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甫发表,便引发一场激烈争论,赞赏者推崇它,是“对体制化诗歌美学的挑战”,“进入经典诗歌的子宫”,“中国当代文化最重要的迹象之一”①。“史诗的现代性呼唤”,“在当前少数几部成功长诗中占据了突出位置”②。“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收获”③。不屑者则指控它属于“拙劣翻译”,“中国当代诗写作中最大的一桩剽窃古人案”,“根本缺乏写作长诗的才能和能力”,“寄生性写作的三流典范”④。
笔者粗粗浏览第一遍,感觉不错,稍后找来蘅塘退士“三百首”对读,发现存在不少问题,顺手写下札记,就教于争论双方和读者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互文性书写,罗兰,巴特在《大百科全书》的“文本理论”辞条开篇中,曾明确指出:互文性是“每一篇文本都是电新组织和引用已有的言辞”。同年又在《文本意趣》中指出,“在溯本求源上,前人的文本是从后人的文本里从容地走出来”。这意味着,互文性就是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复出”“移用”,对它文本的吸收、转换。⑤
伊沙借助《唐诗三百首》现成渡口,在传统文化与美学河道上,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摆渡”。笔者以为,判断古今诗心交流成功的标准,是要在双方“对流”基础上,防止现成资源的复制翻版,即不能在同一维度上,做简单的单向叠加、平移。而是要以全部生命情怀,拥抱对象,在互文性的激活中,播撒自己“这一个”踪迹。舍此,很容易落入挪用、仿作的陷阱,变成古人的传声筒。
以此标准度量伊沙,我以为《唐》有得有失。
首先它在两方面取得进展,一是作者的生命情怀与体悟,在与唐代诗心交汇中,拥有一种自始至终温婉的“贯通”。它所串联起来的历史、现实、伦理、美学文化“基因”,乃至身体气息、或经由亲和、融解,或经由撕裂、偏离,切近唐文化舒展丰旺的血肉之躯,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和触动。
二是作者白话口语的诗性书写,对应于古代文言文化的“转换”处理,所体现出来的多种可能(包括转译、改写、误写,发挥),丰富了长诗写作技艺,证实当代口语书写的活性。
这次书写,多少改变伊沙“痞子”形象,从激进的后现代立场“回望”古典,表现出众多认同、亲和的倾向。古今诗人的诗心是相通的,不仅仅是地缘,甚至于心理生理上,有时也会达成如此一致的吻合。《唐》大量出示认同、亲和性的东西,像《长相思》(第80首):“纵然梦境相连/灵魂时常相见/身体却总是缺席/长相思,胃肠炎。”三个字胃肠炎,不加修饰,竟神奇般于相思语境中,把那种同病相怜、同气相投的景况概括殆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像第84首《将进酒》,凭着诗心敏感,嗅出李白,“腋下狐臭刺鼻/这中间惟一没有割除汗腺的诗人”。作者捕捉到这一“隐私”,深谙诗仙的体味、气息和冲动,可谓心有灵犀。
第54首,通过回忆小学三年级一次朗读,领略诗歌的声音“这么本质”,领略“将诗之于口腔才有的性高潮”——这一别人几乎不涉及的秘密通道,进而领略了李白:
而224首《竹里馆》,“明月来相照/如照亲爱的”。亲切的情趣,在流行的现代口语中,使时隔千年的诗人,融为一体。
类似的还有61,140首等。
与古人亲和、认同的倾向占主导地位,虽然并不意味伊沙“浪子回头”,至少也表明某种程度的“收敛”。他与唐人这次约会,既有古今诗歌典律——普遍的自在,自性的东西,又有现代语境下自说自话的成分、尽管消解颠覆性的篇幅含量偏少,也不如从前毒得狠烈,却还是烙上伊氏一贯印记。
如第8首《望岳》,原结尾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为恢弘抱负者鲜明写照和反复引用,结果被作者当头一棒,解构为“我不喜欢/志在高处的男人/我恐惧/高处”。
第64首,原诗是借舞姬,向往先帝盛事。末尾作者忽然笔锋一转,以一次生理性的勃起,“像人一样/被野火烧过的枯树,在夜里偷着长”,置换出政治性的土朝兴衰。
第104首,则通过公元一九九九年,成都街上,一辆的士ABCD四位乘客,对“杀人”的四种诠释,瓦解了忧国忧民的《春望》。
类似的还有44、151,219首等。
消解颠覆性的,包括质疑、剥离的“诗想”,在拂逆的轨道上,自然很容易和当下的针砭、批判挂钩。
