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7年第3期 ID: 80825

  

寻找小说教学“眼睛”的示范案例

◇ 朱前珍 胡 颖


  一、是我自己愿意承受这样的结局——以《项链》的“错位处”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片段
  
  1.小说开头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偏偏要加一个“也”字?
  从“也”字切入,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禀赋和命运之间的错位,使学生对玛蒂尔德的评价跳出简单的“虚荣”,进而去思考虚荣背后的人性与命运,思考玛蒂尔德梦想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是否合理,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处于玛蒂尔德这样的错位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按常理,如果弄丢了朋友的东西肯定会告诉她一声然后再赔偿,假如真是这样的话,后面的十年艰辛就不会发生了。那么,为什么路瓦栽夫妇选择买一挂一模一样的项链的方式来“瞒天过海”呢?
  通过对人物行为与生活常理错位处的探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玛蒂尔德不愿意把真相告诉朋友,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有钱而体面的生活一直让她感到自卑,感到痛苦,而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美貌有极大的自信与自尊,她不愿意让朋友知道自己的困窘,更不愿意让朋友误以为她是不想归还这挂项链,这种“自尊”的背后是相当复杂的。路瓦栽则是因为对妻子的深刻了解、愧疚及爱护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3.假如项链没有丢,那么舞会之后玛蒂尔德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作者偏偏要让玛蒂尔德把项链丢了呢?
  让学生谈谈对玛蒂尔德命运的期待并且自圆其说,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人物命运作出种种符合情理的构想。学生的期待越强烈,设想就越合情合理,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偏偏要让玛蒂尔德把项链丢了,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读者的希望之间的反差以及这反差背后的对人性的深深观照。
  4.在知道了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不会把真的项链拿回来换钱?为什么?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作者不写玛蒂尔德把真的项链拿回换钱,从此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这种戛然而止的手法的高妙:它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并且在情绪高潮处停止,余韵无穷。但这样的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而“在知道了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不会把真的项链拿回来换钱”这样的问题,则更能触及玛蒂尔德的灵魂。会还是不会,这涉及对玛蒂尔德的整体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二、历经磨难见英雄——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跌宕处”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片段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林冲怀着满腹冤屈来到沧州,他该如何熬过这漫漫刑期呢?研究小说第一段,关注人物言语和行为。
  言语( t):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行为( t):
  (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1.他自认“罪囚”,他真的认为自己有罪吗?无罪何以认罪?
  怕给自己、给别人招惹是非。
  2.林冲被刺配沧州完全是高俅一手所为,但他为何说“我因恶了高太尉”?
  彬彬有礼的背后是一种油煎般的苦痛,然而他也认了,因为他要苟延残喘,要挣扎着活下去。
  3.“未知久后如何”,他会有“久后”吗?
  熬过刑期,家人团聚,甚或重振家业。他对高俅没有清醒的认识,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
  4.林冲当初为何对非亲非故的李小二关怀备至;如今身陷囹圄,为何还不忘接济他人?
  天性善良,侠义济困。
  跌宕一——
  眼前这位安顺良民似乎可以隐忍,安度刑期,然而陆谦千里寻仇,不料被李小二偷听。
  5.小二告知林冲,林冲有什么表现?
  言语( t):
  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行动( t):
  林冲大怒……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6.你若是林冲,得知昔日好友千里寻仇,你会如何应对?而林冲又是如何做的?(讨论比较,认识林冲的血性。)
  跌宕二——
  复仇的激情只持续了三五日,与其说林冲是得过且过,不如说他是自欺欺人。于是林冲接受了管理草料场的派遣。
  言语( t):
  小人便去。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7.若是你,会去吗?林冲会如此愚笨,不知是奸人使计?
  与其说林冲没料到是计,还不如说他不愿相信是计,希望在麻木中自慰,以求苟延残喘。他带着几分狐疑,接管了草料场。
  跌宕三——
  8.然而,这份狐疑在林冲的心中持续了多久?
  语言( t):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9.从这样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大难临头,林冲却想安稳过冬,却想山神庇佑,却想在此安稳度日。
  动作( t):
  ……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10.从这些细微的动作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盖”,怕着火;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拽上门还不够,又上锁;先前已盖了的火炭,因草屋塌了,还要用手去“摸”,探探有没有火星;一间崩塌的草屋,离开时,还要“拽上”,“锁了”。林冲真是太谨慎、太尽职。
  跌宕四——
  然而残喘能够苟延多久呢?“隔墙戏”彻底粉碎了林冲的良民梦,他大吼一声“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尽显英雄本色,开始了血腥复仇。
  动作( t):
  林冲举手,?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
  11.我们再来审视林冲会发现,鲜血淋漓是痛快,大雪飞扬是悲壮,一位血性方刚的英雄形象终于在历经磨难后跃然纸上。林冲可以早些上梁山吗?为什么林冲上梁山的路走得异常艰辛?
  跌宕多变的情节,不仅丰富了林冲的性格,而且凸现了小说主题——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三、一扇永不开启的门——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细微处”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片段
  
