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丽丝·莱辛坎坷的人生经历
多丽丝·莱辛(1919-)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父母都是英国人,她一九一九年出生于伊朗。在莱辛五岁时,全家迁往非洲的罗德西亚,此后二十余年,家境一直比较贫困。她十四岁时因为眼睛的毛病辍学在家,学习主要是靠自己。十六岁的时候,她在萨里斯伯里做护士,然后还做过速记打字员和电话接线生。婚姻并不幸福,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开始从事反种族歧视的激进的政治活动。一九四五年她再婚,再次经历婚变之后,她带着与第二位丈夫莱辛先生所生的儿子于一九四九年回到英国。到英国之后,生活对她来说几乎是一场痛苦的挣扎。在战后那段贫困的岁月里,她的经济状况非常窘迫,几乎如同生活在梦魇之中,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好转,她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很快找到了出版商,顺利得以出版,并被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小说借用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刻画了人物的阴暗心理,生动地表现出了非洲殖民地所存在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这之后,莱辛又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基本确立了她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暴力的孩子们》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明显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历程,小说无论在思想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莱辛创作出了一部非常奇特的小说《简述下地狱》,内容是关于个人精神崩溃体验的。莱辛在小说中挖掘了隐藏在人格面具下的心理隐秘,描绘了精神病人摆脱迷狂、恢复神志的心理过程。作者本人把这部小说称作“一部内心空间小说”。一九七三年她又出版了一部小说《黑暗前的夏天》,内容又回到了妇女题材。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凯特·勃朗的家庭妇女,她二十余年来忙忙碌碌,侍候丈夫,抚育儿子,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自我,生活感到极度空虚而无所依托。小说的思想有一定的意义,但批评界认为“凯特这个人物显得枯燥无味”。莱辛随后推出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却受到了普遍的赞扬,讲述了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年妇女,她无名无姓,孤苦伶仃,尽管这样却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生计,莱辛在作品中似乎在暗示读者,正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均、两极分化才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女主人公梦想成真的企图,说明梦幻世界要比现实世界更纯洁、更美好、更重要。《幸存者的回忆录》可以看作是文明遭受毁灭的现实主义的一副活生生的图景。
八十年代莱辛的创作风格又有了巨大的飞跃。她开始写科幻小说,如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档案》《沦为殖民地的五号行星什卡斯塔》《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天狼星试验》《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和《依警帝国里多愁善感的使者们》。纵观这五部小说可以明显看出,莱辛的故事都是围绕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来进行展开的,作者从宇宙空间的不同视角来观察地球,采用科幻小说的形式,用异常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善良的老人星座和天狼星上的外星人等,表现出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莱辛不仅是一位多产而且是思想异常丰富的女作家,她尽管年逾古稀但依然有新作不断问世。从一九九四年起,莱辛接连推出她的两部自传《在我的皮肤底下》和《又来了,爱情》等小说,她开阔的视野和包罗万象的题材为她赢得国际声誉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事实上,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她一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二、《金色笔记》横空出世
一九六二年,多丽丝·莱辛创作出了《金色笔记》,这部小说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部作品里,莱辛没有采用她以往惯用的按时序叙事的写作方法,而是从多个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展示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吴尔夫的生活。全书没有分章节,表面上看由五本笔记构成,事实上由一个故事贯穿始终。作者将故事分为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尽管书的主要内容是安娜的成长纪录,但字里行间也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
《金色笔记》采用精心构思的多重奏式的复合结构来叙事,多少具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小说在讲述安娜及其女友莫莉的生活和事业的过程中,每两节之间穿插进去一连串所谓的“笔记集”,内容都是取自安娜的四个笔记本:即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四本。黑色笔记本中记录着安娜年轻时在非洲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她在当地的一个左翼小团体的活动情况,还有她此后经历的各种幻想、激情与失望。红本讲述了她与政治事件和活动相关的事情。黄本虚构了一个叫爱拉的人物的爱情纠葛和她的写作生涯。蓝本等于是安娜的日记,如实地记录了她为英国共产党的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情形,以及她退出英国共产党前后的痛苦心境,还讲述了与她多年相处的男友离开她之后,给她留下的孤独迷惘的难堪处境。
