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5801

[ 杨晓林 文选 ]   

“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我”的镜像

◇ 杨晓林


  《雨巷》为戴望舒赢得了“雨巷诗人”之美称,作为诗的核心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由于其朦胧多义,对其所指和象征的解说,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理想失败说,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提出全诗写追求理想的失败,是因为“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理想于一九二七年倒在血泊之中,正如巴黎公社的伟大理想在枪声中倒下去;爱情说,郑禾、刘雨先生则认为,此诗写戴望舒对施蛰存妹妹施降年痛苦的单恋之情;人生希望说,朱栋霖先生认为,透过“雨巷”意象,传达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惆怅、彷徨不定的情绪,以及对于寂寞、空虚如“雨巷”的人生的失望,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自然也不是“爱情”,而是诗人的“希望”和寄托;欲望和回忆掺和说,蓝棣之先生从“颓圮的篱墙”联系戴望舒的家世,推测到:雨巷中的那位姑娘,可能是前清宰相府的后代,诗人从上中学起就曾在雨巷与这位少女相遇,担心她在大革命时代的遭遇,因而想象了这首“回忆与欲望掺和在一起”的诗
  我认为,“理想失败说”紧密联系当时社会政治局势,是从社会斗争的角度得出这个结论的。“人生希望说”则是把重点放在了生命个体遭遇的感悟上,是从人性角度得出的结论。两者都有其特定的合理性,但明显是对立的。而“爱情说”和“欲望和回忆掺和说”则是从索隐求证出发,由于揣测的成分较重,所以得出的结论就值得商榷。若据实推之,“爱情说”无法解释诗中忧郁成熟“结着愁怨的姑娘”,和生活中诗人喜欢的垂髫总角的活泼小姑娘施降年,何以性格上形同两人,没有共同之处?而“欲望和回忆掺和说”若由“颓圮的篱墙”推测诗人写的是少年时生活的巷子里的前清宰相府,这还说得过去,但是又推测出了一个没有对证,近于空穴来风的“宰相府的后代少女”,这就有点牵强了。因此,我认为,分析这首诗,传统的“知人论世”之法总有些捉襟见肘,我们不妨“实事虚读”,以“原型批评”的视角和“镜像理论”分析之。
  
  一、从原型批评视觉来看,《雨巷》的深层表达了“美人幻梦”的文学原型
  
  《雨巷》一诗中,“撑着油纸伞”的诗人,“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和“颓圮的篱墙”,不宜和生活中真实的人和环境来对号,而应“实景虚读”。诗人写诗,总要把抽象的情绪和感触依附在感性的意象上表达出来,而这些意象往往是“心造”之物,并且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组合。而这些意象,有些是诗人记忆中的,有些则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诗人未必目睹过。“雨巷”可以是苏杭也可以是中国民居间应有之环境,而“颓圮的篱墙”作为一个衰败的意象,则不能完全肯定是“雨巷”尽头应有之景,但其作为“雨巷”环境的“点睛”之物,则是“雨巷”成为典型环境和使姑娘成为典型人物的不可缺少的意象。
  从表层来看,《雨巷》具有明显的“幻梦”特点:首先,诗中的环境以及人物都显得非常的缥缈虚幻。记忆中一条不知名的雨巷,悠长、寂寥,一个哀怨、彷徨的姑娘,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宛若一个不存在于俗世的女仙或女鬼,冷漠、凄清、孤独美丽,与我擦身而过,飘然逝去。留给诗人的,是“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在这里,现实和梦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一切都处于朦胧恍惚间。其次,诗的开始和结尾的重复,不仅仅是为了前后照应,在诗的节奏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旋律,而且提示了入梦、进入冥想、出梦、冥想结束这一活动的起止。再次,诗中有个非常关键的词“希望”,表明了“丁香一样的姑娘”不是存在于现实,只是一个冥想的人儿。
  如若把这首诗放进中国源远流长的“美人幻梦”文学原型的长廊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成为妙品,除了形式上的因素外,主要是它又一次完美地表达了千百年来集体无意识中,男性一个深层的梦——“美人幻梦”。
  所谓“美人幻梦”,指用幻境或梦境表达情思与性爱的创作类型,其文学原型当追溯到宋玉的《高唐赋》和曹植的《洛神赋》,两篇作品中讲到人君和神女相恋之事,源于上古春祭礼仪中的圣婚仪式:模拟谷神或天父、代表着宇宙间阳性生命力的国王和模拟爱神或地母、代表着宇宙间阴性生命力的女祭司,通过仪式性的神圣结合,可以确保他所统治的自然秩序的生命力。《高唐赋》中“巫山云雨”梦,开了“异女荐枕”型故事的先河,在小说等叙事文学中多有出现,它上承帝王性爱型作品展开,其根本特征是不满足于情恋的抒写,刻意表现男主人公性爱欲求的幻梦实现。从六朝刘义庆的《幽明录》的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逢仙女、唐传奇《梦秦记》《周秦行纪》《黄陵庙诗》《裴钅刑 传奇·薛昭》《阎徙》直至清代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脉相承。而《洛神赋》中的“洛浦凌波”梦,则开了“隔水伊人”型抒情文学的先河,承袭前期凡人情恋型而发展,在诗词中形成诗意化表现传统。从《诗经》中的“游女之恋”、《秦风·蒹葭》中的追求“秋水伊人”、《楚辞》中的“求佚女”,以及梁武帝、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甫诗作中的可望而不可求的“宓妃”“游女”“麻姑”“美人”等,也是一脉相承。相对于“异女荐枕”型美梦成真的世俗和功利,“秋水伊人”的虚幻、爱而不得给人更多的惆怅和思念,因而更具非功利的美感。这种“秋水伊人”延续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就是徐志摩《莎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中的甜蜜的令人心醉神摇的“日本女郎”,卞之琳《断章》中“在桥上看风景”的“你”,就是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二、从“镜像理论”来看,《雨巷》中的姑娘就是诗人的镜像
  
