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485

  

有意义的可贵探索

◇ 孙 政


  摘要:本文从历史题材的独特把握、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电视连续剧的风格与类型等审美形式的探索三个方面,全面评价了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所取得的成就,分析该剧在思想艺术方面着意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指出这是一部值得总结并能够给我们今后的电视剧创作带来很多启示的作品。
  关键词:题材把握 形象塑造 审美形式探索
  
  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已经播出一些时日了,尽管有让人遗憾的瑕疵,但总体来讲, 这部电视剧在对历史题材的独特把握、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特别是在电视连续剧的风格、类型及其多种艺术表现元素的交叉与融汇方面所作的可贵探索与大胆尝试,还是颇有意义并值得总结的。
  首先,《大宋提刑官》对历史题材的独特把握,是它切入历史角度的别具新意。这就是它选择了以往电视剧创作中从未涉及的古代刑狱审勘为表现对象,通过对南宋法医学家宋慈一生审勘断案的过人才智和求实精神的生动描写,全面展示了我们民族一千年前在这一领域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和所达到的勘验刑命的专业水准,同时也凸显了宋慈作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在审断各种悬疑命案过程中面对各方压力“不唯权、不唯上、只唯实”的人格境界和“人命关天,岂能儿戏”的悲悯情怀。但是,电视剧尤为值得称道的还不仅此,因为这部电视剧在极力开拓古代刑狱审勘这一题材本身内涵与价值的同时,它又没有陷入以往这类剧仅靠悬疑、探案、缉拿真凶构成其扑朔迷离情节,因而往往流于只见事而不见人、只见环境或大致背景而不见对社会、历史作深刻揭示的常见模式,而是在充分展示该题材独特魅力并借此塑造好人物的基础上,将整个南宋时期的广阔社会生活及世间百态都纳入到了剧作表现的审美视野,并给予了较深刻的描写与生动的刻绘:这里有围绕着每一个案情进展而渐次展开的错综社会矛盾、复杂人际纠葛;有为了金钱与美色铤而走险的利令智昏、弑夫夺妻;有“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上下串通、行贿受贿;有“天高皇帝远”而在当地有恃无恐的欺压乡里、鱼肉百姓;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沆瀣一气;有工于心计、陷害无辜、终成大错;有屈打成招、累及家人;有气节不保、众叛亲离。总之,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皇宫内院、州府县衙、市井里巷、勾栏瓦舍、青楼红粉、黎民百姓……作品都无一不涉笔,无一不给予尽情描绘,因此电视剧在牢牢吸引观众关注整个剧情发展的同时,也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逐一展示了南宋时期的宫廷政治、内外矛盾、百姓生活、经济状貌、民情世相,这无疑使这类电视剧的内在容量和反映生活的深度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加强,无形中也深化了整部剧作的思想意蕴。例如该剧的“袁通判****银库案”,虽然从故事表层看,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州府通判如何“一箭三雕”,既监守自盗库银二十万,从而用这笔钱为自己升迁买通朝中要员,又借机搞掉影响自己升迁的知州范方,同时还嫁祸于人──除掉阻碍其****官银的库监公孙健。按理说,这一情节在剧中如编排得好,是可以使剧情盘根错节、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同时还可就此刻画出宋慈在断案审勘中重凭据实、思维缜密、智慧超群。从创作的层面讲,这类剧如此这般描写,也就够了。但该剧偏不“浅尝辄止”,而是作更深入开掘,着重从袁通判出身寒苦、为官清廉、志存高远一变而为冷酷、无耻的小人入手,通过现实描写、往事回叙和人物自白,在不回避袁个人原因、咎由自取外,还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入揭示了南宋封建社会的诸多弊端,如朝廷的用人失察、忠奸不辨以及还有社会的丑恶和官场的腐败等等,从而使整个作品融入了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提升了这类剧作的创作档次和思想境界,同时作为某种“暗合" ——它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也有着比较深刻的警示意义。
