一角。张爱玲添加这些不相干的“闲笔”,然而却是文章的“生趣”之处。《更衣记》有着作家出奇的想象力,是一篇逸趣横生的随笔。“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吧。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文中,张爱玲把各个时代出现的流行款式和不同的社会文化心态和不同审美规范相联系,分析得丝丝入扣,让人惊讶她过人的聪颖才华。最为出奇的是文章结尾突然闪出一个蒙太奇镜头:“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
这段“闲笔”,看上去与她在全文所谈的服饰文化毫不相干。可是如果我们细细揣摩,就会发现张爱玲逸出“旁枝”的微言大义。服装款式是一时代社会和文化的象征和反映,因而人的服饰喜好与流行,其实都是背后一只无形的巨手在操纵。人在现实生活中备受社会和文化的压抑,自然属性常常被遮蔽或抹杀,只有那个爱卖弄本领的小孩,才是自然本性的真正裸露和呈现,才是对社会、对服饰文化的彻底解构。因此,张爱玲在这里意味深远地赞叹道:“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在中国现代随笔家中,对“闲笔”精髓理解最为透彻的是周作人。他把“闲笔”在随笔创作中的运用,表述为“不切题”(即“离题”)。到了晚年,他还坚持这种写作观念,在给《郑子瑜选集》作序时说:“我写文章,向来以不切题为宗旨,至于手法则是运用古今有名的赋得方法,找到一个着手点来敷陈开去,此乃是我的作文金针。”方重在《英国小品文的演进与艺术》一文中称:“一个道地的小品文家做文章往往是没有题目的;或者可以说,天地间什么事物都由他运用,因为他的本领就在谈说他自己,或在表明他自己和外界间的一切关系。”(11)这是对随笔创作中“闲笔”的一个精彩的解说。不过,这种作法也只是一家的路数,随笔家的发散性思维即可多点散发,也可一点引申。对此,周作人在《金鱼》中有很好的诠释:“我觉得天下文章共有两种,一种是有题目的,一种是没有题目的。普通做文章大都先有意思,却没有一定的题目,等到意思写出了之后,再把全篇总结一下,将题目补上。这种文章里边似乎容易出些佳作,因为能够比较自由地发表,虽然后写题目是一件难事,有时竟比写本文还要难些。但也有时候,思想散乱不能集中,不知道写什么好?那么先定下一个题目,再做文章,也未始没有好处,不过这有点近于赋得,很有做出试帖诗来的危险罢了。”
显然,周作人更喜欢第一种写法。《碰伤》一文,周作人原意是想告诉学生在中国请愿的事最好从此停止,但他却在文中绕起圈子,横生出不少的“闲笔”。一开头,他就讲述自己的突发奇想,如能穿起有刺的钢甲、介绍佛经传说中的“见毒”蛇、追忆小时候看过《剑侠传》中“飞剑取人头”的“剑仙”,接着才联想到近日报上刊载教职员、学生在新华门“碰伤”的事情。大家认为“碰伤”是咄咄怪事,但作者却以为“碰伤实在是情理中所能有的事”,因为在中国碰伤是常发生的。至于责任,自然是由被碰的去负担了:“譬如我穿着有刺钢甲,或是见毒的蛇,或是剑仙,有人来触,或看,或得罪了我,那时他们负了伤,岂能说是我的不好呢?又譬如火可以照暗,可以煮饮食,但有时如不吹熄,又能烧屋伤人,小孩们不知道这些方便,伸手到火边去,烫了一下,这当然是小孩之过了。”
周作人这段充满“反语”色彩的“闲笔”,使我们读者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开头谈的几件奇闻逸事,是“闲笔”不“闲”,或者说是“忙”里(即“紧要处”)用“闲”,看似“离题”,其实潜伏着作者的深意,蕴含着作者一腔的愤激之情。
“闲笔”,还是构成中国现代随笔作品“诗美”境界的重要要素。蒙田激赏希罗时代普鲁塔克的随笔,称他“在写作有些文章时竟忘记了主题,有些论据也是信手拈来,通篇作品被新奇的内容挤得喘不过气,且看他在《苏格拉底的恶魔》里用了怎样的笔调。哦,上帝,那天马行空式的离题,那莫测风云的变化真是美不胜收,越似漫不经心,信笔写来,意趣越浓!”蒙田创立的现代随笔,就有“倾其思想于闲话的水中”的特点,发挥了文体笔调的生动性和亲切感,尤其到了英国浪漫主义时代,兰姆创作的随笔作品,其漫谈和娓语的特色更为突出。朱自清称:“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14)说“闲话”,就是把随笔创作当作“写在纸上的说话”(15)。然而,所谓的“漫谈”“闲话”,并不是让你讲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相反,这要求随笔作家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谈话技巧。
当代随笔家钟鸣在介绍自己撰写的一本随笔集时说:“我不敢保证,这本《徒步者随录》,能给诸君什么新玩艺。但是我能保证,尽量说得有趣,多讲一些轶事。扯得越远,风景越好。”(16)那么,我们不免要问怎样才能做到“扯得越远,风景越好”?“风景”美的境界又该如何呢?对此,林语堂有自己的一番妙论:“吾最喜欢此种笔调,因读来如至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当其坐谈,亦无过瞎扯而已,及至谈得精彩,锋芒焕发,亦多入神入意之作。或剖析至理,参透妙谛,或评论人世,谈言微中,三句半话,把一人个性形容得惟妙惟肖,或把一时政局形容得恰到好处,大家相视莫逆,意会神游,此种境界,又非说理文所能达到。”(17)
林语堂甚至设想过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来撰写《生活的艺术》这本随笔集。他想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形式。当然,他设想的这种对话形式,有异于报纸上的谈话或问答,他的意图在于“真正有趣的、冗长的、闲逸的谈论,一说就是几页,中间富于迂回曲折,后来在料不到的地方,突然一转,仍旧回到原来的论点,好像一个人因为要使伙伴惊奇,特意翻过一道篱笆回家去一般”(18)。可惜,林语堂最后并没实现这一梦想,究竟是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一写作方式抱有疑虑,还是有别的什么缘由呢?我们就不得而知。
作者简介:黄科安(1966- ),福建省安溪人,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文学研究。
①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散文的诠释[J].张梦阳编译.散文世界?熏1985,(1-2).
②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Essay[A].鲁迅全集[M].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64-165.
③钱锺书.近代散文钞[J].新月,1936,(7).
④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J].人间世,1934,(6).
⑤斯登恩.屈里斯坦•先迪[A] .英国散文的流变[M].王佐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1.
⑥鲁迅.忽然想到[A].鲁迅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
⑦蒙田.诗之自由随意[A].蒙田随笔[C].梁宗岱、黄建华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98.
⑧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J].人间世,1934.(6).
⑨林语堂.烟屑(二)[J].宇宙风,1935(2).
⑩林语堂.再谈小品文之遗绪[J].人间世,1935.(24).
(11)方重.英国小品文的演进与艺术[A].英国诗文研究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47.
(12)蒙田.论经验[A].蒙田随笔全集[C].下卷.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253.
(13)[英] 亚历山大•史密斯.小品文作法论[J].林疑今译.人间世,1934(2、4).
(14)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J].文学周报,1928,(345).
(15)知堂(周作人).春在堂杂文[A].药味集[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5.
(16)钟鸣.我是怎样的一个徒步者(自白)[A].徒步者随录[C].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17)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J].人间世,1935 (22).
(18)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自序[A].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C].第4卷.梦琳等编.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