  以往所有“秋水伊人”型的作品中的美女作为诗人的偶像,理想中的所爱,无论是具有古典风韵的“宓妃”、“游女”、“伊人”、“麻姑”、“美人”,还是具有现代气息的“日本女郎”,“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都是作为“天使”的面目出现的,并且以其神秘和极端的阴柔之美衬托着男性的阳刚和雄性魅力,和抒情主人公或者追求者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异质”关系。但是《雨巷》中的女郎,则是“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明显地和诗人呈现出一种“同质”关系,在气质和情绪上完全和诗人合二为一了。
  自《离骚》以降,中国古典文学中以香草美人比君子(即诗人自己)就形成了传统。戴望舒本名朝?u,望舒是笔名,出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矣,后飞?使奔属”,望舒作为神话里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温柔,多情和潇洒。《离骚》中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这里,香草、美人、诗人之间显然是一种“异质同构”关系,表面上是三者之间没有关系,但在品行高洁,却又命运多舛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联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男扮女相、“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以女性自比,若将“哀高丘之无女”的“女”理解为诗人认证自我的镜像,则前后就有了一致性,而不至于产生角色性别的游移不定。而“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与其说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痛苦,毋宁说是诗人找不到自我,自我形象无法认证的悲伤。由此类推,我认为与其说《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偶像,不如说是现实中陷入自怜自恋中他自己的镜像或自画像。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因此“丁香”的意象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连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写道:“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飞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卞之琳认为《雨巷》是由这首诗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稀释”而得。如果要说化用这个句子的话,我认为置换关系是这样的:在《浣溪沙》中,丁香是实有之物,是诗人的眼中之景,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物,也是诗人自比。而到了《雨巷》中,丁香则成了虚有之物,是诗人意念中之景,是诗人描绘姑娘绰约风姿时的联想之物,颜色、芬芳、忧愁是其与姑娘的相同之处。所以《浣溪沙》中丁香是诗人的幻影,《雨巷》中姑娘是丁香的幻影,而姑娘就是诗人的幻影。
  弗洛伊德在《论那喀索斯主义》中引用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子那喀索斯迷恋于水中自我倒影,并憔悴而死的故事,认为人类也普遍存在这种自我爱恋的心理,生活中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以及有的人过于喜爱照镜子就是类似的表现。大多数人这种畸形的心理经过教育或者是惩罚,被压抑下去成为一种“自恋情结”或是“那喀索斯情结”。戴望舒在《单恋者》中对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自恋情结”作过倾诉:“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但我不知道是恋着谁:/是一个在迷茫的烟水中的国土吗,/是一支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丽人吗?/我不知道。……真的,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而且又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把《单恋者》和《雨巷》作为互文本加以对读,会发现其中的有趣的对应关系:雨巷/迷茫的烟水中的国土;丁香/静默中零落的花;陌路丽人/身旁飘过的女郎;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我/寂寞的夜行人。《雨巷》作为一首暗示象征性极强的作品,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朦胧的,从而也是多义的,而《单恋者》则相对的直白和单义。从上面的对照可以看出,《雨巷》所表达的和没有明白说出的,恰恰就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的白日梦,梦中所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既非自己理想中的梦中情人,也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少女施降年,或者“宰相府的后代少女”,而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和镜像。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在借助于他者构筑自我形象的同时,也是对自我形象的背离和异化。一方面对自我形象有一定的感性和认识,一方面却是自我形象的不在场,所认同的自我形象不过是幻觉和虚构,个体最终是结构拆散的(destructure)或者未结构的(non structure)。这个视觉形象与自我感觉合为一个结构,形成了个体对自我的存在的认证。诗人通过一个心造的视觉形象——“丁香一样的姑娘”,和自我感觉——“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的结合,形成了对自我存在的认证。