  当然,《大宋提刑官》对这类以悬疑、探案为基本定位的电视剧的突破,更精彩、更有深刻寓意的,还当属剧作最后几集,即“如意苑庄主要挟京城高官案",而且这几集在整个全剧进展中还可说是“点睛之笔”、“生花之笔”——因为看过之后,联系到前边的一些剧情,它既让人感慨,同时又令人深长思之!其实,涉及这几集的案情并不十分复杂,但应当说它环环相扣,最后引出了曾被宋慈揭发而丢官的知县刁光斗。此人之所以在京城能呼风唤雨,左右局势,并且各级官员都惧怕他,但又不能不奉承他,主要在于他心狠手辣,手中握有这些官员贪赃枉法的把柄,而刁正是利用这些不时要挟他们,甚至就连刚直不阿、胆大心细、前去办案的宋慈也险些遭他暗算。剧作最有意味的是当宋慈冲破种种阻力和压力,掌握了刁光斗为幕后元凶并以此带出京城各位高官见不得阳光的真凭实据而面呈皇上时,宋皇竟然“难得糊涂”,不仅借故支走了宋慈,而且最后还谎称皇宫不慎失火,八口大箱里所藏的物证全都焚毁,于是众位高官额手称庆、皆大欢喜,而宋慈大失所望,愤而辞官还乡——正可谓这最后极具深意并饱含辛辣讽刺的一笔,不仅使剧作前面的很多对社会、对历史的描写,到此有了一个形象的“画龙点睛”的归结,并使该剧由此超越了这一类以悬疑、探案为主,更重故事性、消遣性、娱乐性的创作层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而且应当说也正是通过这些描写,剧作准确而又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的本质,让人不由不感慨系之!
  其次,《大宋提刑官》对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也是本剧值得一提的看点之一。因为一般来说,这类剧由于把笔墨都更多给了悬疑、探案乃至扑朔迷离的情节编织方面,所以人物在情节当中往往容易被淹没,不是性格不够鲜明,就是形象单薄。而《大宋提刑官》恰恰在这一类电视剧较重故事、重情节、重悬念的类型化叙事层面,走出了一条既兼顾叙事、注重推理、制造悬念以增强情节的吸引力,同时又能够在这其中恰到好处地依托相关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从多方面巧妙而又深入刻画人物性格的成功的路子。而最能够说明问题的,自然是剧作对主人公宋慈形象的刻画。宋慈这一形象,其刻画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宋慈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同时还因为这部剧它又是一部类型特点比较突出、即如上所说主要是靠悬疑、探案来博取观众欣赏注意力的电视剧,因此如何在史实与想象之间、历史与虚构之间、重情节与重人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的确是一个分寸很难把握的大问题。但该剧通过巧妙构思、合理想象和多种描写,在这方面却获得了极大成功,从而使宋慈这一形象在剧中塑造得生动鲜明又血肉丰满(当然这离不开演员较出色的表演)。宋慈形象的鲜活,原因大致离不开以下三点:一是全剧虽然由十一个基本互不相关的命案串联而成,但编导并没有因此而随意排列这些故事,而是依循着宋慈作为一个常人性格发展的逻辑和剧中人物总体刻画的需要来有机组合上述命案,这样,随着这些充满悬念、诡谲惊异的命案的逐一告破,宋慈在剧中由最初的刑狱审勘上的“喜爱”“痴迷”,到父亲死后的“悲恸”“决绝”,再到后来的“诚惶诚恐”“不敢懈怠”,一直到最后“愤而辞官”——这样一个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即人物情感与心路演变的历程,便非常自然地历历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了之后既让人信服,同时又感人至深,人物形象当然由此也得以逐渐清晰、饱满。二是《大宋提刑官》还充分利用十一个命案中所牵涉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特别是编导在这其中有意安排与巧妙设计的一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来展开对宋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性格的多侧面描写,例如,通过与薛庭松的翁婿关系,主要是表现宋慈的刚正不阿、不徇私情;通过与玉贞的夫妻关系,主要是表现宋慈的忠厚善良、有情有义;通过与史文俊等周围大臣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宋慈的不计前嫌、公私分明;通过与刁光斗等社会泼皮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宋慈的嫉恶如仇、凛然正气……而作品正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使宋慈这一形象棱角分明,富于生命。