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4期 ID: 359096

[ 陈建源 文选 ]   

中考现代文阅读设题八法

◇ 陈建源

  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要求,阅读应“注熏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的命制要注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考查。时至今日,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考查中仍然存在不少从“文章学”角度命题的现象,阅读试题中仍然充斥着阅读术语:一考到议论文,题干中总少不了“中心论点”“论证方法”“驳论与立论”“论述结构”等;一考到说明文,总少不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一考到散文、小说之类的文体,总少不了“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等。
  日常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些文章学专业术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文体策略的意识,进而逐渐形成文体阅读技能,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掌握术语绝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考查中过多使用术语,反而容易陷入用文章学术语来肢解文章的误区,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而且也使考试仍然停留在“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层面,这有悖于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素养立意”理念。
  那么,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是否可以既避免使用文章学的术语,又能有效地考查有关文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呢?下面以部分地区中考试卷为例,谈谈设题的技巧。
  同样考查说明方法,例1和例2一改传统的设问:“句子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而是巧妙抓住文本中的词句“打喷嚏”“感冒”“具体的狰狞的面貌”来设题,很好地考查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辨析及其表达作用。例1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例2通过列举多个事例,具体说明种种污染现象,并指出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往往都是“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的设问,学生也容易按套路答题:一见此类试题,大脑中便第一时间蹦出说明文知识如“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等。例3分析“当然”的作用:“当然”指没有疑问的意思,说明生气会引起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毫无疑问会引起糖尿病。“当然”一词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词精准,发人深省。这样设问,学生答题时无套路可循,语言品析能力才能真正得到考查。
  例4一改传统的“请谈谈选文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问法,而是巧妙引用了叶圣陶对《孔乙己》评价的语句,并抓住其中关键词“妙”来设置题目,有效地考查该段落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例5采用原句和改句比较的方式,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表达作用:原句使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碎片的巨大破坏力。
  例6涉及对插叙以及表达作用的考查,例7包含对文章线索的考查,两道试题都没有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假设来设题,巧妙地考查相关内容。例6不能删去回忆小时候拾稻穗的内容,因为插叙(回忆的内容)使文章更丰富,使文章更有起伏感,体现了母亲拾穗的脚步一贯如此,为后文“我”随母亲拾稻穗后顿生感悟做铺垫,这样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7可以同答改用“卧铺票”好。因为“卧铺票”是文章的线索,可以将两个故事串联起来。
  例8涉及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考查,但命题时并没有直接用有关术语设题,而是采用语言品味的方式,通过品析加点动词和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实现对动作描写和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使整道试题更趋综合。①句通过动作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孩见到妈妈派来看他的阿姨时的激动喜悦之情。②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妻子去世后男人悲伤、思念之情和对孩子的疼爱。
  例9考查的是句段表达作用,命题时并不像“文章第一、二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之类直接提问,而是巧妙发现“故乡红叶”和“香山红叶”两者的不同,利用题目和段落之间的矛盾设置问题,让整个设题很好地同归语境: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fI1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做铺垫。
  例10和例II考查的同样是句段表达作用,设题时也不直接提问,而是先指出有关段落的特色“写法巧妙”和“耐人寻味”,然后据此设题。这样设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使考查更具综合性。例10可以理解为借用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设疑激趣,巧妙引出文章说明对象(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用口语“哎妈呀”更为亲切生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例11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其妙处在于: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例12和例13同属于议论文的考查,但是设题时不同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之类的设问,而是依据文章的内容巧妙设题。例12的问题很好地考查了论点和论据——黄岩岛属于中国。依据: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黄岩岛,最早提出其主权属于中国;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捕鱼场所并多次进行科学考察;菲律宾专家称黄岩岛是中国的同有领土。例13则从运用的角度考查议论文的“说理”,考生可以持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但都要说出具体的理南:赞成的原因主要是这一举动能够减少人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而反对的原因是就科技的进步来讲,这一举动会减少网络的便捷与迅速。这样的设题比起单纯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分析表达作用更有意义。
  可见,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减少文章学术语的使用,照样可以很好地考查有关文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改变命题时滥用术语的现象,关键在于命题者要真正树立课标意识和文本意识,也就是要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尤其要吃透课标对阅读评价的要求。同时还要真正立足文本,唯有从文本中来,才能到文本中去。如果命题时只停留在用现成的文章学术语来设题,学生答题照样可以套用术语,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但得不到切实的提升,反而会陷人思维僵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