比如第77首,王维《老将行》。原诗洋溢着仁人志士请缨的衷肠,涉及在世功名问题。伊沙瞅空插了个顺口溜:“该卖瓜卖瓜/该种柳种柳/该喝酒喝酒/现实却是挺棒的景象”,接着发挥道:“好汉不言当年勇/不必写回忆录/不必写战史/不必给皇帝老儿写信/往顾问委员里挤”活脱脱一颗“无用之心”,用以抵抗“有用之心”。
第63首《古柏行》,是老杜借柏树比兴孔明这样一位伟人、伊沙反其道而行之,控告它“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旨丘山重/讨厌!讨厌!/赶紧掩鼻/怎么—股子/离休老干部的味道”。
第142首《阙题》,原诗描写深山别墅。伊沙借此引出现实关怀:“从一所希望小学/传出的琅琅书声/白日里的阳光/白了孩子们的破衣裳”。最后一句,白和破衣裳特别醒目,不啻让人对现实的缺憾感慨曦嘘。可惜,这样的现实关怀文本,显得寥寥。搜索一看,大概只有120、122、124等为数小多。
伊沙在写作中,向来视意义如敝履,这一次有所改观。某些价值、本质、意义,获致正面的强化和确证,虽吉光片羽,仍弥足可贵。
如《宴梅道士山房》(125)原是孟浩然写宴饮之事,流露间道之意、伊沙将其升华为人生伦理,掷地有声,“他在山房的夜宴上/我遭遇到这样一种哲学//假如青春可以永驻/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那么所有的放纵与颓靡/都将变得罪不可赦”。读此,伊沙判若两人。
再如孟浩然《留别王维》(130),诉说自己的怨悱。作者再次放弃全诗的原意,将其改造提炼为某种人生哲理,以洗练的语言铸就警钟式的“四字经”:“追逐仕途/失去女人//追逐女人/失去朋友//追逐朋友/失人知音//那就什么/都别追了//原地呆着/挺好挺好”。
而102首,则通过一个生动细节“用松枝掏耳”后,提炼出李白的精神造像“灵魂洗过流水浴后/身体变成一口晚钟”。感性与智性的良好结合,将诗歌升华到一种境界。
此外,技艺性处理也有一些出色例子:
如49、50、5l三首音乐诗,成功起用排比句、处理得十分清爽利落;
第274首,借用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词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贯穿全诗;
第108首狗胆包天,进行非一般人想象的超常压缩,全诗只剩(“白雪”……“黄土”……“白骨”)三行;
第107首,以《大话西游》的经典对话,制造喜剧效果(I服了YOU/小小的I/大大的 [##] YOU);
第306首画外音(天气凉——“心情凉”);
第310首黑色幽默(啼血的杜鹃咬掉耳垂);
以及利用语词奉身的弹性(第54首:黑暗漏出黑色的光/将姓李的照白)等等。
然而,《唐》所带出来的“硬伤”,同样十分扎眼。
1.“翻译”硬伤
与唐诗三百首直接交流,首先面临最大问题足如何“译”。译有直译、意译、转译、有仿写,有戏拟等。伊沙有些译本是不错的,原汁原味,能用现代口语将古代文化意味传达出来,甚至有所激活。如“寂寞它逼得紧/孤独就是古代的癌症”。第159首刷新翻译,境界有所出彩:“人在落叶里飘着/路在寒云上走着”。第110首的现代语式转译:“但我不敢保证/酒杯上残留的体温//还会等你归来的手/将之重握”。第286首的整饰性翻译(每行四字,共八行)。第58首的压缩性翻译等。
不过,不少篇什仍属于“照本宣科”,或者就是择要做些掐头去尾的直译,过于简单化。
如第5首《下终南山……》,仅仅停留于原诗交代说明上,裹足不前;第12首《梦李白各,个诗共八句,原诗就占了四句,其余就在复制基础上做简单表态;第24首,是关于隐居的,基本上也是“原地踏步”。
更有甚者,第196首是刘长卿借怜贾谊贬谪抒发自己感慨,在伊沙笔下成为这样四句:“汀洲无浪复无烟/怎么可能呢/嘿!这是一个小诗人?初到他的流放地/”第一句抄录,其余为司空见惯的喟叹,显然是糟糕的败笔。
类似平庸的翻译,还可以找出不少,这是工大下不够、功力不济的结果,三百首白话泽本,早巳层出不穷。如果在诗写上,没有加入更多个人感悟性的新东西,不如去读更忠于原著的译本好了。
2.名篇硬伤
唐诗三百首是唐文化的精髓,其中的名篇是精髓中的精髓。名篇构成巨大魅力与压力,也大幅度提升期待视野的胃口,是极不容易交好答卷的,伊沙凭其敏捷机智,从名篇中钻出一些空子,小时发出感恰声音,如第120首送友仕途的投赠诗,忽然旁逸出:“莫伸手/伸于必被捉”。替王维揣出新意。然而,在不少名篇面前,无所作为。像柳宗元《渔翁》(70),只能算作一种照搬。《江雪》(243),十个意象之间,丰富的张力关联,本身就构成原涛的多种诠释可能,而伊沙所提供的,并没有什么引申义。著名的《游子吟》(45),充其量是将主人翁的心愿,转变为母亲的要求,简单的转换仅仅是一种偷懒吗?