  诗人对着自己的影子和镜像,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惆怅不已。他描绘出的这个自我形象的意义何在呢?
  弗洛伊德认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自己在外界的映像反作用于人的心理,在水中或是其反射物比如镜子中得到自己的印像,凭借这种映像,人可以确立自我的形象,把他与别人区分开来,这是第一步,然后才可能产生自恋或自弃等其他对于自我的态度。对于自我的态度可以有不同,但都是产生于自我认证之后,是自我认证的下一步发展。所以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从映射物中获取的自我映像。大革命失败后,戴望舒苦闷彷徨,情郁于中,必然要发之于外,“丁香一样的姑娘”作为戴望舒的自我映像,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可谓天生丽质,性本高洁,但是却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显然是一个苦命美人的形象。而且最终悄然消失在雨巷尽头,不知所往。这是戴望舒自我形象的写照和认证,面对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诗人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显然他是惶惶然不知所往,联系戴望舒曾被说成是“第三种人”和二十八年前后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看出诗人自我认证对下一步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实景虚读”作为解读诗和抒情散文的一个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作为读解文学作品的一个方法,可以为分析作者的意图提供旁证,但按照接受美学批评的观点,文本生成以后,就成了一个自足的世界,它的意义取决于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和读者的知识结构。“知人论世”可以为解读作品提供佐证,但如若在实践中教条和机械化,热衷于索隐求证,将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环境、意象刻意和作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得出一些值得商榷的结论,这种谬误在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
  在评论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在多大程度上,虚构性的文学能为以实证为依据的科学性的批评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在诗和抒情散文中,由于作者表情的需要,常常会为情造景,造人、造意象,这些造出来的情感依附物的虚构性和主观性极强,是“诗家之语”。而作者为了表达“真情”的需要,常常把这些“心造”的人、景、物描绘得如同真实的生活一样,如果拿这些“子虚乌有”去和作者的实际生活对号入座,结论自然会谬以千里。如艾略特的“荒原”、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当以“诗家之语”读之。甚至有研究者论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游也是一次梦游,而非实有其事。因此我认为,“实景虚读”可作为解读诗和抒情散文的一个基本方法。对于《雨巷》如若不刻意地“虚事实读”,把“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意象和诗人身世生硬地加以联系,而从中国“美人梦幻”原型系列作品的互文本角度出发,以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分析之,把“丁香一样的姑娘”解读为诗人的影子、镜像或者说是自画像,也无不可。
  
  ①⑥蓝棣之:《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
  ②郑禾、刘雨:《索解文本〈雨巷〉的意味》,《文艺争鸣》1998年第1期。
  ③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836页。
  ④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页。
  ⑤叶舒宪:《中国文学中美人幻梦原型》,《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第81-95页。
  ⑦姜耕玉:《20世纪汉语诗选·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88页。
  ⑧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23页。
  ⑨方汉文:《与文化心理主体认证的联系──拉康的后现代文化心理阐释》,《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第26页。
  ⑩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名作欣赏》2005年第12期转载。

“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我”的镜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