   t:
  孙富称十娘:丽人名姝烟花尊宠
  李甲称十娘:名姬小妾
  1.孙富为何如此称呼十娘?
  “丽人”“名姝”,实为垂涎美色;“烟花”则透露出他轻贱十娘的意思;“尊宠”看似敬称,实则流露了羡慕之情。
  2.李甲为何称杜十娘为“北京名姬”“小妾”?
  “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正如文中所说,他是“卖弄在行”,他卖弄的是十娘由公众玩物变成了他个人的宠物,他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宠物而喜形于色,炫耀之情溢于言表。
  3.一个无比羡慕别人拥有丽人,一个因为自己“怀璧”而沾沾自喜,在此,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他二人为何交谈几分钟就能称兄道弟,文中说他们是“志同道合”,什么“志”同,什么“道”合呢?
  花柳之事。
   t:
  “孙富举杯相劝,二人赏雪饮酒,先说些斯文中套话,渐渐引入花柳之事。二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
  由此可见李甲与孙富对杜十娘的看法完全一致,既爱慕其美色,又轻贱其地位。
   [##]
  4.杜十娘值得李甲炫耀的仅仅是美貌吗?
  还有智慧,还有真情。
  5.那么李甲为何只字不提?
  浅薄的爱。
   t: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
  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某相遇之初,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为之飞动。
  他迷恋十娘颜色,终日延挨。
  李甲当年一掷千金,买欢逐笑,纵情声色,醉卧风月。这种爱是缺乏情的爱,与其说他爱十娘,不如说是爱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的风姿,爱十娘穿云列帛的歌喉。“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某相遇之初,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为之飞动”,这就是李甲的独白;“迷恋十娘颜色,终日延挨”,这就是李甲的行为。
   t:
  如果男女之间相互了解的愿望,仅仅限于性接触的直接要求,那么爱情实际上就只是似是而非的爱情,或者干脆就是感情的欺骗。
  ——瓦西列夫《情爱论》
  在他眼中,杜十娘始终是“人人得而狎之”的青楼女子,而非他的爱人。所以他才会把她当做一件珍宝拿来炫耀。
  看看他和孙富是怎么说的:
   t:
  公子遂将初遇杜十娘,如何相好,后来如何要嫁……
  但小妾千里相从,义难顿绝,容归与商之。
  6.为何不是“要娶”而是“要嫁”?为何是“千里相从”而非“携手同归”?
  联系全文,会苦涩地发现,似乎一直都是十娘主动,一厢情愿。从安排赎身到千里相从,要嫁,李甲始终愁苦着一张脸。
  7.他什么时候会笑?
  当十娘安排好一切,给他赎身钱,给他行资,替他出好主意,他才稍稍宽心。而当孙富为他想了一个回天之计,他这才真的放心了,高兴了,“欣欣似有喜色”。
  8.一声“北京名姬”,不经意间道出了李甲的微妙心态,我们再来看看李甲面对十娘时是怎么称呼的。
  “芳卿”“恩卿”。
  9.为什么私下称呼与在别人面前的称呼不一致?
  “卿”,强调的是爱意;“名姬”,强调的是美貌。即使他对十娘有真情,那么他的这种情感也是尴尬的,更何况情有多深,也很值得怀疑。
  10.从何时由“芳卿”而改口称为“恩卿”?
  芳卿—150两赎身钱—20两路费—50两安家钱—恩卿。
  11.夫妻同命,要分彼此吗?会因一点钱而“感激流涕”吗?要知道这钱是解除了他们俩共同面临的困境的,他为何那么感激十娘?
  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向来是女性面前的强者,即使他再无能,也要逞能。但是现在呢?原来撒漫用钱的李甲,如今要因为这点钱而感激十娘,他的这份感激是尴尬的,更何况,这是对一位妓女的感激。他的感激、羞愧和尴尬交织在一起,他想摆脱这样的处境,所以李甲最后的釜底抽薪并不奇怪。在李甲身上少了份夫妻间的真诚和随意,所以他从未如其他姐妹一样亲切地叫声“十娘”,甚至也没像老鸨那样随意地叫声“??儿”。我们还戏剧性地发现他的恩人很多:他也称能给他1000两银子,替他想了两全之策的孙富为“恩人”。
  12.从称呼的转变谈谈李甲对十娘的感情,谈谈李甲复杂的心态。
  这细小的差别折射出十娘、李甲的不同心境,对感情的不同理解。“芳卿”中多了点糖,腻腻的;“恩卿”中和了点泪,怪怪的。他的谄媚、感激,恰恰暴露了他与杜十娘内心世界的距离。十娘出口则“吾夫妇”,“郎君”,“与君情好”。李甲则处处回避,更多的是“义难顿绝”,“恩卿”,不经意间回避了“情”。全文中,李甲可曾说过类似于“我们”之类的话?没有,他始终没有把十娘和自己放在一起,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同甘苦,共患难。
   t:
  男女双方的交往必然要求他们遵守相互间一定的道德义务,这不是法律上的规定,而是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离开了这种自愿遵守的道德义务,相互爱慕的感情就不可能存在。
  ——瓦西列夫《情爱论》
  

寻找小说教学“眼睛”的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