三是这出剧虽然正像上面所说的是以扑朔迷离的情节取胜,但作品并没有忽略整个剧情进展当中的关键之处的细节描写,因为这些细节不但对情节表现,同时在人物塑造上,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功用。像剧作中多次出现的宋慈遇到棘手的案子一筹莫展时的洗脚,还有他查勘作案现场及观察事物时的目光犀利、胆大细心等等,在宋慈的形象塑造中,也都起到了虽不经意但绝对缺之不可的作用。总之,宋慈这一形象是近年来国内荧屏一个比较独特的且光彩夺目的形象。
   [##]
  与宋慈形象相呼应,作品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各有千秋、各具色彩。像一生谨慎行事、热衷功名、官高权重但晚节未保的薛庭松,以功臣自居、清高自傲、出言不逊、结果身陷囹圄时竟无人替他求情而出狱后又故态复萌的兵部侍郎史文俊,看似老迈昏庸而心里却比鬼还精、虽然无才无能可偏会逢场作戏的冯御史,表面为官清廉、一副正人君子相而背地里却阴鸷乖戾、野心勃勃的嘉州通判袁捷,此外还有老奸巨猾的刁光斗、成事不足的吴淼水、毒如蛇蝎的和员外、自作聪明的唐书吏、信口雌黄的唐二宝乃至心地善良的柳氏、玉娘等等。这些人物虽然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有朝廷重臣,有社会无赖,有平民百姓,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应当说都逸出了以往影视剧创作中那种常见的、固定的描写模式,也就是说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从生活和人性的本身出发,并以人物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性格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这样一个逻辑来进行刻画的,因此《大宋提刑官》中的多数人物可以说几乎个个都见出新意,人人都个性鲜明,符合生活的真实。当然,谈到这里,还应当顺便提到宋慈身边的两个女人英姑及玉贞,尽管这两个人物尤其是英姑在该剧播出后曾有观众提出批评,认为人物过于现代,且还有些神经兮兮,但笔者不这么看:因为这部剧虽然是以历史上的“宋提刑”及其所著《洗冤集录》中的命案改编而成,但它走的是亦庄亦谐、好看耐看、既兼顾真实性、艺术性同时又考虑观赏性、商业性的类型写作的路子。因此,从这样一种定位出发,我觉得,剧中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任何人物关系的设计,包括对社会、对历史等多方面生活的描写,只要是出于其创作与表达的需要,同时大致符合被概括的历史,那么我们就不必去一一严格苛求。更何况“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今天的人们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有所选择的诠释。而且,从实际的创作情况看,英姑及玉贞刻画得还是比较饱满的,像英姑的聪慧、机敏,玉贞的贤淑、大度,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辅佐”了宋慈形象的塑造。试想,如果没有这两个可爱女人的“参与”,这部以争取尽可能高的电视收视率为其追求目标之一的连续剧恐怕就不会好看而且无味。
  第三,《大宋提刑官》除了上面我们所肯定的两点外,它对电视连续剧的风格、类型等审美形式方面的探索,也是可值得称道的。首先是体现在整个剧作的叙事上。因为这部剧正如上面所述,它既要以曲折跌宕的情节性取胜,又要对特定社会、历史有兼顾的描写,同时对所涉人物尤其是宋慈有相对生动、深刻的塑造;既要考虑它的艺术性,使其内容或形式在同一类型的影视剧创作中有较大创新,同时它又不能完全回避电视剧作为通俗艺术、大众艺术本身所应当具有的消遣功能和娱乐特点;总之,既要使这部剧在创作上因为有趣而“好看”,同时又要使剧作由于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及内蕴而“耐看”。