再像律诗之顶峰,杜甫《登高》,历代为专家们津津乐道,共析出五十六字十四层意涵,如此丰富复杂的重压面前,伊沙无法找到突破口,只好东手就擒,只写出六句:“落木足无边的落木,萧萧下/长江是不尽的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是常为异客/百年多病便独自登台//霜鬓是不染的霜鬓,不黑了/酒杯是新停的酒杯,不喝了”。一、二句只是原诗语调的加强,三,四句几乎照抄,五、六句不过是句法上一点变化,如此而巳。面对大雁塔(25),历代吟咏的,可谓汗牛充栋,如何在克服雷同中各显神通。同代人早有杨炼.韩东、杨春光写出各异的文本,杨春光甚至从八个方面解构它。比照之下,伊沙在古今大雁塔的重压下,只能看看鸟听听风声,基本上是交了白卷。
伊沙处理原典的一般做法是,对于较大篇什,放弃全文,只选择其中一、二切点,做“曝光”式处理;而对于较短的绝、律,能够顾及全文,但由于有时所下工夫不够,出现某些篇什硬写、随意、凑数和重复,导致突破和原创几率不够高。
3.互文硬伤
上述两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互文性问题。按米歇尔·施耐德的说法“每一本书都是回应前人所言,或是预言后人的重复”⑥《窃词者》所提出的“回应”与“重复”,表明任何作者都难以逃避历史的焦虑:我们所做的一切,仅仅属于“可怜”的传接,然而,互文性的要义,还是要求作品不断进人新一轮“意义的循环”。
《唐》的出发与归宿,是与三百首“对流”:互为比照,印证,交融。双方之间处于相互激发、相互转换、相互包容、相互照耀的关系:互文的关键,不是同化,而是发现。如若一味仿写,当造成三百首的现代翻版。如若过于中规中矩,会造成自我窒息:伊沙在互义写作中,大量引用原涛,曾引起龚盖雄的极端不满,说是“最大的盗版”。我粗略统计一下,伊诗直接引用原诗为五百七十句左右(不是龚盖雄所说的一百三十七行),但我认为大部分诗句的录用、嵌入、安置还是恰当的,说盗版剽窃是过分,但问题是,过度引用,并不是件好事,给人寄生写作的嫌疑。因为过度引用和变相引用,必然屏蔽写作主体的想像力,扼阻作者主观能动性和超越性。
其实,互文性尝试,同代就有人做过,比如十几年前程维系列组诗《中国古典》《山居的王维与辋川画意》等意境的转写营造,确乎十分幽雅浓郁,远胜于伊沙,但最终还是未能走出古典的“庇荫”,原因是没有什么增殖。前行者的经验,应引起后来人的警惕。如哈洛德的五种态度,一是追随;二是杜撰;三足决裂;四是依赖想象残余;五是颠倒(使前人作品看起来反而像窃取自己的文本)。普遍共识的手法有:引用、合并、仿作、戏拟,暗示、置换等,但不管采取何种手段,其目的应是教文本不断增殖。
从严格的角度上看,许多时候,伊沙还是被客体牵着鼻子走——不管是缘起、依托、引申、发挥,其原发依据,依然是三百首的行进路线图,因此,其危险非常之大,它必然要冒着“寄生”罪名。因为比起其他类型写作,它更直接汲取对象的养分,本源上是靠对象的胚胎发芽,其脐带毕竟还是连着他者子宫,弄不好是很轻易做成变相克隆的。
窃以为,较之此前写作,伊沙变得老实有余,叛逆不足,长于守护,短于冲击。特别表现在对当下现实的关注,数量极少(前已分析);表现在能迅捷抓住一二闪光点,但欠缺穷尽到底;表现在过于依赖原文本意图,挖掘发现的新意不够多。难怪龚盖雄要指控非原创写作。龚的话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联想起蒂费纳·萨莫瓦约——有关互文性的写作告诫,虽然口气严厉但还是值得高度珍重,他说:“只要是普遍的掠美,那么所有互文手法的普遍滥用,都可能归于抄袭。”而“只有处于玩味而反其道的抄袭才具的真正的文学意义。”⑦
