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4期 ID: 359099

[ 杨玉军 文选 ]   

课堂宜适当留白

◇ 杨玉军

  记得少年时看电影《早春二月》,结尾演到男主人公肖涧秋在极度失意中不辞而别,提着小皮箱离开了芙蓉镇,美丽的女主人公陶岚闻讯一路跑着追去,看着上了弯弯的桥头了,影片却戛然而止。到底追没追上?几个同学都争论不休,最后都异口同声地埋怨导演。当然,那时我们都年幼不懂艺术,现在看来,这个结尾堪称大导演的神来之笔。金庸的《雪山飞狐》里也有此类妙笔,最后胡斐架在苗人凤头上的那把刀,到底砍了还是没砍?作者结束全书不写了,引得多少金庸迷们为之“纠结”不已,但反过来说,这种“纠结”也正是阅读体验中别样的乐趣之所在。
  一览无余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古希腊维纳斯雕像不正是因失去了双臂反而增添了无穷的审美韵味吗?《红楼梦》正因为有着无数个解不清的谜网,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红迷”们为之痴迷不已。一部好的小说,除带给读者大量的艺术信息外,还应该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让渎者去琢磨、去想象。
  由此想到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也应该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去领悟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告诉我们以下几个信息:一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三是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起向导的作用,而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增加阅渎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呢?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感悟,无疑是最佳的途径。现在的课堂,教师往往大包大揽,各种问题,无论巨细,都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教师确实认真而辛苦地在教,但未必能得到满意的同报,因为学生思考和感悟的空间被教师占得满满的,他们又如何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呢?究其原因,教学中缺少适度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全心理和释疑欲望,在某些时候有意留白,以引发学生开动脑筋,调动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于漪老师说得好:“中国画i布局很讲究留白,如果画得满满的,往往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上课也有同样道理,教师不能从头包到底,以讲代学,而是要给学生留余地,尤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她在教《珍珠赋》时就有生动的课例:
  于老师把问题又抛给学生,真是盘马弯弓,引而不发。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说是术芙蓉的,二三月份;有说是水芙蓉的,六七月份;有同意是水芙蓉的,但根据课文的有关句子,认为应该是秋天。一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问题也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到了网满的解答。丁老师巧留空白,才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话语张力,能够引发读者的艺术想象,因此语文课里存在很多的留白空间。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小细节:“我”搬家时有十几个碗碟埋在灰堆里,被杨二嫂发现了。这些碗碟究竟是像杨二嫂所说的是闰土所埋?还是杨二嫂本人所埋?抑或是其他人所埋?如何处理这样的小细节呢?我想聪明的老师一定不会忙着先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会把这个空白继续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寻找答案。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找不到准确答案,那也无妨,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这个小小的疑问又有什么不好呢?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课堂上也适当留有空白,应该是这“一切可能的方式”中不应忽略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