全书结构犹如一个万花筒那样令人眼花缭乱,读者既可以依照原书的顺序来读;也可打破原有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小说的多重结构暗含了现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在这部小说里,情节被肢解成各种碎片,演绎成许多零碎的记录和叙说,其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具有权威性。安娜是作家,莫莉是演员,她们每每在莫莉的厨房见面,讨论生活中和思想上遇到的难题,由于生活中存在的剥削压迫和各种冲突动乱,她们感到困惑,被各种沉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陷入重重的思想危机当中。安娜和莫莉都是离了婚的单亲家长,既要支撑生活,又要抚育儿女,私生活上她们也是身临困境,四面进退维谷。安娜爱上了有妇之夫爱拉之后,既渴求他的保护,显示出对他的依傍,又对他的不忠产生深深的嫉妒和怨恨。安娜后来结识了一位与她的经历和思想状况近似的新男友,即美国人索尔,不过他们尽管互相爱恋、扶持,但也互相折磨、互相憎恶。
《金色笔记》当中四个笔记本的内容,里面找不到可以当作人生蓝图的现成的行动模式,一本本笔记只是记录了安娜和莫莉这种“自由女性”的痛苦求索的思想发展轨迹,四分五裂的故事讲述也正是她们四分五裂、迷惑不安的人生象征。小说结束时,安娜和莫莉又在厨房会面,她们对生活开始采取一种妥协的、权宜的做法:安娜打算去夜校为少年犯讲课,并参加工党的活动;莫莉准备和一名思想进步的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在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业之后,准备借用金钱的力量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尽管如此,“自由女性”们所畅想的希望依然渺茫,尽管她们要继续斗争下去,她们不肯放弃信仰,不肯消沉绝望,但她们遇到的难题和危机解决起来依然很困难。
《金色笔记》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莱辛对文学和小说的一种新的尝试,小说表面看起来作者是高度关注艺术形式问题,四本笔记相互印证,相互纠结,往事与当今,政治与私生活,真实与虚构,重叠交错地环环推进,仿佛作者在纷繁混乱的生活中试图要找出一些条理,形式的追求及其多样化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作者并非只是为艺术而艺术,她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社会和人生。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其困境的率真描写而成为了一本女性主义的必读书。
三、《又来了,爱情》再度焕发创作活力
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又来了,爱情》一书,让多丽丝·莱辛再度成了文坛关注的人物。关于爱的神秘,和对于爱的困惑,莱辛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时两个人会一见倾心?你是否听说过有关相配基因的理论?对于我爱的人,我为什么找不到一个模式,而且为什么坠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减弱?”《又来了,爱情》有人认为是她最精致的小说,这不但是因为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还因为小说所探讨的话题比较敏感:“这完全是一个谜,尽管现在人们对它不予理睬,但它却并非不再发生了,你也在某个人身上看到了一切,觉得的确它还在那儿。”
[##]
《又来了,爱情》是由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结构而成。一条线索是朱莉的故事,朱莉是十九世纪的一个文化名人,她是拉丁美洲人,是法属殖民地庄园主韦龙与他的情妇生下的一个私生女,朱莉长大后,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才华出众,她养成了一种狂放不羁的性格,生活中遇到了三个男人,经历了三段爱情,尽管朱莉经历了被遗弃、婴儿过早夭折的人生磨难,但她依然高傲地昂着头,在森林中隐居起来,以教书维持生计,业余还作曲、绘画,过着一种凄美决绝的生活。这条线索的结尾处,一位长者体面地向朱莉求婚,尽管朱莉也答应了,然而在婚礼举行的前夕,她却义无返顾地投水自尽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是对爱失去了信心,还是不愿屈从于没有激情的婚姻?朱莉活得干脆利落,果断干练,爱情、人生一样也不愿意拖泥带水,她才华横溢而特立独行,朱莉的一生就像她绘画和音乐一样,既让人触目惊心,又让人难以理解。
小说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就是萨拉的故事。萨拉是青鸟剧团的团长及编剧,她把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朱莉的故事编写成剧本进行上演。在排练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萨拉年过六十却当了三十年的寡妇,她的子女都已成年,而且远在异国他乡。萨拉经过多年的奋斗,事业基本上功成名就,然而感情却没有任何依托。扮演朱莉第一位恋人的男主人公叫比尔,他二十八岁,正是具有青春活力的时候,出于各种目的,他经常向萨拉大献殷勤,但萨拉自知自己的年岁已经大了,她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愿做出有失体面的事情;导演亨利三十八岁,主动与萨拉接近,表示好感,但萨拉不愿破坏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分寸;扮演朱莉第二位恋人的男演员安德鲁,他也倾慕萨拉的内在魅力,但萨拉依旧成功地经受住了第三次诱惑。排练结束时,萨拉的情感纠葛尽管没有什么结果,但她经受了内心的挣扎,经受了感情的洗礼与考验,她等于在无形中完成了内心的自省,在爱的境界上又得到了提升。
小说所要表达的题旨似乎是很明确的:想爱而不能爱,不但朱莉是这样的,萨拉也是这样的。在一般人看来,六十多岁的萨拉,应该是早已没了激情、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的人了。就连萨拉自己也曾一度把自己看作情感已经枯竭,认为自己决不会掀起什么情感波澜的。然而,作者利用细致入微的刻画,将萨拉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裸露了出来,生动而且揪心:“在以往的几次恋爱中,她从未感受过这种绝对的、渗透性的需求,欲望难以满足的空虚感吞噬了她的躯体,似乎她的生命本身被压抑了。是谁受到这种高度的需求,高度的依恋,是谁必须孤苦无依地躺在那,等待那温暖的手臂的拥抱和升华到恋爱状态的幸福时刻?”小说的情节尽管并不复杂,但小说中蕴涵着复杂微妙的人性。作者将人性的深度挖掘到通过平常故事、平常人物所无法达到的深度。