综合掂衡,《唐》的得失,是比较明显的。究其主要原因,恐怕是作者过分依托三百首,不论是兴起、印证,还是偏移、发展,多是环绕着扣紧它。这样,写作前先确立的意图策略,规定新文奉的书写,是建立在“有中生有”的基础上,这就使得新文本,先在地染上“寄生”色彩,并面临“盗版”嫌疑。而作为原创性书写,无论如何,应建立在“无中生有”的空白上,两者泾渭分明。倘若以高标准来要求,《唐》的原创分量,无疑是要大打折扣。就目前版本,包括已出版的精华版⑧,我 [##] 是不赞同打那么高分的。其实,如何在三百首“有”的资源上。更多一些“无”的开发,更多一些“以我为主”的开发,才是《唐》提升的串间。为此,笔者建议重修《唐》:
1.尽管蘅塘版是一个广泛流传的选本,但里头重复、应酬、一般化东西还是不少(最让人微词的是来将极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收入)。作品多为酬答、羁旅、闺怨、戍边、归隐、仕途、山水等,其局限性(包括主题、题材相似)是十分明显的。我以为伊沙没有必要把摊子铺得那样大,无所不包地实施一比一的“对号入座”。对有些篇什,倘若没有太多感悟与发现,就坚决地溜号放空,无需大而全。防止因多多益善而敝帚自珍,特别要舍得割爱,否则很容易将次货水货一揽子收罗,造成整体质量下滑。
基于重复、杂,水分,建议伊沙压缩规模,大刀阔斧将三百一十九首全《唐》本,砍去二分之一甚至一半篇幅,删去那些平庸的、简单化的、鸡肋的、缺乏惊喜触动感的:相信筛选之后,面目肯定大不一样,因为集中的拳头毕竟要比张廾的五指强壮有力。甚至我设想,以王维,李白等十位诗人为全部经纬,交织一百首左右,是完全有足够的表现容量,且还可以形成紧凑的结构。
2.加大超越性。虽然这是—次互文性写作,是今古诗心一次沟通交汇。但是应该明白,相隔一千多年时空,文化发生厂巨大变迁。其立足点应是:在找回诗心同一性的时候,更注意发觉差异性。为什么伊沙这次写作,给人“皈依”的误读,不能说与他侧重唐文化精神的同一性追求无关,然而,笔者恰恰以为,在多年来三百首研究与译本的丰厚基础上。倒是应该更多走出三百首“雷池”,多一些与当下景遇比照,多一些文化上的“左冲右突”,多一些美学上的偏离出轨,多一些现代、后现代性的寻觅,即多一些鲜明的差异性挖掘。加大强化差异性,才有可能接近超越忭,决不能满足于规模与篇幅厂的取胜,就昏了头脑,建议伊沙在删除基础上,再做一次深化修茸。作品不在多而在精。相信修改后的《唐》,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华版。①于坚《为自己创造传统》,《中国诗人》2003年5期。②徐江《唐:打通诗歌巨制的13个关键词》,《中国诗人》2003年5期。③唐欣《唐朝去来》,《中国诗人》2003年5期④龚盖雄《寄生性写作的三流典范》,《中国诗人》2003年6期。③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第1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⑥米歇尔·施耐德《窃词者,论抄袭,心理分析和思考》,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85年。⑦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第3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⑧见《伊沙诗选》,青海人民山版社,2003年。附:
唐(节选)
伊 沙
与众神狂欢
与自由的灵魂同在
——题记
121
在汉江临眺时所看到的
是本来他就想看到的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古往今来
对幸福的奢望莫过如此
在襄阳有美丽的风光
相伴的日子
他想与酒鬼共醉
124
江山大好
凄凄芳草
有一列队伍
消失在苹的更青处
就这样
我也加入到那支队伍
只为在草丛之中
找到先辈某公的墓碑
以手抚摸上面残存的字
然后哭上一场
口中念念有词
