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试卷的一个重要板块。处于高三备考阶段的广大师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总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稍许了解高考现状的人都知道,考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成绩实在是令人沮丧。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现状与原因的剖析,多是站在考生对立的立场上,责怪考生阅读面过窄,阅读积累偏少,生搬解题思路与方法,没有深入读懂文本等,这些说法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事实;但不容同避的是,命题者对文本的选择和对文本后考题的设置,阅卷者对文本的理解及对考题答案的提炼等,似乎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就命题者与阅卷者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为今后命题与阅卷工作的有效改进,提供一些基层的声音。
一、文本选择
命题难,首先难在文本的选择。大市级的统考命题(中考命题除外),由于保密级别不是特别高,所以多是指定相关命题人员提前选材、备卷。即便有宽松的时间,命题者要想从海量的文本中选择合适的,也是非常困难。高考试卷命题者不能像市县级统考命题者那样可以提前备题,所以文本选择更难。这些因素的确存在,但不应作为文本选择出现瑕疵的托词。笔者认为,目前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常存在如下问题:
1.删减过多,切断文脉
没有哪位作家的文章是专门为考试命题而写的,因而,命题者众里寻他千百度,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文本,都或多或少会对文本做一些基本的技术处理,至少在字数上,要能符合考试阅读时间的需要。于是“删减”成了不二法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品删减过多,文脉中断。
删减后的作品,其文脉被生生斩断,就会造成新的文本思路不连续、结构不圆融、意蕴不畅通,读起来佶屈聱牙,生涩难懂。如2013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考查选择了老舍《何容何许人也》一文,老舍原作2700余字,而命题删减后则不到1300字,删去一半还多。如前所言,删减一般难免,但问题是删多少、怎么删,删减后是否影响作品原貌,是否切断了文脉,是否影响学生的阅读?遗憾的是,当年命题者对《何容何许人也》的删减,把原作中前三四节对“何容”相关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背景的文字删减殆尽,每节仅留下或首或尾一两句结论性语言,这使得考生阅读起来云里雾里,真搞不清楚“何容何许人也”了——这哪是学生印象中老舍先生平实质朴的文笔呢?考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考场阅读能力,何谈答题解题?
也许有人会说,合适的、合理的删减不是可以的吗,为何我们有些删减却给考生带来阅读障碍呢?深层次探究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命题者之所以觉得大篇幅删减原作,似乎没有影响命题者自身的阅读与理解,其实一个潜在的问题被忽视了:命题者都是在反复阅读、仔细考量的基础上,对原作做出取舍的。换句话说,命题者阅读删减后的文本,其对文脉的把握、对文意的理解,潜在地受到删减前原作的影响与导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命题者对删减作品的最终理解,并不是原生态的理解。
2.节选唐突,缺失背景
除去删减之外,命题者对阅读文本,尤其是文学类文本中小说文本的选择,因其篇幅较长,往往采用节选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加工(或辅之以适当删减)。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节选的文本应适当注意故事背景的独立性、节选情节的连贯性,否则,将会给考生造成阅读障碍。
如2014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考题《安娜之死》,命题者从托尔斯泰近69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节选出1200多字的内容进行考查,众多考生因不知“安娜之死”之前的情节背景,不了解主人公安娜的性格特点,考试时自然无法理清思路作答。
命题者想通过这种做法引导学生关注经典,引领今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这一初衷很好,但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到底还残存多少呢?即便我们期待学生能够广泛阅读,但谁又能保证《安娜·卡列尼娜》人人都会阅读呢?因此,以名著考查来引导教与学固然可以,但在命制考卷阅读文本时,从长篇中节选出来的文字,还是要力求选文的相对独立性。2011年江苏卷考查的《“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节选自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内容相对独立,故事的完整性、形象的鲜活性和主题的深刻性都得以充分体现。这不就是很好的实证吗?