因此,这部剧在题材的处理及叙事上,便采取了主要借用宋慈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中所涉及的十一个各种死伤疑难案件来构成其基本的故事情节,但同时它又把这些故事通过一定的丰富、生发而使其更加诡谲惊异、充满悬念,然后再按照创作者的总体思路,将这十一个故事或命案按“民间案意气风发”、“官场案举步维艰”、“帝王案功亏一篑”这三个层层递进但又分属不同表现单元的结构方式有机串连在一起,既有严格忠于历史事实的写实描写,同时又能够依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及好奇心理,在每一个故事进行中间或衔接之处层层设疑、制造悬念;再有,就是把西方影视作品中有关表现侦破、探案内容时所经常采用的内心分析和推理判断等艺术表现手法,也大胆引进到创作中来并加以巧妙运用,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使剧情的曲折演进更加富有张力,同时也使这一类剧作在叙事方式上能够有一定程度创新;二是它可以引逗观众积极参与剧情并一同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在这其中实现电视剧娱乐和审美愉悦的最大化;三是这样做还可以使剧作在这样一种推理判断、内心分析的铺叙当中丰富剧情、塑造人物、揭示社会,更重要的是还可借此全面展示作为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因此,整个剧十一个故事连缀下来,在其总的叙事及情节铺展上很自然便形成了波澜起伏、张弛有致、悬念迭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剧作中“李府连环案”“袁通判****银库案”“兵部侍郎史文俊被诬案”等命案都是如此编排的,情节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自不必说,而主要是这些情节在延展跌宕过程中由于又加入了类似于电影《阳光下的罪恶》中的推理、分析、判断及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抒情性描写,像薛庭松削官为民时,宋慈追至江边为岳丈送行等,因此使整个剧作的叙事方式颇富新意,不仅观赏起来情趣盎然,而且像有些场面的情感描写还非常真挚感人;当然,也正是通过这些情节的生动且张弛有度、富于悬念的铺叙,剧作应当说很好地交代了剧情,塑造了人物,不但顺便介绍了我国古代在法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知识,同时也深刻表现了南宋时期社会矛盾的错综和整个世态的炎凉。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此外,《大宋提刑官》在电视连续剧的风格、类型等审美形式的探索方面,还出于内容表现的考虑,有意打破以往这一类剧作由于受题材及类型剧特点限制所呈现的单一的风格样态和表现程式,而是着意对此创新,像它把原本一般作分别运用的正剧、喜剧、悲剧等属于不同戏剧美学范畴的表现元素杂糅、互融并整体综合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从而使该剧显现出其完全不同于以往同类型剧作的独特的风格情致,形成了审美上十分难得的错综与复杂的美学效果。而这一点在此也是需特别提及的。举例来说,像该剧由十一个命案连缀而成,主要以此来表现宋慈心忧天下的胸怀、刚直不阿的人格、重凭据实的科学精神和胆识过人的超常智慧,当然从故事层面讲也是想通过对宋慈及其审勘断案复杂过程的描写,表现凶犯如何伏法而正义又是如何得到伸张。因此,从全剧最后完成的总体形态分析,其基本的美学表现是属于正剧的。但是,为了使观众在欣赏时还能够越过该剧故事表层的讲述,而深入内里去体味作品所要传达的更深一层的涵义,《大宋提刑官》在揭露社会丑恶、展示官场腐败时,还有意融入了艺术表现上能够直接深达事物本质的喜剧和悲剧的艺术处理,如为剧中昏庸无能的吴淼水、阴险狡诈的刁光斗、装聋作哑的冯御史等人物画像时,采用的显然是一种略显夸张、然而却又是极具讽刺意味、一针见血的喜剧手法;另外,当该剧进行到最后一集,即宋皇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慈,竟然以所谓不慎“失火”来息事宁人,以求相安无事,剧作则完全是用悲剧的方式渲染并以此作结的。因此像这样一些着意穿越或悲剧、或喜剧、或正剧等单一表现形式而求错综运用的巧妙处理,一方面它的确是丰富了剧作的艺术表达效果并由此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而另一方面它给观众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也的确是十分复杂而独特的!那么,至于像《大宋提刑官》在电视剧的镜像语言、画面构图、色调用光等方面,所追求的视觉上类同唐宋时期山水画式的场景效果,应当说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探索亦是成功的!
  总之,这是一部应当引起重视并相信它能够给我们今后的电视剧发展带来很多启示的创作。
  
  作者简介:孙政(1953- ),湖南隆回人,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