心满意足地离去
就这样
这支队伍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25
高卧林间愁春尽
那些假冒隐者的日子
道士的出现
仿佛青鸟使者的到来
他在山房的夜宴上
我遭遇到这样一种哲学
假如青春永驻
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
那么所有的放纵与颓靡
都将变得罪不可赦
127
就在上个月
我也像唐朝
抑或古代的诗人那样
过故人村庄
在田家饮酒
那是在二层农舍的阳台
村边绿树
远处的青山
我都看见啦
把酒话桑麻的鸟事
在座者也都干啦
只是重阳未到
不见菊花
在这个过程里
比较煞风景的是
我需要不住地拍着
自己的光腿
声若扇着别人的耳光
以对付乡间
嗜血的蚊子
129
我想使用猿啼
来表达一些情绪
可是终不敢
因为那样一种
原始的叫声
我早已听不见
你可别往环保上扯呦
你再那么瞎扯淡
我他妈跟你急
135
寻道七不遇
可也不算亏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所有
青苔、白云、芳草、松色
都有那道士笑微微的表情
而且还免去了言语
多余的说话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136
在岭猿同旦暮的天尽头
一个游予的悲哀在于
哪怕他托体为鸟
或者乘上热气球
也已追不上
春回故乡大地的速度了
现在出发
也只能看见暮秋的姑娘
寒冬的爹娘
于是他只好选择放弃
140
在楚江暮雨中写一首诗
正是建业的晚钟敲响的时刻
我看见雨中的湿重的帆
我看见鸟儿飞得迟缓
看不见海底的门
合上了
相送情无限
可我本是无情物
在这样生离死别的时刻
也只能独自一人
朝着一个无底的黑洞
坠
去
141
一根竹子在负中晃着
一座空城在月中晃着
秋夜的长空
只有孤雁飞着
环境点染气氛
如此庞大的图景
只为写出——
在长安的一处民居中
一个翻山越岭
远道而束的朋友
在读诗人的诗
向来吟秀句
不觉已鸣鸦
142
道走白云到尽头
春与青春溪水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在闲门通向的山路旁
深柳遮不住
从一所希望小学
传出的琅琅书声
白日里的阳光
白了孩子们的破衣裳
143
江南敌友偶集客舍的时候
秋天的月亮满了
照着京城的千门万户
他们一直怀疑
这是在梦里
江南故友偶集客舍的时候
风吹枝动惊飞了鸦群
秋虫在淌露的草丛中哭泣
他乡的长夜长醉
最怕听到的是报晓的钟声
144
故乡衰草遍地
生离死别的串
正赶得紧
为什么
路总在寒云之外生长
归人总是在暮雪时分
才姗姗到来
一个朋友对我来说
我做孤儿太早
在多难中认识你
又太迟
然后他就哭了
风雪中掩面而泣
145
离乱总是十午
命中偶然相见
即使有
不知会在这一天
有多少沧海事
交付给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长别离后相见
相见后又别离
叫人不胜悲喜
146
故人江海别
几度隔山川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出自司空曙之后
古人总是在诗中与同性
宿别
读起来真有点怪怪
在现代宾馆的标准房
我也常和男的同宿终而
宿别
但是从来不敢写
换了女的就更不敢写
147
白发是生给谁看的
当然是生给爱你的人
她看了会心痛
懂得你在尘世
所受的煎熬
会怜惜
开不在乎
一个事实是
你正老去
如此说来
白发是为爱情而生的
它也是为爱情而白。
150
到吐蕃打仗去的兄弟
再也没有归来
他们被藏军打得
屁滚尿流
找不着北
遗弃的废怅
无人收拾
只有一匹逃回的战马
还识得残破的军旗
唐史不会记下
这样的狼狈
它沉在唐诗的一角
等我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