四、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的影响
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每年快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那段日子,年逾八旬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连续几年都是人气最旺的竞争者之一,今年终于众望所归,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英国作家约翰·韦思曾经说过:“我简直不能设想读现代小说的人会不知道多丽丝·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她的作品以感召力、严肃性以及高度的完整性著称。”由此可见,多丽丝·莱辛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非同一般。多丽丝·莱辛是那种激情取之不竭、永远会让读者吃惊的作家:《野草歌唱》(1950)和《金色笔记》(1962)奠定了她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坛的经典地位,字里行间,是置身在俗世的苍凉、游离于人性的迷惘;而在《天狼星试验》(1981)、《什卡斯塔》等一系列她所谓的“空间小说”里,却用足了汪洋恣肆的笔调,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视角,并立足于此反过来观察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莱辛,随心所欲、无所不在的莱辛。
莱辛的早期短篇集《故事五篇》曾获得一九五四年毛姆短篇小说奖。莱辛的中短篇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经历为素材;另一类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莱辛长篇小说的重要主题,即对女性地位及两性关系的考察,这种主题在短篇中也有所表现。《去掉一个候补》《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等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当代两性关系格局,笔调冷静节制,暗藏讥讽;描写细致入微,余味悠长。曾入选《诺顿妇女文学读本》的《十九号房间》发表于一九六三年,接续了《金色笔记》一书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讲述一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失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把握,终于导致精神失常、自杀。在那篇小说中,疯狂和死亡是个人的悲剧结局,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解脱和对社会的抗议。而《另外那个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插足的“第三者”。她疑虑重重地等待着自己的情人了断他和妻子的关系。最后,她不堪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直接去会见那位妻子,于是典型的婚外情纠葛有了出人意料的发展。莱辛在她各个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地为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妇女、老人、弱者的权利呼吁,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串于她整个创作生涯之中。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较,莱辛的作品不局限在女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加之她生在伊朗,长在南非,她笔下的故事就自然而然地风云跌宕、多姿多彩起来。她被评论界视为英国当代最优秀的女小说家之一。
中国读者对多丽丝·莱辛并不陌生,据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研究员说,十年前,多丽丝·莱辛曾来中国访问过,他还曾有幸与她见面、交谈。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也较早,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九九八年十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野草在歌唱》一九九九年十月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简·萨默斯的日记》二???年一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金色笔记》二???年八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又来了,爱情》二??一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另外那个女人》二??三年一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研究多丽丝·莱辛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已经发表的有六十多篇,大多是围绕《金色笔记》创作的现代性,小说的主题与结构,以及多丽丝·莱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来进行阐释的,代表性的文章有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外国文学评论》发表的《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对《金色笔记》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第一次的深度观照;二??六年第四期的《当代外国文学》发表的《后现代碎片中的“话语”重构——<金色笔记>的再思考》也是研究《金色笔记》的一篇重要文章,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在中国的起步不算晚,而且有了一定的基础,相信以后的研究成果将会更加丰硕。
(责任编辑:水 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