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解说]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为测试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且区分度高,选拔功能强,大有开发潜力,代表着高考阅读鉴赏题考查的新方向。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2007年高考北京卷率先在作文命题中涉足诗歌评论题材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形式的赏析类写作试题出现在考生面前。因此,赏析文章写作就应该成为备考者应该特别关注的对象。下面,笔者就对“赏析文章写作”备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型示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做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2007年湖北卷第21题)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解析】该题融思辨能力检测与人物或形象鉴赏于一炉,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文史知识,弥补了没有考查作家作品的不足,实在是一举数得。这道题实质是让考生对所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具体感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优秀的作家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它所处的时代,给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则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其意义是深刻的,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人物典型化的程度是一篇小说好坏的标准,而通过检测考生赏析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检测出考生阅读理解水平。通过回忆作品内容,注意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注意分析情节发展过程中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肖像、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认识、理解、分析人物,进而对人物作准确、客观的评价,最后根据要求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进行合理表述。
【答案示例】(1)小事可忍、大事敢为、侠骨柔肠的英雄(2)美丽、善良、刚强、好义的女性
【题型示例2】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2007年安徽卷)
①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是让考生根据相关资料,对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人物评价属于小型评论文章,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更集中,分析更扼要简明。人物评价可起到画龙点睛、强调重点的作用。拟写人物评价,颇类似于近年来风靡一时的人物颁奖词,只不过人物的事迹及材料的来源有所不同罢了。对于这道题来说,应先读懂相关资料,然后从中选择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或提出所包含的重要问题,或点明其中的精神实质,或借题发挥。拟写时可遵循下列要求:(1)观点正确,语言简洁;(2)符合评论体裁写作要求。
【答案示例】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创办晓庄学校等。著有《陶行知全集》等。人物评价:(示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题型示例3】文章赏析。(文章略)(2007年高考湖南卷)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解析】赏析谋篇布局的技巧、联想的巧妙运用、景物描写的特色,都要借助原文中的内容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了解散文写作基本技巧的情况下完成。参考角度有:(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2)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前后呼应。
【参考答案】(1)①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
[命题解说]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为测试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且区分度高,选拔功能强,大有开发潜力,代表着高考阅读鉴赏题考查的新方向。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2007年高考北京卷率先在作文命题中涉足诗歌评论题材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形式的赏析类写作试题出现在考生面前。因此,赏析文章写作就应该成为备考者应该特别关注的对象。下面,笔者就对“赏析文章写作”备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型示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做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2007年湖北卷第21题)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解析】该题融思辨能力检测与人物或形象鉴赏于一炉,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文史知识,弥补了没有考查作家作品的不足,实在是一举数得。这道题实质是让考生对所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具体感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优秀的作家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它所处的时代,给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则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其意义是深刻的,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人物典型化的程度是一篇小说好坏的标准,而通过检测考生赏析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检测出考生阅读理解水平。通过回忆作品内容,注意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注意分析情节发展过程中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肖像、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认识、理解、分析人物,进而对人物作准确、客观的评价,最后根据要求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进行合理表述。
【答案示例】(1)小事可忍、大事敢为、侠骨柔肠的英雄(2)美丽、善良、刚强、好义的女性
【题型示例2】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2007年安徽卷)
①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是让考生根据相关资料,对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人物评价属于小型评论文章,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更集中,分析更扼要简明。人物评价可起到画龙点睛、强调重点的作用。拟写人物评价,颇类似于近年来风靡一时的人物颁奖词,只不过人物的事迹及材料的来源有所不同罢了。对于这道题来说,应先读懂相关资料,然后从中选择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或提出所包含的重要问题,或点明其中的精神实质,或借题发挥。拟写时可遵循下列要求:(1)观点正确,语言简洁;(2)符合评论体裁写作要求。
【答案示例】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创办晓庄学校等。著有《陶行知全集》等。人物评价:(示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题型示例3】文章赏析。(文章略)(2007年高考湖南卷)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解析】赏析谋篇布局的技巧、联想的巧妙运用、景物描写的特色,都要借助原文中的内容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了解散文写作基本技巧的情况下完成。参考角度有:(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2)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前后呼应。
【参考答案】(1)①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