3.文体混淆,设题牵强
目前江苏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有两篇:第一篇考查文学类文本(散文或小说),第二篇考查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论述类文本)。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命题专家曾坦言,文体的界定不是很关键,如《侯银匠》《溜索》等小说文本的选择,其语言风格与行文技巧颇有散文的味道,当然,即便按散文来定位,也丝毫不影响考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答题。第二篇文本,因实用类文本不容易遴选,所以实考论述类文本居多。若第一篇文学类文本中模糊界定散文与小说的文体,似乎没什么大碍,但若把第一篇文学类文本与第二篇论述类与实用类的文体混同,必将大大影响试题命制的质量,并干扰考生的阅读与答题。
如某市在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中,第二篇现代文即论述类文本选择了祝勇《千古兰亭》一文,我们试看该文第三段:
该文本后所附的考题其中一个是: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的“思路题”考生相对容易作答,但本题考生解答效果不好,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文体选择有偏差——该文是一篇文化散文。
这篇《千古兰亭》原载于《十月》杂志,而《十月》是一本创办于1978年的大型文学杂志,主要刊载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千古兰亭》作为一篇文化散文,全文重在抒发《兰亭序》书法刻本及临摹的重大影响。上述第三段是该篇文章的中间段落,阅读后发现,该段毫无疑问也是重在阐发《兰亭序》生生不息流传及其影H向,虽有一些论述的味道,但总体是以抒情为主,基本谈不上论述思路(至多是情感变化),难怪考生同答困难。
二、命题设置
除去阅读文本的选择问题,造成考生现代文阅读类试题得分不高还有一些原因,那就是题目设置、参考答案设置及相应赋分点的设置不当。
1.题目设置:选点欠佳,表述不清
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考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后面所附的考题,其实也是考生准确地理解文本,观照文本的突破口。选择一个好文本确实很难,但好的试题文本出来后,如何针对文本设置出比较理想且规范的考题,也不容小觑。一个好的考题,其设题角度与题于表述的规范性、严密性,能快速有效地将考生领进文本。事实上,我们还是经常见到一些考卷,阅读文本很好,考题设置却很令人失望。这里主要表现为两类:
第一,没有找准最佳的设题角度或设置角度重复。由于探究设题角度是否最佳,必须呈现出具体文本内容,本文限于篇幅,不好全数展现文本,故仅对设置角度重复略举一例。如2012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选择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论述类文本选择英国作家伍尔芙的《笑的价值》。《邮差先生》后第13、第14题分别是“……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而《笑的价值》后第17题则是“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尽管这三个“作用”题的考查角度有区别,但连设三个“作用”题还是给人以重复之嫌。命题者是否能照顾一下其他考点,力求对知识点考查的覆盖面能再大一点呢?
第二,考题题干表达的准确性与严密度有待商榷。考题是引导考生深入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学生思维整合形成答案的罗盘。因而,考题表达准确性与严密度的高低,直接决定考生思维的方向,甚至决定考生思维整合结果的成败。常见一些考题,题干表述不够严谨或不够明确,导致考生做出的答案不是命题者所给的方向,让考生的成绩受到较大影响。如某市模拟卷所选的散文文本《荡里莲花》,全文最后一段是:
涉及本段的一个考查题目是,“联系全文,说说结尾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命题者所给的参考答案是:“收束全篇(1分),一方面表明作者因莲花的美丽而陶醉(1分),另一方面又表明作者不忍长时间打扰莲花的怜爱之情(1分);升华主题(1分),表明作者对莲花的美好、高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2分)。”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命题者所出具的参考答案,除去“收束全篇”和“升华主题”2分是按“作用”类型给的,其余4分内容,完全属“情感类”。尽管常规的“作用题”一般多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解答,且内容方面亦可包含相关情感,但对于这个考题,我们可以参照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后的第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的设问方式,把题目改为:联系全文,说说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及蕴含的情感。这样,不是能更快更好地引导学生准确思考吗?当问题的指向明确了,考生的思考难度也就随之降低,答案也就更容易得出了。
2.答案设置:条目叠加,赋分不均
相对于考场内紧张答题的考生来说,命题者是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从容命题,反复思考的。参考答案当然也是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敲定的。虽然命题者所给的文本阅读类的答案仅出于“参考性”目的,评阅中可以略有变通,但窃以为,命题者在给附答案时,还是要尽量站在考生的角度,力求答案条目清晰,表述简洁通俗。
如某模拟卷文学类文本,从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选择一个“玉殇”的情节进行命题。《玉殇》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雕玉师傅梁亦清精心雕玉,因特别专注而突发意外,最后玉毁人亡。小说的第二节是这样的:
文本后所附的第一个考题是:“梁亦清耗尽心力加紧雕琢‘宝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命题者所给的参考答案是:“①合同期限紧迫,妻女热切期待;②实现自我价值;③热爱玉雕事业;④想通过作品光耀同族民族精神。(每点1分。共4分)”
根据此处节录的第二小节,完全应该把答案中第①点里所包含的两个客观原因,分开表述并分别赋1分;根据后文文本,我们也可以得出第②、第③两条答案。这样答案刚好4点,每点1分。然而命题者设置答案时,把客观原因合并成一点,又凭空多出上述的第④点“想通过作品光耀同族民族精神”。其实,这里的第④点是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所蕴含的,于节选的本文情节中基本看不出来。从阅卷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数万考生答到第④点的近乎为零。究竟是考生同时陷入思维盲区,还是命题者研制的答案存在问题呢?
除去上述的文本选择、考题设置及答案设置等存在问题之外,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还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及备考过程中,市、县一级的统考试卷,批阅环节也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现象。市、县级的统考,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校不停课,教师不停班,各地往往要求一天就批阅完,时间紧,任务重。这给试卷批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批阅前,鲜能很好研读文本,并集中试评、会诊;批阅中,批阅人员照搬答案,鲜有变通,甚至有因赶时间、赶进度而导致误判错判等现象。
现代文阅读与研考,是当前考试及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文本选择的优劣,考题设置的好坏,批改调研的精粗等,不仅影响考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且影响考生后续的学习信心。搞得不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考生对阅读产生畏惧,对自身的阅读能力产生怀疑,进而造成对语文学习的厌恶。
在今后的命题中,命题者如能尽力做到“尊重文本,关注文体,谨慎删减,保全文脉;考点覆盖,题干严谨,答案精准,赋分合理”,一线阅卷教师也恪守“批阅放慢,贴近考生,学会变通”,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就一定能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